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院书法家宰令石:个人简介及多幅作品欣赏
中国画院书法家系列宰令石
1957年在吉林出生,如今居住在北京。字是本然,号为石不琢。另外还署有予后居主、明洁石楼主。
200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如今是中国画院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员。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宰令石书法工作室的导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朱曜奎大美术书法研究中心的导师。是中华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的院长。
作品欣赏
宰令石 | 宋詞三首 ||2017
宰令石 | 宋詞兩首 | |2017
宰令石 | 含毫酌水聯 | |2017
宰令石 | 筆鋒字勢聯 | |2017
宰令石 | 筆尖墨淡聯 | |2017
宰令石 | 松竹含韻 || 2017
宰令石 | 詩詞三首 | |2017
宰令石 | 友人王燁詞一首 ||2017
宰令石 | 唐詩三首 ||2017
名家微访谈
煦小编
https://img2.baidu.com/it/u=189973574,1349998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05
俗话说“六十耳顺”。过了耳顺之年。书家在心境上。和以前相比有何不同。请谈谈您的学书之路。
宰令石
我写字已有四十年整。我最初学的是素描。当时我的老师擅长画油画。他在我们东北画得极为出色。这引导我迈入了绘画之门。在我家中。我父亲的字写得很棒。楷书、金文都写得很好。如今我看来依旧十分出色。我一直从中受益。我父亲未曾直接教导过我。我小时候经历上山下乡,期间一直写字。下乡结束后,凭借这点美术功底,回到工艺美术厂工作,在单位负责写牌匾,这些都属于商业字。最初写的是楷书,那时没有老师指导,完全凭借兴趣,处于临摹状态。当时在我们省的临帖大赛中,我荣获金奖。很长一段时间里,字形、间距等因素与蓝本毫无差别,那是被动的临摹。
但真正上升至艺术层面,是在2003年左右。那时我孩子来北京读大学,我便常来北京。我到琉璃厂,观看一些名家的字。我感觉字还能有别样写法,有些字并非写得极为唯美。唯美是大众对书法的审美标准,而艺术家的字并非如此。于是当时我便产生一个目标,字要超越唯美,能真正迈向艺术语言本身的层面
煦小编
谈谈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经历?
宰令石
对,我去艺术研究院学习。当年,把王镛先生找来。他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很优秀的导师。我在他的指导下系统建构了书学体系。
实际上我的书法风格得以形成。是从技法迈向道的过程。道完全依靠技法来支撑。结字、造型等诸多艺术语言都属于道。我对传统的挖掘更多一些。传统的两大类别帖学和碑学我都有研究。特别是帖学研究得较多。晋代、唐宋各个时期书家的一些内容我都做过研究。他们都源自二王这一脉络。从二王之后形成了各自的一些面貌学书头几年或许较单一,仅钻研二王。后来写得久了,别人看像某历代大家。但我认为这样仍很薄弱。书法不应只像一人,应多方面多角度吸收,多涉猎。太单一的缺乏韵味。每人都应形成独特锋芒,融汇百家,有动态内容,有静态内容。动态与静态的事物本就相互矛盾,然而二者结合后,由静态的线条构成动态的字,便产生了独特韵味。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字写得平淡。线的方向、形态以及“线续”,要组合得当,这是个反复提炼的过程,既耗费时间,又需临摹大量碑帖,实际上这便是学习方法。
煦小编
您很重视传统,怎么给书法的“传统”做定义?
