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4-26 23:15: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具有引领发展的首要作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并且针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战略安排。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创新必须以国家领导人在新时代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通过改革来推动创新,借助创新来驱动发展,从而加快迈进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踏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路途。

国家领导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世界科技强国而言,是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也是行动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对科技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且形成了从思想层面到战略层面再到行动层面的完整体系。

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众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论断。他强调“创新驱动属于国策”。还指出“抓创新就意味着抓发展,谋创新也就意味着谋未来”。并且提出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新修订的党章之中。国家领导人强调,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始终是重要力量,同时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也始终是重要力量。创新涵盖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要素以及多方面,在这些当中,最为核心且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国家领导人关于“第一动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造性推进。这一论断对“什么是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生产力”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同时,它也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发展动力机制演变规律的精准把握。“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且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达到了新的重大飞跃。

我们务必将国家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深刻领会并透彻掌握,将其贯彻到科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个方面。

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所处的位置,以此来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给予战略支撑。

https://img0.baidu.com/it/u=2520671592,315082026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88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将科技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位置。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整体性的变革以及格局性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实力成为彰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四个实力”当中的一个。我国科技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此阶段呈现出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态势。同时,正从单纯的量的积累向着质的飞跃进行转变,并且从点上的突破朝着系统能力的提升转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加速涌现,基础研究在多个点取得突破,前沿技术呈现群体跃升的态势,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大幅提升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科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技体制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进,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且共同付诸行动的理念。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一个密集且活跃的时期。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出来。新的产业和新业态也相继展现出来。这些情况引发了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增强综合国力以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先迈出一步,谁就能够掌握主动权。谁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以及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言是唯一的选择。只有将科技的优势成功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的优势,才能够构建起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势差。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纷纷制定并出台了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并且积极地去抢占未来科技创新的最高位置。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变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时期,也处于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还处于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把之前依靠土地、资源以及低成本劳动力等这些传统要素来驱动的方式,调整为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当前,经济增长遇到的问题,从表面来看是增速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是结构方面的问题;从表面来看是需求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从表面来看是产业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是能力方面的问题。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给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成长空间,提供了关键的着力点,构建了主要的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实现发展动力的根本转换,需要从科技创新中获取方向、规律、动力、方法以及成果。要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如同“筋骨”和“肌肉”一般。

我国科技创新具备强大的制度优势,拥有完备的体系能力,具备巨大的市场空间,还能进行有效的宏观统筹,这些都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制胜法宝”。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察觉到,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攻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对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二,它给我国独立且前瞻地研判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方向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科学、技术、产业、市场等方向存在着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倘若没有明确的“靶子”以及赶超的目标,一旦出现判断失误,就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成本”以及资产“沉没成本”。三是新挑战被提出于我国引导动员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组织方式。企业和社会力量需在前沿突破与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发挥更多作用,要迅速抓住产业发展先机,降低全社会创新试错成本。四是新挑战被提出于我国主导制定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标准规则的能力。需创造更多技术标准和产业规则,让我们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创新关乎国家命运,迫于发展形势,顺应世界大势。新时代的科技创新需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其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大胆闯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在众多领域达成“领跑”。其二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予全面支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打造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要力量,如同“定海神针”一般。并且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创新发展路径,从人才强大开始,逐步推进到科技强大,进而实现产业强大、经济强大,最终达到国家强大。

以国家领导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作为统领,全力打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战。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解决高水平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并且研究制定 2020 年之后的梯次接续方案,还要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 2030 - 重大项目”。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高端进行引领。推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与各行业相融合并实现创新。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使其具备高效便捷的特点。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同样做到高效便捷。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在创新力和竞争力方面的水平。

https://img1.baidu.com/it/u=1588589002,285626177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9&h=427

围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去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从而为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深空、深海、深地、网络等这些战略必争的领域,部署并实施一批重大的项目和工程。强化科技的军民融合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在资源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耦合。以此为实现强军目标、提升军队战斗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围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予以落实,着力解决民生科技发展在支撑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全力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以及科技扶贫行动,促使科技资源与创新要素向农村基层以及贫困地区进行扩散和集聚。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在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的技术攻关力度,促进这些领域技术的转化应用,强化对雾霾治理、重大疾病防控的集成攻关,让科技能够更好地造福人民。

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为夯实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奠定根基。将加强原始创新和提升原创能力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进行全链条部署。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加大多元投入,提供政策支持,促使国家目标导向与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相互结合,努力获取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并实现突破。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带动更多地区加速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构建更为有效的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新机制,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以北京、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推动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和增长带。做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对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予以支持。深入推进创新型省市的建设工作,同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提升国家自创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并且进一步提升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

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解决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将天下英才聚集起来并加以使用。构建起一套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释放出来。推行更加积极、开放且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国际一流人才吸引到中国来工作和创业。

为达成上述目标,需打造起强有力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提升整体效能,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给予有效的体系支撑与制度保障。其一,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研发体系,清晰界定高校、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型领军企业。其二,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吸纳全球的高端人才体系,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团队。六是打造互利共赢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体系。八是打造完备准确的科技管理基础信息体系。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系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