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历程与成就:从硕士点到博士点的跨越
0903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沿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主要是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在 1996 年获得了“植物营养学”的相关学位;2003 年获得了“土壤学”的相关学位;2013 年获得了“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2010 年获得了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 年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相关专业被列入国家一流本科和省一流专业建设,云南省对该专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 B+和 B-。
(二)研究领域
学科以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以及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国家和区域的重大需求为基础。针对云南高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壤退化情况严重以及高原湖泊面源污染等实际状况。从而形成了植物营养与高原作物健康这一学科方向,还有土壤学与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方向,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与高原生态修复的学科方向,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学科方向。在间套作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特色鲜明,在高原特色作物营养调控方面特色鲜明,在山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整治方面特色鲜明,在高背景区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特色鲜明,在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方面特色鲜明,在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特色鲜明。
(三)师资队伍
本学科的教师有 48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有 18 人,副高级职称的有 20 人。博导有 16 人,硕导有 38 人。45 岁及以下的人员占比为 62.5%。91.7%的人具有博士学位,66.8%的人是非本单位学缘,54.2%的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云南省有 1 人是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有 3 人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 3 人是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有 13 人是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
(四)条件平台
学科具备农业农村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以及张福锁院士工作站等 10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该实验室的面积超过 2000 平方米,并且配备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连续流动分析仪、AAS 和 TOC 分析仪等设备。建有 4 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包括“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等;建有云南省植物营养研究生导师团队,还建有云南省土壤学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及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教学团队。
(五)科学研究
近 5 年,学科主持的科研项目新增了 123 项,科研经费新增了 1.74 亿元。其中有国家级项目 38 项,这些项目获批的科研经费为 5636 万元;省部级项目有 32 项,获批的科研经费是 8725 万元;横向科研项目有 53 项,总合同经费为 3076 万元。累计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 660 篇,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有 80 余项,出版的专著有 17 部。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六)人才培养
近 5 年,该学科培养了 214 名硕士生。这些毕业生思想积极上进,政治立场坚定。其中 67%是中共党员。95%的毕业生参与了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100%的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或升学读博。他们为云南耕地质量提升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予以落实。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需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适应性。还要让他们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思想品德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祖国怀有热爱之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拥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以及科研作风;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品行表现端正,做到诚实守信,身心保持健康。
知识结构方面:要系统地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坚实且宽广的专业基础以及理论知识。要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需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研究手段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各二级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
基本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具备创业精神;拥有各二级学科的试验设计与统计知识,掌握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能够解决实践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能力较为熟练,具备一定的写、译能力以及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适应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需求。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设定为 3 年。倘若存在特殊原因,导致未能在基本学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那么便可以提出申请来延长学习年限。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在校的最长学习年限(包含休学以及保留学籍的情况)不能够超过 5 年。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基本学制年限范围内。若能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应修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且学位论文符合答辩要求,达到申请提前毕业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不过,在校学习应至少达到 2 年。
四、研究方向
(一)土壤学
本方向聚焦于低纬高原山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系统地开展了多项研究,包括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阻控以及合理耕层的构建;土壤障碍的消减以及中低产田地力的提升;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及生物的定向培育。
(二)植物营养学
https://img1.baidu.com/it/u=3629966248,278340017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2
本方向聚焦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开展关于不同土壤作物系统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开展关于植物营养与病害控制方面的研究。开展关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开展关于经特作物营养与施肥方面的研究。
(三)农业环境保护
本方向主要关注高原农业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方面。在这一领域,系统地进行了多项研究,包括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工作,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对污染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及新型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利用等。
(四)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本方向聚焦于高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这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研究,也开展了土地整治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五、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一方面以导师为主,另一方面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导师指导小组与导师一起全面负责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调整,还负责组织学术报告和开题报告,以及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工作。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应组织共建学科组成导师指导小组来进行集体指导。指导教师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包含多种内容,其中有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以及学术交流等。课程教学是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组来负责的。因为课程性质存在差异,所以教师会采用讲授这种形式,也会进行师生讨论,还会让学生自学,或者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任课教师会着重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工作,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各二级点和导师应根据自身领域的研究需求,采取灵活多样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六、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和学分要求
(一)课程学时、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研究生所选的课程必须经过考核,只有成绩合格才可以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是以百分制来衡量的,60 分被认定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需要进行重修。每一个学分对应的理论授课以及实验的学时都是 18 学时。
本学科的硕士生需要修完所选择的课程,并且要达到本学科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最低课程学分要求。本学科的课程总学分至少要修 30 学分,同时不能超过 36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的学分是 20 学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是 6 学分,培养环节的学分是 4 学分。
研究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研究的需求以及职业的发展来选修相关的课程。研究生被鼓励去跨学科、跨学院进行选课,并且选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然而,至少必须选修 2 门本专业的选修课,以此来确保专业的特色。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需要补修至少 2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也可以补修 3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的课程不会被计入总学分。如果考试不合格,就不能进入中期考核。
