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汪培新发言热传,金句频出引关注点赞
昨天,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是汪培新,他也是局长,其一段发言在教育系统内热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还获得了不少点赞。其中有不少金句:
对教育局机关以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观管理行为需进行合理约束,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能力,像发文件的能力也要提升,要减少文件发放数量,发放能让人看懂的文件,发放短而精的文件。
校长除了要考虑孩子升学的问题,还得考虑当下孩子是否幸福,是否能够持续生长,状态是不是都能积极向上、向阳向善。孩子的能量是自我生发出来的,并非外在赋予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孩子自我力量生长的过程。
一位校长从一所薄弱学校调到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担任校长,大家会表示祝贺,仿佛他得到了提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要是在一所农村学校当校长,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清楚学校所拥有的资源,是否清楚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否明白怎样把它办成一所好学校。名校有名校的资源,薄弱学校也有薄弱学校的资源。
校长是不是真爱,教师心里很清楚;局长是不是真爱,校长心里很清楚;老师是不是真爱,孩子心里很清楚。要做到真爱极为不易,因为爱需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而非仅停留在书面文字与口号上。能够证明的行动,就是学校自主办学。
当前教育存在向家长献媚的不良现象,存在向社会献媚的不良现象,存在向上级献媚的不良现象。教育属于科学范畴,学校应当具备自身的思考空间,要有独立的人格作为支撑保障。
教育局和学校要凭借至善的良知,为学校担当,为老师担当,为学生担当。局长应具备局长的专业精神,校长要有校长的专业追求,教师要坚守教师的专业方向。各个主体坚守自身专业精神,方能真正为孩子和学校的未来扛起责任。
规矩是由人制定的。在推进治理的进程中,人是关键所在。倘若没有心灵修养作为保障,那么所有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甚至是号召与言语,都会变得虚无,毫无力量可言。期望局长不要依靠运用权力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感,校长也不要凭借在局长面前来寻觅存在感,而是能够独立且主动地承担起自身的岗位责任,如此一来教育便会拥有力量。
这段发言源自近期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峰论坛”,汪培新局长介绍了西湖区于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探索,其中特别介绍了西湖区处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方式。
报告时长为20分钟,其中包含了不少贴近实际的思考,很值得观看。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发言的完整内容:
前言
教育治理现代化对新时代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而言至关重要。近些年来,西湖区积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探寻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途径,全力以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接下来会主要聚焦依法行政以及自主办学这两个方面,阐述西湖区在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的范围很广,其内涵丰富,涵盖了从管理转变为治理,从上下双向关系发展到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还涉及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其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是当前背景下西湖教育治理里极为核心的一对关系,以下将重点围绕这对关系展开阐释。
01 西湖区教育概况
https://img2.baidu.com/it/u=2458480977,275155963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083
在杭州城区,区县主要负责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区县也主要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高中段主要由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目前,西湖辖区内设有两所公办高中,4所民办高中;有84所幼儿园,共138个园区,有60所中小学,共90个校区,有1所社区学院,1所研究院,1个评估中心,1个信息宣传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3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有189个教育行政许可文化类培训机构,1300多个市场监管许可兴趣特长类培训机构。全区教师数量有1万余人,学生数量近13万余人 。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出,西湖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致力于推进集团化办学 。西湖区是我国集团化办学的起源地 。1999年,求是小学率先开启连锁办学,踏上集团化办学之路 ;2002年,成立了中国首个公办教育集团——求是教育集团 。
