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舆论危机警示:金融机构挤兑风险与互联网金融业务收缩的深层思考
京东这几天的事情想必大家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今天我们来聊一些不同于单纯聊乐子的视角。京东目前所面临的舆论危机绝不是轻微的,当金融机构真的开始出现挤兑现象时,肯定会引发问题,只是最终问题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才会促使监管机构出面采取措施。这使得其他平台在对待用户舆论的态度上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挤兑潮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例如,来总就把微博基金账号的不当发言给屏蔽了。除了让平台更尊重用户之外,若能借此次事件让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有所收缩,这是额外的好事。这类业务本质上属于空手套白狼的行为,它们只有在危机降临之时才会付出成本,与互联网企业本应承担的科技和信息生产力毫无关联。至于对京东商城自身营业额的影响,目前还需进一步观察。
这次事件将某东方面内部的不少问题暴露了出来,例如公关方面应对乏力,还群发短信,客服进行对线等操作。由这件事引发了更多的爆料,像某东物流在这几年存在管理混乱以及待遇下降的情况,而作为一直被认为是其壁垒优势的部分,这些操作着实让人难以理解。网友们开始围绕某东的各种问题展开思维,去追溯其原因。
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电商价格大战中竞争失利致使病急乱投医;美股上市是为了迎合欧美 ESG/DEI 标准;某某资本推动进入某东的高管占据高位排挤东子的老班底;东子在明尼苏达事件中被拿捏从而被架空或公司开始被蚕食;等等。最后一种说法常常成为其他各种说法的推论基础。
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互联网巨头而言,这些说法或许都并非事情的全部。但实际上,具体是什么原因并不关键。倘若不是对该平台有着特别的信仰,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用户就更应该关注这件事情将会带来的变化。
有两点情况是确定的。其一,不论缘由是明尼苏达还是其他什么,东子对企业的掌控力在相当程度上确实有所下降。其二,在互联网业界,普遍的评价是,京东这家企业除了创始人之外,其管理层未曾展现出能够决定企业方向以及突破发展瓶颈的能力。每当京东的发展遭遇瓶颈之时,必定是东子亲自推动方向的变革,从而实现继续增长。某东和某多在本质上都不存在真正的护城河以及技术壁垒,它们不是那种能够让职业经理人们按照既定规则去推动企业发展的平台。
一是作为在美股上市的公司,会受到欧美标准和潮流的规制与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阶段以及对不同企业而言不能一概而论。然而,通过一些公开新闻能够看出,这种影响在京东身上确实存在。
网友们都在着重强调 ESG 给京东带来的影响。其实最初,ESG(包含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属于企业社会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这类积极的理念。而发展到如今,将其与 DEI(涉及多样性、平等、包容性等方面)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欧美环境持续走向极端化的一个结果。
https://img2.baidu.com/it/u=1484132121,293354466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93
我国各类企业这些年在推进 ESG 建设,其中包括国企。我国 ESG 的理念及推动手法与欧美有显著差异。欧美 ESG 常被当作一种舆论议程来推动,这些年在欧美,但凡被当作议程推动的东西,最后大多会走向极化和对立的境地。白左理念确实很盛行,但它本质上并非霸权资本主义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就像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对ESG的态度必然有很大不同。
另外,欧美存在去工业化进程,且政府治理能力不断退化。这类企业的发展理念最终往往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例如,在 ESG 中的环境方面,如今欧美是否还有通过环境治理来推动工业和经济升级的能力呢?至于治理方面,以前或许还可以,然而在新冠疫情之后,真的只能让人感到无奈了。
我国 ESG 建设着重强调的双碳概念等,是发展规划整体的环节。双碳理念从长远目标到具体政策,从产业建设到企业扶持,环环相扣。只有这样,这些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提升的催化剂。在社会和治理方面,中国着眼于本土化,例如企业的乡村振兴责任。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随着中西发展模式逐渐背离,存在这样的情况:是以欧美 ESG 为导向,还是以中国 ESG 为导向,二者之间的差别必然会越来越大。
当然,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面对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与之对应的本土化策略,会运用合规手段,也会有拆分上市等操作。例如某东在近几年就进行了拆分上市。中概股数量众多,不能说在美股上市就一定会怎样怎样。
但这都只是预期方面的问题,仿佛那些关于经济预期的反复说辞真能在短期内左右人们的头脑与行为。金融挤兑属于预期问题,东子在明尼苏达州事件发生后给大众带来了某种预期,致使如今各种循环论证不断涌现。
当下中国互联网上,普遍的预期有两个。其一,中美在未来大概率会爆发某种程度的冲突;其二,欧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继续朝着白左观念急速前进。这个预期未必正确,不同人群对其期待度也各不相同,但从直觉上普遍认为这件事会发生。尤其是对于西方进步主义的信徒们而言,他们非常希望这件事持续下去,并最终改变我国。
这种预期不一定会对两国关系的现实发展造成实质影响。然而,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以欧美 ESG 为导向的平台,其发生舆论危机的风险在未来会持续上升。每一个涉及到 DEI 性质的议题事件,都有可能被提升到“你被欧美控制了”或者“你应该跟欧美保持一致”的程度。
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巨头存在预期。VIE 架构以及国际风投资本,它们对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以及中国内部市场的持续发展,这些情况总会迎来发生变化的时候。