(三)主干课程说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所设置的专业学位课包含以下几门课程:有两门专业理论课,分别是高级土壤学以及高级植物营养学;还有两门专业基础课,即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和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另外有一门研究进展课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同时还有一门专业技能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
1.高级土壤学
高级土壤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属于土壤学范畴。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综合应用土壤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让学生对土壤学的学习达到既融会贯通又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2.高级植物营养学
高级植物营养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植物营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要了解国际植物营养学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
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课程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一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主要基本理论;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一一级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研究进展的英文教学;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的英文教学。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去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相关专业术语以及知识的英文表达形式,提升与相关研究进展相关的英文学习能力,对相关国际研究前沿有所了解,增强英文科技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4.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
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农业微生物学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土壤圈及其微生物;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微生物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控;微生物与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同时,学生需要了解国际农业微生物学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并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开拓在农业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还能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去解决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问题。
5.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的主要讲授内容涵盖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土壤学的相关内容,包含其主要前沿理论、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还有植物营养学方面的内容,同样包括主要前沿理论、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以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涵盖主要前沿理论、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还有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主要前沿理论、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关键技术。
6.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
https://img2.baidu.com/it/u=2539086248,151496342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5
六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技术。本课程会为硕士研究生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基础,也会为其提供方法基础。
(四)必修环节
如果没有完成这些必修环节,或者考核不合格,就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含学习计划,此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安排、读书计划以及学术活动安排等方面;同时还包含论文研究计划,该计划分为学位论文研究和工作计划。此个人培养计划需在新生入学后的 2 个月内完成。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应当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并且结合研究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认真地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制定后不可随意进行更改。若要更改个人培养计划,必须获得导师的批准、学科的批准以及学院的批准。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之前,需要至少阅读本学科国内外主流期刊的文献,数量要达到 80 篇以上。在这 80 篇以上的文献中,外文文献的数量应占 30 篇以上。并且,研究生还需要撰写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选题需与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相对应,原则上如此。要强调与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还需体现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在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基础、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需要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并且,开题报告通过的时间与申请答辩的时间之间的间隔不少于 1 年。
提及已参加过的相关科研工作、已取得的研究工作进展以及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依据研究方向来进行的。开题报告的考核小组成员由 3 至 5 名硕士生导师以及副教授级(含)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人员构成。对于跨学科的论文选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与其中。
开题报告未通过的人,在本人申请并且导师同意之后,准许在 1 个月的时间内重新进行开题。如果超过这个期限还没有重新开题,或者重新开题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就会终止培养。对于那些已经进行了开题报告然后更换题目的人,必须依照上述的程序重新进行开题。
3.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活动,且该活动不少于 18 学时;同时,研究生也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此类教育活动,同样不少于 18 学时。对于参加这些教育活动并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将计 1 学分。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 4 学期末开展。主要从品德作风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考核,也从学习态度方面进行考核,还从组织纪律方面进行考核,同时从学术道德方面进行考核,以及从课程学习方面进行考核,最后从业务能力方面进行考核。
中期考核由学院来负责组织,还成立了考核小组,并且是公开进行的。考核小组通过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综合知识考核,同时结合审阅材料等方式来了解硕士研究生的全面情况,然后做出中期考核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如果是不合格的,一般应该在半年之后重新进行考核。要是再次考核还是不合格,学院就需要报给研究生处,按照规定可以终止培养,取消学籍。具体的要求要参照学校最新的文件来执行。
5.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2学分)
研究生要全面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且拓宽学术视野,就必须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要达到 12 次及以上,其中本学科的学术活动至少 4 次;并且要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报告至少 1 次。具体的要求依据学校参加学术活动的最新文件来执行。对于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出国(境)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其学术活动被视为考核合格。研究生完成有关学术交流活动之后,需填写《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并进行盖章;各学位点以及导师在第 5 学期末对其进行考核。
6.实践教育(1学分)
实践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包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指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工作,以及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其时长不少于 20 学时,并且由学位点、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进行考核。社会实践通常为志愿服务以及课题调查研究等。研究生完成相关社会实践之后,需要撰写一篇或者多篇调查报告,然后将这些调查报告交给学位点或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如果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考核都通过了,就可以计 1 学分。
7.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在第五学期进行。主要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检查开题论证研究方案的实施情况。主要检查研究生论文的完成进度。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需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所修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培养环节,并且修满规定学分,成绩要合格,还要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做到德智体美劳都达到毕业要求,这样才准予毕业,之后学校会发给毕业证书。如果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学校就会颁发学位证书。
研究生学位论文需具备创新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它能够展现出研究生在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其研究结果要么有新的见解,要么能够对实际生产问题进行解决。
学位论文需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自完成。其要求做到概念清晰,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准确,数据可靠,文句精炼,图表明晰,层次清楚,能够体现出硕士生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具体格式需参照《云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
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程序有其特定安排,时间安排也有相应规定,具体要求则依据学校最新文件来执行。研究生在申请学位的时候,必须要提供满足学校相关文件要求的成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