当前,西湖教育紧密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公平和质量为立足点,推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其中,存在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全体,全面,全程。全体意味着优质均衡的美好教育覆盖西湖312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版块,覆盖每一所学校,覆盖每一位老师,覆盖每一个孩子;全程意味着优质教育伴随孩子从幼儿开始,历经每一个学段,历经每一个年级,直至义务教育段初中九年级毕业;全面意味着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涉及学校教育的每一门课程,涉及教师和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影响教师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要素,其中包括家庭教育 。西湖教育在全体维度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在全程维度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在全面维度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以此实现全域优质的美好教育目标。
02 推进教育区域治理的背景
区域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段的治理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要认清区域教育管理的现状,当前,教育行政部门总体上管得太多、包办得过多,这使得学校心理负担加重,出现这种状况有教育局自身的原因,即主体意识不明与缺乏存在感,在管理过程中,教育局觉得自己应该冲在前面管好学校,不能出现问题,要是不管就没有存在感 。目前 管理方式存在自上而下的管控 目的是让下面的人听从安排 还存在自下而上的协商处理 只是其比重相对较少 管得太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若不被管理就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虽然有人会抱怨上面管得过多 但当职权真正下放时 却不一定会接受 如果一个区域没有质量监测 没有质量调研 校长和老师还能否正常教书 能否进行课程建设 ?我担任校长期间,始终在思索,要是没有上级的管控,我该如何办学呢 ?面对当下的区域治理,教育局与学校在层面上的考虑必定存在差异 。一所公办学校想要成为好学校,一个区域要培育一批好学校,这不仅要依靠校长,还得依靠局长 。唯有通过互动协商,双方的主体地位方能得到保障,双主体的办学环境才可得以形成 。
其次是要领会新时代的改革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教育改革文件,以此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从治理这个角度讲,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教育要加快综合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在此背景下第三方评估应运而生,教育治理要实行管办评分离。在深化开展管办评分离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里,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行动路线,让其更具操作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教育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这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已对基础教育阶段产生积极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与公务员相当或更高,这在西湖区已成现实。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才能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怎样真正领会并将文件精神转化落地?如何依据区域和学校实际激发办学活力?答案在于五育并举,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3 实施路径
基于时代要求与现实呼唤,西湖区以抓好教育局和学校这对关系为立足点,着手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处理好这对关系,核心在于教育局要依法行政,学校要自主办学,也就是要理清教育局和学校的管理边界。教育局依法行政是首要任务,因其处于上位更容易越位。学校要明确自身定位,探寻基于实际的发展途径,提高办学绩效,从而实现自主办学。
(一)教育局依法行政
教育局要做到不越位,不做不该管的事,又要不缺位,做好该管的事,做到毫不含糊。教育局是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把党对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区域实践,把好一个方向。
做好政策的落地工作。教育局属于行政部门,它代表政府协调各个部门,以此保障不同学段的教育资源供给。这些教育资源涵盖了人、财、物等方面。要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全力保障教育资源,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
营造一个环境。教育与千家万户相关,教育效果存在滞后性,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价值追求特别需要教育部门坚守并弘扬。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这其中包括风清气正的教育干事环境,包括能促进幼儿教育普惠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能推动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校际间良好的竞争环境,包括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还包括家校合作的团队环境等。
形成一套机制,一个区域的管理机制会直接对区域的教育成效产生影响,会对区域内学校生长的生态产生影响,会对学校办教育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教育局在出台各类文件政策时,要把握好各主体的主动性。学校保障制度需清晰,要让学校明白每年可自主调用的人力、财力、物力;学校评价制度应清晰,评价要尽量降低生源对学校的影响,切实考核学校的发展性。要合理约束教育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观管理行为,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管理能力,例如发文件的能力,要少发文件,发能看懂的文件,发短小精悍的文件。
https://img2.baidu.com/it/u=1997378542,131616629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带好一支队伍,学校校园长队伍是影响区域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支队伍,教育局全面领导、培养全区教师队伍,要确保一个都不能少,领导管理过程离不开学校校长,要建设好校园长班子队伍,重点是带好学校一把手,培养校园长带领教师实施自主办学的能力。引导校长正确认识学校,引导校长正确认识岗位,引导校长正确认识自己,支持校园长依法履行职责,保护师生发展权利。对校园长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给予关爱,为校园长建立容错机制,培育塑造校园长的学校归属感。
