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3 天前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姜夔小楷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https://img2.baidu.com/it/u=3670813221,272056145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3

王献之的《保母帖》,原本是清宫旧藏,后来流散,本帖和部分题跋存于弗利尔美术馆(其中有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人的题跋),大部分题跋存于故宫博物院(包括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的题跋)。

姜夔所书的《跋王献之保母帖》,字体为小楷。纸张材质是纸本,长度为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共计一百零一行,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流传下来的墨迹数量不多。从他的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能够看出,他运笔精准到位,风格典雅俊润,并且受到初唐诸位书法家书风的影响,不随波逐流,显得清新脱俗。

王献之出生于344年,逝世于386年,字子敬,是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出生,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了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开来,被人称王大令,还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

https://img0.baidu.com/it/u=217636092,13316340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王献之从小跟着父亲练习书法,他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形成独特风格。他凭借行书和草书闻名,不过楷书和隶书也有深厚功底。唐太宗不太欣赏他的作品,致使他的作品没有像其父作品那样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叫“玉版十三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却不墨守成规,而是有所突破 。在他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里,能轻易看出他对家学的继承以及自己开创独特路径的痕迹。前人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是“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变为“外拓”。他的草书,格外为人所称道。俞焯曾讲:“草书自汉张芝之后,精妙达到神品的,只有官奴一人罢了。”他有传世草书墨宝,如《鸭头丸帖》《中秋帖》等,这些都是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是行草,共十五字,为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鸭头丸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是无上神品。他的《中秋帖》是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如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把它收录进《三希帖》,将其视作“国宝” ,他还开创了“一笔书” ,把他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书变为相连的草书 ,常常一笔连贯好几个字 ,因为其书法豪迈气势宏大 ,所以被世人看重 ,王献之学习书法和他父亲相同 ,不局限于学习一种字体 ,而是精通各家 。
所以能够在汲取众家之长、集合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身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其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同时贬抑王献之,此后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然而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其父亲王羲之悉心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他是魏晋名家中较晚出现的一位,这在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的机遇,还让他能够兼善诸体之美,从而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得很少,其数量远远比不上王羲之的丰富。因为太宗贬斥王献之,所以不购求他的书作,内府中王献之的书迹也就“仅有存焉” 。宋初书法,推崇“二王”,宋太宗赵光义对翰墨颇为留意,他购募古先帝王名臣的墨迹,还命侍书王著摹刻成十卷,这便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一半作品是“二王”的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其中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的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非常喜爱王献之的书法,使得《宣和书谱》所收录的王献之书迹增加到八十余件,然而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超过七件,并且都是摹本,幸好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为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了宝贵资料。

元代郭天锡所写的《王献之保母帖跋》,其为小楷字体,以纸本呈现。郭天锡出生于1227年,逝世于1302年,字佑之,号北山,曾担任御史,是今山西大同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天水人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姜夔小楷跋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