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科备考复习: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及复习策略
高三语文学科备考复习,关键能力是阅读与表达。学科基础是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重点是培养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灵活且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能力方面,主体内容有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三方面构成以及中外文学常识高三语文学科备考时 要着重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 强调知识迁移性与思维穿透力 要求学生理解知识间关联和区别 主动梳理知识脉络 形成知识网络 这契合新高考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笔者结合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考点分享复习备考策略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备考时 我们发现 近两年高考改革 走稳中有变路线 有对传统的继承 也有各种题型的创新我们要准确理解文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定位高三备考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要从价值导向角度思考文学类文本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梳理结构、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究文本的人文价值。
在近些年文学阅读考题里 情境类题型是新出现且较多见的题型 针对这种题型 教师复习备考时 应着重引导考生 结合真实生活情境 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信息 在备考中 要避免答案术语堆砌却不懂文意的情况 所以要注重引导考生读懂文本 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对于这种情境类题型,在具体答题思路方面需留意。首先要明确情境的具体指向,清楚其具体内涵与外延。接着指出该具体情境在文本里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文本中哪些方面蕴含此情境指向。这要求考生既要对题目有清晰把握,又要深入文本,切实理解文本。这实际上是对考生融会贯通能力的一种考查。
https://img0.baidu.com/it/u=811562800,158174660&fm=253&fmt=JPEG&app=138&f=PNG?w=500&h=667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精细化鉴赏
文本分析,不妨按照这样的思路:
第一步要明确作品情节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解析人物形象,看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以及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同时要分析环境描写,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二步,该如何去写?要对文章的主要叙事技巧展开分析。还要分析其表现手法。重点要放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像设置线索、进行铺垫、设置悬念、采用倒叙、运用插叙、把握详略等。同时也要关注叙述视角的选择。也就是叙述人称的运用。以及叙述方式的变化情况
第三步,为何要这样写呢?也就是剖析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要探究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即主旨。并且分析文字的意蕴,包含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方面。
学生顺着以上问题。从各个角度审读文本。如此就能更加清晰地与文本对话。能深入把握文本。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出最合适的答案
https://img2.baidu.com/it/u=2601524477,214601768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08
除此之外,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借助变式练习提升审题能力,强化学生思维。比如,2021年广州市一模试卷里的阅读题目出自《幺姨的灿烂年华》一文。原题是“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这一题目可变为:试比较“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或者“幺姨的灿烂体现在哪些方面?””以此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文本把握的深度。
再比如:有一道蒋子龙《桃花水》的阅读题。原题是:要是祝教授所在学校校长在《大地之母》像落成之际谈艺术家与人民的关系,他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教师训练时可将其变为:结合两则文本,针对《大地之母》像的创作过程,谈谈你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对题目进行变式改造 能让考查更加深入 这是因为它更需要学生调动原始积累 以及对现有文本的理解 来组织自己的答案 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审题能力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系广州市第六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2日第10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