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7 天前

2024年30省高校评估数据出炉:纯211高校竞争格局大洗牌,北邮蝉联榜首

我们来谈谈 2024 年刚发布的“30 省”高校评估数据。在这些数据中,看看那些“纯 211”高校的情况。评估数据一公布,“纯 211”高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如同重新洗牌了一般。北京邮电大学以 632.46 分再次获得榜首,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具有特色的院校也都位于前列。这排名能看出高校的综合实力情况,也能发现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在数字经济领域、高端制造领域以及财经外交领域,顶尖的 211 院校是关键人才的储备库。

北京邮电大学的分数是 632.46 分,实力非常强。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估为 A+,5G 技术专利数量在全国居首位。2023 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 1.2 万元,字节跳动和华为等大厂在校招时,将其视为首选院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表现不俗,分数达到了 617.75 分。在雷达技术领域以及密码学领域,该校拥有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牵头制定了 6 项国际通信标准。在航天科工集团新招收的人员中,有 23%的人毕业于该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 613.84 分,其在大型无人机研发方面的能力在国内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院校。C919 大飞机 40%的子系统设计都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其中。并且它还与商飞一同建立了“智能制造学院”,以此来专门培养航空工程师。

中央财经大学的成绩为 610.46 分。金融学学科评估是 A+,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也是 A+。在学校中,CFA 持证教师的占比能够达到 35%。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校招中,该校毕业生能够占到 18%的名额。

上海财经大学的成绩为 609.96 分,其证券研究实力在亚洲处于前三的位置。上财与伯克利合作的金融硕士项目,学生的就业率能够达到 100%。在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中,高管校友有 127 人,在财经类院校中是数量最多的。

中间位置的院校情况如下。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数为 604.19 分。其冶金工程在全球处于顶尖水平,研发的高强钢被应用于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石墨烯电池技术转化的估值超过 50 亿元,还孵化出了 3 家独角兽企业。就业方面也很出色,中国宝武、鞍钢等央企每年进行招聘,从北京科技大学招聘的人员占比超过 30%。

https://img1.baidu.com/it/u=2563708503,389608939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34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分数是 600.49 分,开设了 101 个语种专业,这些专业覆盖了“一带一路”的所有官方语言,是语言战略的重要高地。它也是外交官的摇篮,外交部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12 年在全国居首位。在数字人文领域有创新之举,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外交语料库,AI 翻译的准确率达到了 98.6%。

从地域方面来看,这所高校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北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前 50 强的高校中,有 14 所学校位于北京,从而形成了“中关村 - 学院路”这样的创新走廊。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较为良好,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7 所学校入选其中,该地区在集成电路、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人才供应量能够占到全国的 40%。西部存在突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军工电子领域有优势。西南财经大学在区域经济领域有优势。这些院校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

从这表上可以看到具体数据。京津冀地区拥有 18 所 TOP50 院校,其优势领域在于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法律。长三角地区有 12 所,在高端制造和国际贸易方面表现出色。中西部地区有 15 所,国防科技和能源材料是其强项。粤港澳地区有 5 所,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发展得较为良好。

未来的趋势方面。当下许多高校都有新的举措,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了“海洋金融”双学位,将船舶工程与金融建模进行了融合。南京理工大学和比亚迪一同建立了“智能装备学院”,主要是用来培养新能源工程师。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通过了 QS 五星认证,这使得该校毕业生在全球就业时更加便捷了。

你看,上海财经大学的量化金融模型对万亿级的资本市场产生着影响。北京科技大学的特种钢材支撑着大国重器。这些仅为“211”的院校凭借着不同的竞争优势,正在重新塑造着高等教育的格局。数据表明,TOP50 院校的科研经费每年能够增长 17%,其技术转让合同金额都突破了 300 亿元。在“双一流”动态调整的这种机制当中,这场竞争是没有尽头的。说不定在以后,会有更多原本是“单项冠军”的高校变成“全能选手”。

你瞧这些“纯 211”高校,在各自的领域都能展现出独特的能力。比如在学科跨界方面,除了刚才提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之外,还有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有些高校将传统的医学与新兴的人工智能相融合,开展智能医疗诊断方面的工作,想着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看病的效率和准确性,或许以后去医院看病,人工智能都能够给医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呢。

在产教融合领域,越来越热闹。例如南京理工大学与比亚迪的合作,还有许多企业与高校也相互结合。企业需要高校培养出可直接投入工作的人才,高校则希望学生能有更多实践机会,双方达成了共识。像有的汽车企业与高校合作,专门培育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方面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https://img0.baidu.com/it/u=3300219724,420185077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991

在国际认证方面,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做出了榜样。其他高校也毫不逊色,许多理工科专业都在积极争取国际上的权威认证。一旦成功通过认证,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就会迅速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以后出国交流、继续深造,或者到国际企业工作,就会更具优势。

回头看看这些高校的地域分布。北京是教育资源极为集中的地方。“中关村 - 学院路”创新走廊犹如一个知识和技术的大熔炉。各种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聚集在一起。每天都有新想法涌现出来。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长三角地区凭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开放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高校和科研力量。上海财经大学为金融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在高端制造领域成果丰硕。这里的高校与企业相互配合,构建了一个产学研的良性循环,集成电路、金融科技等产业发展得极为红火。

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实力不容小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军工电子领域有着深厚的根基,为国防事业贡献颇多。西南财经大学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很有办法,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这些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树立起了一面面学科和科研的旗帜。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生物医药也发展得十分兴旺。当地高校凭借这一大环境,培育出众多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怀揣着创新思维与技术,投身于各类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之中,为大湾区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动力。

现在的“纯 211”高校呢,就如同在知识海洋中奋力前行的船只。其中有些是老牌的强劲队伍,凭借着自身深厚的底蕴而稳步向前行进;还有些是后来崛起的优秀新秀,依靠着创新以及特色而实现弯道超越。在“双一流”动态调整这样的大浪潮之中,每一所高校都不想被甩在后面。

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他们从“单项冠军”的方向朝着“全能选手”的目标迈进。或许过了几年再来看,这些高校的排名和格局将会有新的变化,这真的让人充满了期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4年30省高校评估数据出炉:纯211高校竞争格局大洗牌,北邮蝉联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