(二)学校要自主办学
学校若要实现自主办学,除了需有自主办学的权力保障与时空,还得具备自主办学的能力。要防止学校在教育局管控减少且监管不及时的情形下,陷入办学懈怠与办学无为的状况,提升推动学校特色自主发展的自觉。而要提升这种自觉,校园长需做到以下几个明确。
是否能清楚知晓我所从事的岗位?学校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地方,校长的主要职责难道是教书育人吗?并非如此。校长更应当依据党的教育方针,组织教师协调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引导学生维持当下的最佳状态并实现未来的最佳状态。校长除了要考虑孩子的升学问题,还得考虑当下孩子是否幸福,是否能够持续成长,状态是否都能积极向上、向着阳光与善良发展。孩子的能量是自己生发出来的,并非由外在赋予,教育应当是推动孩子自我力量生长的过程。
是否对自己的学校十分清楚?一位校长从一所薄弱学校调到一所较有名气的学校担任校长,大家会表示祝贺,仿佛他得到了提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要是在一所农村学校当校长,要问问自己是否清楚学校所拥有的资源,是否清楚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否明白怎样将它办成一所好学校?名校拥有名校的资源,薄弱学校同样有其自身的资源。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除了要掌握教育局提供的法定资源外,还得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这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的历史,可用的资源,教师队伍的情况以及生源状况等。这些属于学校特有的现状,有的是不足,有的是优势所在。它们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不管是改进还是发扬都要基于此。有人说,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有管理、师资和生源,其中核心是生源。我却觉得,影响学校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管理与领导。因为管理与领导若能积极发挥作用,师资和生源就会产生积极的改变 。
我身上的责任是否极为清晰?我觉得能担当未来使命的学校便是未来学校。学校的价值并非在于当下,而是面向未来。未来已然来临,关键在当下。学校培育的是未来的人,考核一所学校是否为好学校,当下需评估,未来更需评估。校长的责任是支持学校与教师,推动孩子更好地成长。校长身上肩负着责任,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学校正确育人方向,要培养和支持教师,让教师用正确方式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校长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自身努力,带动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与进步,在自身不断进步过程中与学校同步发展,实现校长和学校的同向同行。
是否能非常清晰地明确我所需要的行动?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积极热衷于学校取得进步;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勇敢地承担校长的使命;要热爱自己的老师,对教师的进步给予激励与支持;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所坚持的信念。校长是否是真心热爱?教师心里十分清楚;局长是不是真心热爱?校长心里十分清楚;老师是否是真心热爱?孩子心里十分清楚。要做到真爱是极为困难的,因为爱得靠实际行动去诠释,不能仅停留在书面文字与口号上,能够证明的行动就是学校自主办学。
04 实践反思
在推进区域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里,妥善处理教育局与学校之间的这对关系极为关键。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需要着重培育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以及精神。
学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
法治意识要求依法行政、自主办学,领导不能凭借责权以个人意愿简单粗暴地干预学校发展,学校要有依据章程自主发展的能力,行政部门要依法进行行政许可,学校要依法办学,当前学校尚无学校法,我们呼吁进行学校立法,使用法律武器能更清晰地明确各自责任,在保护多方利益的同时,也对多方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当前教育存在不良现象,存在媚家长的情况,存在媚社会的情况,存在媚上级的情况。教育是科学,学校要有思考空间,学校要有独立的人格支撑保障。教育局要为学校担当,教育局要用至善的良知为学校担当,教育局要用至善的良知为老师担当,教育局要用至善的良知为学生担当。学校也要为学校担当,学校要用至善的良知为学校担当,学校要用至善的良知为老师担当,学校要用至善的良知为学生担当。局长要有专业精神,校长要有专业追求,教师要坚守专业方向。各个主体坚守自身专业精神,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为孩子的未来扛起责任,也才能够真正为学校的未来扛起责任。
学校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开放精神。在多元治理背景下,学校不能封闭,需要更多主体参与治理,比如社区、街道、教育局、家长等。当前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学校如何以开放姿态鼓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协商并形成合力 。
心灵修养由人制定规矩。在推进治理进程中,人是核心。若没有心灵修养作保障,所有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甚至号召和言语,都会变得虚无,毫无力量。期望局长不依靠运用权力来证明自身存在感,校长不依靠在局长面前寻觅存在感,而是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承担自身岗位责任,如此教育便会有力量。只有治理者的心灵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够取得治理成效,才可以把教育绘制成一幅生动美丽的画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