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3 天前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与鸭头丸的奇缘,一幅鸭头丸帖揭开神秘面纱

假设你身为东晋时期的文人,正于案头撰写书信,书桌上摆放着一种名为“鸭头丸”的神秘药丸,这般场景是否颇为特别?实际上,这并非小说情节,而是真切发生在王献之身上的故事。

这位和父亲王羲之同样有名的大书法家,行草书在世上非常出名,因与“鸭头丸”有奇妙缘分而留下一段美谈。那么,“鸭头丸”到底是什么?它和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神秘关联?一幅《鸭头丸帖》,能让我们看到其中真相。

(《鸭头丸帖》局部)

《鸭头丸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它以绢本形式展现,长度为26.1厘米,宽度为26.9厘米,包含两行内容,总共仅有15个汉字。

帖中的字各自独立形成形状,布局十分合理,能给人带来清晰的视觉感受,尤其是“不佳”和“当与”这两个字相互连接,充分展现出了“一笔书”的风格,此帖如今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 。

(上海博物馆)

那什么是“一笔书”?

从名称就能想到,它的笔法是连贯的,字与字之间虽没有直接相连,可笔意仍是一气呵成的。《鸭头丸帖》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其笔法墨采飞动,气势充沛,展现出王献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而且,这幅《鸭头丸帖》墨色清晰可辨,先是润泽,而后干枯,先为浓重,继而浅淡,这也展现出王献之在墨色运用方面,有着枯润得当的特点。

(王献之)

那大家知道什么是鸭头丸吗?

鸭头丸是一种中药,它能起到利尿消肿的作用。唐朝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记载过鸭头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过鸭头丸。鸭头丸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

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中有服药求仙的说法,他们追求长生不老,觉得服用某些药物能养生保健、延年益寿,鸭头丸被认为有这样的功效。

但实际上,鸭头丸只是一种普通药,其作用是清热解毒、消除水肿,它所谓的神奇功效,都是一些求仙的文人墨客吹捧出来的。

王献之服用药丸后,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神奇效果,于是他写信给友人,约定第二天相聚,一起探讨这件事。

https://img2.baidu.com/it/u=1526328469,1315889635&fm=253&fmt=JPEG?w=800&h=1020

这封写给朋友的信札便是《鸭头丸帖》,鸭头丸之事最终如何,我们并不知晓,然而,王献之书写的这封信札却为书法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

(《鸭头丸帖》局部)

提到王献之,众人皆知他与父亲王羲之一同被称作“二王”,他自幼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研习书法。

据传,王献之曾向父亲打听书法的诀窍,期望能快速提升自身技艺,王羲之未直接作答,而是领他来到庭院中,指着十八口大缸说道,这些缸里全是水,你用这些水研磨写字,直至水用光,你自会领悟书法的秘诀。

王献之懂得了,书法不存在捷径,唯有经过持续的练习与体悟,才能够真正把握其精髓,从那以后,他愈发刻苦地练习,日夜不停地舀水研墨,笔耕不辍 。

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之下,他渐渐领悟到了书法的奥妙,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一笔书”风格。

(《鸭头丸帖》局部)

在书法领域,“一笔书”的学习难度极大,它对书者有着特定要求,书者要对笔法有深刻理解,还要有精妙的控制能力,同时需要具备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对书写速度进行精准控制,如此才能确保笔势连绵,实现墨色的自然过渡。

王献之成名之作除了《鸭头头贴》外,还有《中秋帖》,还有《地黄汤帖》,还有《送梨帖》等,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他书法的特点。

(王献之:《中秋帖》)

《鸭头丸帖》采用了“帖”这种文书形式,这也是古人常用的,和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碑”相比,“帖”更多地承载着个人情感,还承载着日常琐事。

它的内容大多是吊唁哀伤、问候疾病情况、询问日常生活等,常常被用于家人朋友之间,它和那些正襟危坐、装裱后悬挂的碑文不一样,它是古人在油盐柴米生活里留下的片段 。

通常比较简短,表达直接,无需长篇大论,几句话就能把意图讲清楚。

就如同我们如今所使用的“短信”,它更易于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同时也变成了研究魏晋时期文人生活以及情感的关键资料。

(《鸭头丸帖》局部)

https://img1.baidu.com/it/u=4172113347,92384706&fm=253&fmt=JPEG?w=558&h=1676

因此,即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交替变换,《鸭头丸帖》依旧受到历代书法家以及收藏家的重视。明代的大书法家董其昌高度称赞它,称“《鸭头丸帖》是王献之如同醉后挥毫般的笔墨。笔意奔放自如,毫无拘束,实在是书法中的精妙之作。”

张怀瓘在《书议》中对王献之作出评价,这一评价道出了《鸭头丸帖》非凡的艺术成就 ,他说 :“子敬才识高远 ,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 。”

这就是说,王献之的书法,并非草书,也不是行书,然而却挺拔秀出,超凡脱俗,令人心驰神往。

(董其昌评《鸭头丸帖》)

其实,王献之与他父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比较,向来是书法史上热门话题,《鸭头丸帖》是王献之代表作之一,常被用于和王羲之作品作比较,以此探讨两者书法艺术的异同。

整体看来,王羲之的书法以端庄、稳重闻名,他的字结构均衡,每一笔都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他的行书流畅且不失力度,既有规律又不失灵动。

《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将自然与规范的和谐充分展现出来,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影响。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的书法,显得更加自由奔放,特别是他的“一笔书”,突出了书写的连贯性与节奏感,这让他的作品即便在笔画间断之处,也能让人感受到笔意的流动。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书法更看重规矩与平衡,王献之的书法更突出个性和自由。

(王羲之)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它启发了无数书法家追求“一笔书”风格,其“笔法圆劲”,其“墨彩飞动”,其“精神超忽”,至今仍是书法艺术追求的高境界。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影响后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与鸭头丸的奇缘,一幅鸭头丸帖揭开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