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3 天前

宝龙布局商业地产多年拟拆分商管上市,发展历程及未来突围引关注

作者 /房玲、陈家凤

宝龙自2003年起着手布局商业地产,当下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商业产品线,8月20日,宝龙打算拆分商管上市,成为内地首家前往香港上市的轻资产商业运营商,并且招股书中所披露的在营项目运营指标,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讨论。16年间,宝龙究竟是新商业的破局者还是跟随者?未来又要怎样实现突围?

1 “双轮驱动”的商业地产先发者

2003年开始介入商业地产,2007年福州迎来首家宝龙广场开业,到2019年上半年时,宝龙已进驻26座城市,累计开业39家购物中心以及6条商业街。回顾宝龙商业的发展进程,大体上能够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2009至2011年是第一阶段,商业帝国进入扩张期,在三四线多个地方取得发展。2009年宝龙成功登入香港主板,募集超过20亿用于集中开发商业项目。此后三年间,宝龙在三四线展开激烈竞争,商场进入密集开业期。三年间共新开业10家商场,其中6家位于三四线。新开业项目处于培育期,规模大幅扩张,却没有带动租金大幅增长,2011年租金及管理收入为2.84亿元 。

第二阶段:2012至2013年,由于三四线需求不足,商业进入阵痛期。因为前期过度看重三四线布局,宝龙商业进入阵痛期,多家宝龙广场面临商户撤离的困局。2012至2013年,宝龙商业扩张步伐变慢,两年仅开业4家商场,新增可租售面积27.93万平,相较于前两年同比减少62.67% 。与此同时,财务状况下滑显著,在2013年的时候,综合毛利率首次跌破百分之三十,下滑到百分之二十八点三二。在这样的状况下,宝龙计划改变商业布局战略,于2013年首次提出“深耕上海,聚焦长三角”。

第三阶段:从2014年开始至今,转向在一二线卫星城进行布局,在深耕社区的同时,尝试向高端综合体发展。在2014年度过了转型的阵痛期。仅在2015年这一年,宝龙就在上海、杭州、青岛等一二线城市新开业了7家购物中心,新增的可租赁建筑面积达到31.29万平,与同比相比大幅增长了141% 。在进行战略布局调整的同一时期,宝龙于2015年重新梳理了产品线,形成了四大产品线,分别是宝龙广场、宝龙天地、宝龙城和宝龙一城,这四大产品线基本覆盖了社区级、片区级和都市级,并且在2016年和2018年,宝龙分别推出了高端定位的宝龙城及宝龙一城。如今宝龙商业运营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在2014年至2019年中期,零售商业租金收入保持30%以上的增长,管理费收入也保持30%以上的增长。与此同时,商业扩张的步伐没有放缓,宝龙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新开业6家商场,在2020年新开业10家商场,在2021年新开业9家商场。

2 四大产品线全面抢滩社区

目前宝龙有四大商业产品线,宝龙城和宝龙一城的定位是中高端与高端,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以中端为主,宝龙天地主要是商业街,其他的都是购物中心。到2019年中期时,商业街宝龙天地已进入太仓、上海、杭州、东营等6座城市,购物中心已在上海、杭州、南京、宁波、厦门、福州、重庆等26座城市累计开业39家。其中,宝龙广场体量最大,已经开业36家。宝龙广场商业体量一般在3万平到20万平之间,其中为社区层面设置的体量是3万平到5万平,为区域层面设置的是5万平到8万平,为城市层面设置的则是8万平到20万平,定位较为清晰明确。

https://img2.baidu.com/it/u=3986957016,219055395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2014年宝龙提出轻资产化发展战略,借助品牌输出委托运营第三方开发物业,当下有3个处于运营状态的购物中心项目属于管理输出,其可租售的建筑面积为22.12万平。2019年8月,宝龙打算分拆旗下商管公司上市,进而成为内地首家前往香港上市的轻资产商业运营商。

3 深耕长三角,低成本扩张优势

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宝龙秉持“1+6+N”战略布局,在长三角地区深入耕耘,充分享受区域带来的红利。预计到2019年年底时,宝龙商业的可租售建筑面积中,约51.23%处于长三角地区,其中在上海的占比在长三角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3.79%。根据世邦魏理仕的统计数据,一线城市里上海优质零售物业租金保持在高位,到19年三季度时,首层租金是35.2元/平/天,比同期的广州和深圳要好;在二线城市中,长三角租金最为优质,首层租金均值约为21.9元/平/天,比环渤海和中西部要好。由此能够看出,宝龙“以上海为中心,深耕长三角”的商业战略布局,区域优势明显。

