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河西大学城惊现无人书店,藏10万余册书全凭顾客自觉
三湘都市报记者 王智芳 视频 郭文雯 王智芳长沙河西大学城有一间“无人”书店。店里藏书超10万册。书店位于闹市却隐匿。其价格实惠。书店主人“隐身”。这吸引众多网友前往打卡。小店无人值守。全靠顾客自觉放钱记账。
10月18日 记者在书店守了一整天 见到了下班后过来露个面的店主
探店:无人值守,买书自己投币记账
走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在大学城194号,楼道旁“无人书店”的招牌映入眼帘。爬上狭窄的阶梯,成堆书籍整齐摆放。书桌、书架以及所有能放置物品的承载物上都是书。店内有毛笔字写的各类价格板。“屋外过道书5元/本”。“欢迎光临 小学、初中、高中教辅书 每本10元”。
“给你一张往昔的CD,聆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随着歌声 越朝里走 一股书本特有的潮味 让人好似穿越到往昔
在店内转了一圈。除过道外。还有三个房间。这三个房间都被书籍填满。第一个房间。除了有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还有好几把吉他和电子琴。门口的墙上挂着一把干花。干花摆放得凌乱却带着章法。在这方寸空间里。店主会对不同种类书籍做好分类。以便顾客能方便地自取。
https://img1.baidu.com/it/u=705964865,232218356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书店里除了书。还能看到投币箱子。能看到老板的电话号码。能看到收款二维码。箱子旁边有留言本与笔。留言本上记录着顾客买书的书名。记录着买书时间。记录着买书价格。有些购买者会给店主写上一两句留言。除此以外。店内各个角落能找到很多以前的乐器。地上能找到很多以前的乐器。架子上能找到很多以前的乐器。还能找到很多以前的钟表等物品
在店里守了一天,记者也没能得见“神秘”店家。
店主:靠“兼职”来支撑书店运营
拨打了店里留的手机号 接电话的是个男子 他话音沉稳 背景音有点吵 他告诉记者 自己在外面 要晚些才能回店里
记者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店主。店主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一身工装。面对采访。店主拒绝透露姓名。只说刚收集“宝贝”回来。
“你要是有兴趣就自己去逛,我还有别的事。”说完便朝着店外走去。记者跟在后面,在马路对面的空地上,看到了店主所说的“宝贝”,是两辆三轮车。一辆车上堆满了各种书籍,另一辆放着一台废旧冰箱。见记者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主动询问,“要是有啥想了解的就问,不过我得先处理这些东西。”
说完 店主自行开始拆卸旧冰箱 偶尔抬头回应一句 有两个孩子 一个在读大学 另一个在上初中 一家人住在店后面的阁楼里
经过半小时拆卸 有用物件被堆放在车辆前方 忙完后 他邀请记者进店逛逛 表示现在实体书店难做 自己靠捡废品和老婆上班维持生计
https://img0.baidu.com/it/u=3531386592,360689215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00&h=450
意外回收大量书籍,萌生开书店的想法
在门口洗了洗手,认真擦干。提到书,他改变“冷峻”,主动引出话题,问“你学新闻还是汉语言文学?”边说边低头整理书籍,称“偶尔会翻乱,有空就收拾”。说着拿起一本大数据书籍问“这个你们应感兴趣吧?”不等记者答,便自行转头离开
走进里屋。摁了下垂着的电灯开关。借着昏暗灯光能看到。里屋书籍分类摆放明显细致不少。“计算机”“法律”“经济”等。都用毛笔字逐个做了标记。
聊天时记者了解到,店主原本靠回收废旧物品转卖过日子。2000年时,他无意间收到不少书。因为他爱惜书,就萌生了开书店的念头。他觉得把书当垃圾随意处理太可惜,希望能把书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经过20年收集整理,小店书籍类别渐渐丰富。涵盖教育资料、小说、生活、百科、历史等多方面。小店已有10万余册书。
淘书收益不多,店主夫妻只得去从事别的行业,书店因而成了无人书店。这里没有收银台,没有导购人员,无人看守。书价还是开店之初定的价格。顾客找到喜爱的书后,直接投钱或者扫码,交易就完成了,完全依靠诚信。
记者留意到,店主不在这段时间,记录本有显示。今天一共完成了两笔交易。其中一笔是,《诗经》10元、《古汉语专用词典》10元、《人类的故事》10元、过道笔记本5元。另一笔是,《迪士尼神奇英语》5元。
谈话时 两名顾客来到店里 在店内转了一圈 被走道中的尤克里里吸引 便与店主闲聊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