宰令石
我所认为的书法传统 其中有经典部分 比如颜柳欧赵 像九成宫 多宝塔碑 二王体系等 经典之外还有诸多内容 当代不少人秉持的是经过继承转译的传统 通常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分为三层 有的人能认识到四层 有的人能认识到六层 常见的情况是 认识三层的人会质疑认识六层的人 觉得自己的才是传统 不理解对方为何那样书写 原因是他们看不到传统的这一层有的人的字,看上去酷似某一位大家。若除去这位大家的风格影响,其字便没什么特色了。这属于第三层境界。有的人钻研得深入,其字蕴含动态,有魏碑的韵味,还有行草的笔法,各种元素兼具,显得很有底蕴。这是第六层境界。传统犹如深邃无底的深渊,无论你挖掘到多少层都可行。这很难确切定位,只能形成一个相对的体系。
煦小编
依据“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这句话 学书是否应先找经典 接着依据技法化解成自我之法 形成自身面貌 书法从临帖临得很好 到最终形成自己的面貌 中间这段路该如何走
宰令石
https://img1.baidu.com/it/u=562605859,306908400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240&h=500
书法里的法,包含笔法与字法。笔法极为重要。它颇具难度。能将笔法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人并不多。毛笔书写时浓淡干湿的变化十分微妙。这种变化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汉字笔划种类有限 组合却千变万化 用笔包含提 按 转 能融入中国文化精髓 是哲学 是阴阳关系 讲点时要讲线 讲干时要讲湿 讲曲时要讲直 只讲一点忽略另一点不行 作品中动 静 曲 直 连 段 大小错落 虚实变化 动静结合 变化极大艺术的东西其实是心性的感悟和感受。
从“技”的层面来说 这段路十分漫长 书法如今是一种极为小众的艺术 许多书法家秉持大众审美 当艺术迈向个性追求阶段 这便是一种自我享受的过程 我有这样的感觉书法绝非仅有几个楷书范本。像王献之的字,一幅作品里,草书、楷书、行书皆有。其博大精深、秩序井然。传统即秩序。如前文所述,秩序中的变化与吸收和心性相关联。书法里的风格并非无源之水。我的艺术源自传统。我能进行嫁接、发展,从而开出新花。本身临摹临得很像,这已然非常厉害了。再进一步深入,便有了自己的东西。所以,你对艺术的敏感性,其血缘、本质都是传统。然而书法应当顺应时代,每个时代所追求的字形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秉性和内在也存在差异。
煦小编
我看到有人学金农。现代有不少人。刚接触书法就直接去模仿古人那种“拙”气。还模仿古人的“拙”味。对于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呢?
宰令石
初学者应当学习经典,学习那些无法回避的内容,像二王的手札便是如此。能否站稳脚跟就在于此。学习书法要扎实地夯实经典基础,完成这些之后,会对艺术形成自己初步的理解。传统夯实后,要是这样书写无法表达内心想法,就会产生顺应自然的需求。艺术风格并非主观臆想而来,而是实践引领着前行。
你所说的“拙”,实则是大巧若拙。这需要具备大巧,要对传统有自身透彻的领悟。如此之后,方能呈现出拙的状态。就像魏碑,看上去颇为拙朴,然而却并非轻易就能学好。传统会指引你前行方向。初学者务必学好经典。一定要有名师给予指点。指点你用笔、结字的方法。比如晋唐时期用笔。存在诸多秘诀。只能感悟难以言明。笔“提”多高合适无人告知。如此容易走偏或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就这一个转动。前面存在诸多复合型事物。并非一下子就能转变过来。毛笔有几千根毛。每一根毛的走向如何。会形成怎样的形态。怎样进行控制。这些都是难以用言语详尽表述的。所以要重视基础。不要刻意追求新奇与变化。
很多初学者刚开始能机械地临帖,借此感受毛笔特性。然而写了三年后,若能将字帖写得极为出色,进而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并固化下来,认定书法就该如此,这是极为忌讳的。写字实则应处于理性状态,因为非理性极易滋生习气,应以理性为根基来引导感性
煦小编
我十分喜爱启功先生的字。当时我的老师不让临习。若要临习。只允许临传统共识的部分。比如二王。我当时很不理解其中缘由。但后来发现很多人都这么做。请谈谈您的看法。
宰令石
启功先生是一代书家 现代书家都属于支脉 宋代人同样是支脉 我教学生时讲 学书法要学主干 别学支脉 因别人在支脉已发展良好 没你探索空间 在树的主干 营养能持续供应 在枝干则供应不上 同样 越靠近根部营养越充足 所以绝对不能学现代人 现代百家可借鉴但不可学习
(完)
中国画院是个非盈利公益性文化机构。它隶属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画院以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它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研究机构。其以发掘与培养优秀艺术家、展示与传承优秀书画作品为己任。中国画院致力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它积极推动中华书画艺术走向世界。
可点击下方题目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