从城市布局方面看,宝龙商业主要聚焦于一二线卫星城以及三四线市中心,按照可租赁面积来计算,二线城市的占比达到了43.14%,三四线城市的占比为44.70%。在2013年之前,宝龙商业版图的开拓路线主要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使得三四线城市的存量较大,直到2013年改变策略后才逐渐向一二线城市新区或者卫星城转移。以上海为例,宝龙拿地成本控制得当,17个项目中仅有2个项目溢价率较高,绝大部分项目溢价率均不足1%,所以宝龙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截至2019年中期,总土储平均成本为2701元/平。

此外,宝龙倾向于拿取体量适中、业态相对丰富的商住综合体。以上海为例,宝龙在上海有17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业态组合较为丰富,布局主要集中在市郊新区,除了杨浦环创中心之外,其余地块都处在市郊新区。对于上海来说,下沉到社区,未来需求潜力十分可观。但与此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商业布局过于偏向市郊,会导致人流无法跟上,进而使得空置率和单位租金承受压力 。

4 商业出租率承压,运营待加强

截至19年4月底,宝龙商业整体出租率是85%,将空置率较高的宝龙天地剔除后,出租率变为90%,和商业后起之秀且商业布局定位相近的新城相比,显著低于新城同期98.5%的平均出租率。宝龙商业起步比新城更早,然而还是被新城超越了。截至19年中期,宝龙的可租售面积是307.79万平,这个面积比新城同期的可租售面积要高。然而在运营方面,宝龙的平均出租率低于新城,租金及管理收入也低于新城,估算的单月单位租金同样低于新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宝龙的运营管理能力需要加强。对于宝龙来说,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商业运营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https://img1.baidu.com/it/u=2913234799,102426844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具体从各产品线来看,宝龙最大体量的中端商业表现不佳,过去三年,宝龙天地平均出租率为76.94%,低于平均值,宝龙广场平均出租率为85.48%,也低于平均值 。产品线能级越低,出租率越低。背后可能存在两点原因。其一,因区位定位偏差导致需求不足。公司一线项目平均出租率为92.16%,高于均值。二三四线主力项目表现欠佳。其中,三四线可能因需求不足而受拖累。二线项目主要位于环渤海,该区项目空置率较高,平均出租率仅67.72%。其二,管理运营能力有待加强。公司披露了45个在营项目,其中有24家的出租率较开业初期有所减少,像阜阳宝龙广场,其出租率较开业初期跌超20pct,烟台宝龙广场也是如此,扬州宝龙广场同样如此 。

5 试水ABS,“以售养租”仍为主要资金来源

和大部分房企相同,宝龙主要依赖的融资渠道是低息银行贷款和信用债,低息银行贷款占比达50%,信用债占比达38%。商业地产存在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以及融资方式单一等特征,证券化成为盘活庞大商业存量资产的新蓝海。宝龙目前在商业地产证券化方面尚处于摸索时期,自2016年发行首单以物业费作为基础资产的商业ABS后,宝龙总共发行了4支ABS,累计发行金额为37.27亿元,然而对于持有479.02亿元投资性物业的宝龙来讲,其中只有2支是以商业作为基础资产发行的,合计募集资金15亿元。商业地产证券化工具运用较少,一方面是因为资产证券化仍在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或许也和宝龙商业资产多处于二三四线,再加上运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商业租金收益率较低有关。由于商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以售养租”依旧是宝龙持续开展商业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

宝龙自2014年转向轻资产化,以此缓解资金压力,除“以售养租”外,成效尚不明显。宝龙的轻资产化属于品牌输出模式,自2014年提出至今,只有3个在营项目属于管理输出,它们分别位于金华、重庆和四川。轻资产项目可租售建面为22.12万平,仅占比6.51%。可见未来轻资产化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小结:宝龙是商业的先发者之一,最初业内普遍认可“北万达,南宝龙”,如今却逐渐被越来越多商业后起之秀追赶。宝龙商业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以及深耕长三角带来的区位红利,不过其运营能力有待提高,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商业地产将淡化“地产”属性,更加注重“运营”和“资本”属性。宝龙出身于闽系,它要自我革新,提升整体竞争力,这是其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龙布局商业地产多年拟拆分商管上市,发展历程及未来突围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