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清末命运转折点,背后真相远比想象更复杂精彩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保路运动是清末中国命运的转折点。它是一个历史事件。在教科书里它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过。
短短几个月间,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喧嚣震天,使得大清王朝岌岌可危。武昌城头一声枪响,一个时代就此走向终结。
要是你仔细研读这段历史。就会发觉背后的真相不单单复杂。而且还带有几分荒诞。
那些在街头大声呼喊“保路”的民众,不一定真正明白保路的含义。而起到推动作用的四川乡绅们,心里想的又是另外的事情。
保路运动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1904年,四川总督锡良打算修一条从成都到汉口的铁路。
这条铁路,被称为川汉铁路,预算高达五千万两白银。
这对财政窘迫的清政府简直是天文数字。
朝廷没钱,民间资本也不热情。
锡良想出一个“妙招”。他直接对四川农民下手。强行征收田赋。还冠冕堂皇地说。你们都是铁路的股东。修路之后会有分红。
听上去不错,但细看规则,农民得交够五十两银子才能算股东。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大部分农民一年到头都攒不下几两银子。别说五十两了。就连门槛都够不着。
于是,这笔钱在实际上成了白白被征走的赋税。
更有意思的是,四川的乡绅们迅速察觉到机会来了。
按照规则,只要有股东资格,川汉铁路的收益就归他们分红。
乡绅很有钱。他们立刻抢着入股。甚至还直接“借用”农民交的赋税。并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股东名单。
https://img0.baidu.com/it/u=2485415601,100512576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55
这样一来,农民的钱被征走了,股权却落到乡绅手里。
更荒唐的是 这些大股东们对修铁路毫无兴趣 他们只想着拿钱去投机 拿钱去买股票 拿钱去搞投资
铁轨都尚未铺上
农民的钱没了,乡绅的账对不上,事情可就麻烦了。
就在四川乡绅焦头烂额时,朝廷又干了一件事。
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包括川汉铁路。
理由很简单:民间修不动,政府接手。
但朝廷同时提出,民间股东的钱不会退,会用股票补偿。
四川乡绅一听傻了眼。
那些农民缴纳的钱财早已被他们挥霍殆尽。如今朝廷只认可账面上的八百万两。其余部分都被当作亏损来处置。
这意味着,乡绅们不仅赚不到钱,还得背上亏空的骂名。
乡绅们慌了,赶紧把锅甩给朝廷。
他们告知百姓 川汉铁路的钱款被朝廷吞没 并打着“保路”的幌子 号召众人上街抗议
百姓本来就对赋税心存不满。一听说自己的血汗钱被朝廷贪污。怒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与此,还有另一个消息。这个消息被乡绅们刻意放大了。消息内容是,清政府准备向英、法、德、俄四国的银行借钱来修铁路。
他们告知百姓,这笔钱是以川汉铁路作抵押借来的。也就是说,铁路即将被“卖”给洋人。
这种半真半假的说法彻底激怒了四川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就这么爆发了。
抗议从请愿开始,后来迅速升级为罢市、罢课、罢工,甚至抗税。
朝廷派了赵尔丰来镇压,但局势已不可收拾。
同盟会趁机在四川活动,鼓动民众反清。
四川乡绅本打算借助保路运动向朝廷施加压力。然而他们没料到。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
四川荣县直接宣布独立,比武昌起义还早一步。
为平定四川 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 武昌出现防守缺口 防守缺口被空出
大清王朝的倒计时正式启动
是各方势力的博弈
川人乡绅为保住自身利益,将责任推给朝廷。朝廷欲收回铁路,却激起地方强烈反弹。百姓被诸多谎言蒙蔽,沦为这场风波中的棋子。
有人讲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但实际上 它更像是一次意外
没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也许仍会发生。但保路运动出现后,大清的覆灭加快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
推动大事件的人,不一定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会产生何种后果。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常常决定了最终走向。
有人说,保路运动里没有英雄,只有输家。
这话或许刻薄,却也道出了几分真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