从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那些巨头们都尚未真正地经历过迭代以及淘汰的周期,并且互联网的巨型平台这种组织形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极高程度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平台的创始人通常对平台的路线和风格有着强烈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平台会朝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模式方向不断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平台高度依赖发展预期所带来的风投和估值。由于互联网平台并非一般的企业,实际上它是信息权力的生产者,所以其中的从业者更易滋生观念和价值共同体。在资本预期游戏的作用下,很难说在真正脱离创始人影响之后,其内部会产生多少公地悲剧;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也很难说在真正脱离创始人影响之后,其内部会产生多少公地悲剧。这种情况在欧美大企业中已经较为常见了。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平台并非单纯的企业。长远来看,它也不能仅仅是企业。它对灵魂人物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对资本的依赖程度极高。它能够生产信息权力和体现价值观念等共同的东西,然而又要求具备更广泛的公共属性。这其中存在着矛盾。
https://img2.baidu.com/it/u=356823595,428652989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1
美国在解决互联网企业公有属性方面,除了依靠罚款以及进行不成功的反垄断拆分之外,没有进行明显的尝试。然而,在加深互联网巨头与国家的关联程度方面,却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三边委员会,还有巨头们与情报机构的关系、与颜色输出的关系,以及在军事方面也产生了联系,甚至已经开始切实地影响大选并引发党争。
即使不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仅看国内情况。从东子在明尼苏达这件事开始,到曾经的火星人等情况,互联网巨头的掌控者们往往容易与西方产生牵扯,从而使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接着再看对面,互联网巨头与美国国家机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两相对比之下,事情还能保持不变吗?
在大趋势的影响下,某一件事情在未来的预期中会发生,即对巨型互联网平台进行某种国有化的尝试。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尚未存在由国家主导的巨型互联网平台,在这方面的经验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即便对于国有占主体的我国而言,也难以说在这方面有过真正的探索。从成本角度来看,巨型互联网平台若要以国有属性为目标进行改革,就不能将纯粹盈利作为目标导向。同时,也无法再依靠创始人权威、天价年薪以及股权期权激励等方式来维系庞大的人才数量。如此一来,这样的平台将会从印钞机转变为成本极高且管理极为复杂的对象。
同时在存在市场竞争,特别是美国科技竞争的情形下,也易于因互联网业态的快速更替而处于落后状态。这仅仅是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的一部分。我国互联网发展到与美国并驾齐驱不过十来年的时间,由于对控制治理成本的追求,使得政府在之前没有这样的动力和迫切的需求。
但现在预期已经产生了,这就存在论证可行性的余地。其一,这种尝试最初出现的缘由必然是在低位进行接盘。就如之前所说的成本可行性问题,不要说作为国家资本,即便现在让那些巨头们去接盘育碧那一万多名深受 DEI 影响、擅长搞运动却不擅长做游戏的员工,又有谁会愿意呢?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小周期的尾声,不只是在互联网领域,资产价格重估在未来会在许多领域发生,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之后会撰写文章来聊一聊。
然后,从国有化尝试的角度来看,应当先在那些更具确定性且有实体基础的业态模式中出现,尤其是那些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部分。在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试错以及与美国同行展开竞争的领域,这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会交由市场和风险投资来处理。
这种预期并非意味着国有化或混改会在互联网领域普遍出现。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要塑造出一个标杆,以此来证明我们具备摸索互联网平台公共化这一世界难题解决经验的能力和意志,同时也需要对中美互联网二十多年来的交织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收尾。
当然互联网平台们不必一听到国有等词汇就感到紧张。是去抢夺菜市场的生意,压榨劳动者,让自己陷入被低位接盘的境地,还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输出中国价值观的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是如同美国互联网巨头那般致力于加剧群体的分化以及社会的撕裂,还是帮助国家和群众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凝聚起共识?这些原本就取决于自身的选择。契合时代的发展,淘汰就不容易轮到你。
但现实始终充满不确定性。之前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曾以为这种趋势会最先在互联网产业的某一领域出现。然而在某东事件之后,我不禁感慨,既要注重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奇妙之处,我们往往难以预料到队友会做出何种举动。所以在这次事件之后,京东并非是唯一有危机感的。危机感不能仅仅停留在当下,谁能确保自己不会以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方式遭遇翻车的情况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