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万燕教授长篇小说猫研讨会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12 月 6 日晚,我院举办了“书香致敬改革开放 40 年”系列活动的第二场。这场活动是“万燕教授长篇小说《猫》研讨会”,在“同济人文讲坛”举行。人文学院的副院长黄松教授发表了致辞,中文系的副系主任祝宇红主持了研讨会。教育部社科中心的专家学者发来书面评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王鸿生教授,他是著名评论家,在研讨会上发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著名作家、诗人喻大翔教授也在研讨会上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杨剑龙教授,身为著名评论家,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著名评论家殷国明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言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事、著名评论家、高级编辑王雪瑛在研讨会上发言。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的徐麟教授和韩星婴教授在研讨会上有发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周茜副教授和王晓漁副教授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同济大学校史馆的馆员周黎萍在研讨会上发言。鲁迅文化基金会的副研究员崔璨在研讨会上发言。同济大学、上海师大等高校的一些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言论。人文学院的崔铭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教师吴静参加了研讨会。教师李群参加了研讨会。校内外的师生代表参加了研讨会。部分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https://img0.baidu.com/it/u=2935711808,3335696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2&h=500
研讨会在当晚召开,沪上正下着冷雨,然而会场内却激情澎湃,气氛十分活跃,互动也很热烈,媒体人将其比喻为“同济文学之夜”。与会专家学者对我校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万燕教授所著的国内首部反映当代文坛生态的长篇小说《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从哲学方面展开讨论,从思想方面展开讨论,从情感方面展开讨论,从人物方面展开讨论,从技术方面展开讨论,从语言方面展开讨论。他们的发言激情澎湃,他们的发言深刻犀利,这些发言引得听众感叹不已,这些发言引得听众笑声不断。专家学者们认为,《猫》借助世纪之交的文坛这一背景,反映出了文学青春期那种复杂且混沌的风貌。它是当代文坛生态和心态的深刻写照,不仅超越了文坛往事的主题,还通过生活化的写实与虚构,表达出了深刻的荒诞性,同时也展现了生活的不可控性。《猫》的小说中,情感故事和人物命运只是其外在形式。作者最初的意图并非单纯写故事,而是始终将其作为完整的隐喻。通过猫来阐释艺术、哲学、文学和文化,以及整个世界。世间的理想主义的高贵与丧失理想主义的卑劣,幸福与不幸,都在世界的框架之中。而世界本身不会给出评价,也不会进行导向,大地默默地承载着一切。在这沉默之中,我们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生活的问题。在世界里,对于像猫一样真实的文人而言,写作或许就是他们的意义所在;对于像猫一样真实的孩子来说,发现恶或许就是他们的意义所在;对于像猫一样真实的女人而言,找到自己或许就是她们的意义所在;对于所有众生来说,如何找到意义并战胜苦难是一个难题。小说中的小房子失踪这件事透露了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指向生命。它是将女主人公风娘拉向大地的一种力量,是一种重量。
https://img2.baidu.com/it/u=2136311843,411625987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23&h=500
与会学者认为,《猫》通过小说、散文、评论和诗这四种文体相互作用来凸显文人心灵,并且暗示了萨特所说的为什么写作是自我确定的一种方式。专家们高度赞扬作者那种“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般精益求精的慢,肯定了《猫》展现了作者全面的才华学识,也肯定了作者永远在追求新的表达方式和高超的语言艺术。与会的评论家以及学者觉得,小说《猫》的魅力并非在于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一个充满光明的结局以及一种成功的范式,而是在于揭示出人性的晦暗或者明亮,将人生的况味呈现出来,当生命历经磨难与悲喜之后,依然对更开阔的未来充满向往并且进行创造,能让读者体验到强烈的命运之感,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坚韧的生命意志以及深厚的情感世界。研讨会结束时,万燕教授作为《猫》的著者,回忆了自己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十多年来的构思以及经历,深深向时代、生活以及同济表达了感谢,感谢它们给予自己创作的良好土壤和思想空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