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联系经济与政治,涉及多方因素的中国近代重要事件
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开展政治抗争的一个实例。它间接致使清朝覆灭,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该运动本身还涉及清代地方分权、复杂的地方政治经济关系以及革命党与立宪派的不同政治主张。它联系着经济与政治,是值得我们回顾的历史事件谈到保路运动,就得提到1904年成立的“川汉铁路公司”。该公司承担连接四川与湖北的川汉铁路修建任务。当时重庆并非直辖市,四川与湖北接壤。它最终演变成大多由私人控股的“民企”。提到铁路由一家民企运营,人们或许会觉得有些诧异。
这是由于当下铁路的修建与运营由国企负责。而在清末,处于高度地方分权状态,且国家实力比不上现在这般强大。所以在地方出现商办公司运营铁路的现象,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https://img0.baidu.com/it/u=840940624,350666486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67
这种状况大多是民众参股形成的。这归因于四川政府的一种半强制手段,即“抽租之股”。“抽租之股”就是从赋税里拿出一部分作为股份。所以只要是纳税的四川农户,都是公司股东。铁路修成后,这些农户能享受公司的红利。当然,参股的更多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
1911年 张之洞离世 清政府命盛宣怀接任 负责南方铁路修筑事务 中央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盛宣怀瞅中获利前景好的粤汉铁路 采取激进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其中川汉铁路被收归国有,成为十条铁路干线之一,四川丧失了铁路修筑权;与此同时,博歧府没有把四川民众的集资全额归还给股东,只答应以国家保利股票的形式返还七百万两中的四百万两,另外三百万两在前任府尹、时任川汉铁路公司驻上海经理施典章参与上海橡皮股票风潮时全部亏掉了
在这样的“国有化”政策之下,政府不弥补亏空损失,川汉铁路公司自然不愿意。立宪派为转移各界对集资款去向的质疑,以一般民众为主要群体,带领中小股东进行抗争,希望中央政府能惩处官员亏空行为,否则将反对铁路国有化。就这样,反对的浪潮从四川开始了。
https://img0.baidu.com/it/u=635816749,112945079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0
这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官府发生流血冲突,事态越来越难以控制。满族大臣端方受命带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变得空虚。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最终敲响了清朝近三百年统治的丧钟。
值得一提的是,保路运动首先是一场股东维护自身权益的政治抗议,主导者主要是立宪派,其要求人们“只求争路,不反官府,不反教堂”。然而在清末一波又一波的革命宣传中,这一火星点燃了整个火药桶。经济利益能够唤起人们的政治行动,不过政治活动相比经济变化更加难以预测,不确定因素也更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