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介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
老师希望大家能了解更多学校专业信息。下面是老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方向的介绍,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帮助。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介绍:
学制为四年,毕业时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要培养出具有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型人才。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开展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分析及评价工作;知晓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尤其肥料养分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的高效利用方式,还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基础内容;熟悉国家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法规;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退化防治等方面的宏观管理与决策;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打牢基础,拓宽知识范畴,提升综合素质,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干学科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以及环境科学。相关学科有植物学、地理学、生态学。主干课程包含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土壤 - 植物 - 环境分析、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微生物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土地退化与国土整治、微生物生理学。就业方向与深造方面:可以在农业等部门从事资源规划等工作;可以在生物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环境等部门从事环境分析等工作;可以在工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水利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林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草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食品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农资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也可以报考本院土壤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以继续深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处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如今它是教育部直接管辖的全国重点高校,同时还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是梁桂,校长是孙其信。
学校的前身是 1934 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来,在杨陵相继建立了相关的科教单位。这些科教单位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前身。
1999 年 9 月,国务院批准了相关事宜。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的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 7 所科教单位被合并。这些科教单位组建成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 79 年,学校的一代代师生秉持着“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及“诚朴勇毅”的校训。他们心怀社稷,将情感系于苍生。传承远古农神后稷的志向,践行当代“教民稼穑”的作为。一直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是一所知名大学,且在国内外都有着重要影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的事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合并组建 10 多年了。学校一直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学校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并且深化改革。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规模
学校的农林水学科在全国是最为齐备的。它设有 23 个学院(系、所、部)以及研究生院。其学科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 12 个学科门类。
有 57 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拥有 28 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
https://img1.baidu.com/it/u=3010833539,202325960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13&h=338
学校现有教职工4517人。抱歉,没有找到相关的结果。
学校拥有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有 2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 5 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有 1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有 2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的人数为 21895 人,各类研究生的人数超过 9000 人,在这些研究生当中,学历研究生有 7251 人。
建校将近 80 年。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在海内外各地。学校为社会累计培养并输送了 13 万名本科以上专业人才。有 15 位校友成为了两院院士。这些校友为西北以及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
学校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建校之后,学校累计获得的各类科技成果有 5000 多项,其中获奖成果达到 1800 多项。
培育出了“碧蚂 1 号”优良小麦品种,它目前在世界上累计推广面积最大;培育出了“小偃 6 号”远缘杂交小麦良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培育出了“秦冠”这一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个优良苹果品种等重要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转化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 2000 亿元。
合校之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数量累计达到 33 项,在这之中主持完成的有 12 项;主持并完成的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有 60 项;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的最高成就奖 1 项。拥有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 739 件;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有 381 个。
发表了 7300 多篇 SCI、EI、SSCI 论文,在 2013 年,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 SCI、EI、SSCI 论文有 1364 篇。学校有 16 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编辑并出版了 20 种学术期刊,还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依据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以及产业化工作。
在国内率先进行探索实践,以大学作为依托,开创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并且在全国首批开始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与 50 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的中心地带,建立了 23 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7 个示范基地和 21 个专家大院。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通道,这条通道较为快捷。累计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 300 多亿元。
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https://img2.baidu.com/it/u=1232018362,156386290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外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
与世界上 135 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包括 11 所全球排名前 100 名的大学。
年均有 1200 名来自国(境)外的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目前拥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以及“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 9 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
学校具备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目前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有 123 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面积6950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的总值为 29.77 亿元。其中,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的总值是 9.91 亿元人民币。图书馆的馆藏印刷本图书有 446 万册。图书馆的电子本图书有 100 余万种。
学校因此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的美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发展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
党和国家的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宋平、李岚清等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曾 7 次来杨凌,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学校已从以前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如今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全校师生依据学校新的规划目标与战略思路,以某一重要内容统揽全局,正为达成“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一战略目标而奋力拼搏!
老师对这个专业进行了介绍。要学好一门专业,需付出诸多努力。因为专业是同学们自己选择的,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努力克服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若想了解更多学校专业信息,可咨询右侧在线咨询处,老师会为你详细介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