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附参考答案)涵盖多方面内容
本文由贡献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附参考答案)
文艺学部分省略,文学理论部分省略,文学批评部分省略,文学史部分省略。
文学活动(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略),中国特色(略)
8、当代的特性(略)9、生活中的活动(略)10、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证实(略)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略),文学本体论(略),文学起源的劳动说(略),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略),广义文学(略),狭义文学(略),折中义文学(略),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略),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略),话语(略)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它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包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主导性,多样性(略),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推陈出新(略),人民性(略),精神生产(略)
艺术生产(略),文学创造的客体(略),文学创造的主体(略)
作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的刺激和信息,这些刺激和信息是生动的,是丰富的,也是相对粗糙的,是其有生以来所获取的 。
艺术发现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按照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是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是一个过程,是作家进行创造的过程,是作家运用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作家运用艺术概括方式的过程,是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直觉是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直觉是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认知,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
37、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对许多旧材料进行加工,对许多旧材料进行改造,让这些旧材料揉合成一个新的艺术形象,这个新的艺术形象是有机的,这就是综合的过程。
在创作里,作家会调动各类材料,对中心意象或意念进行加工,让它比周围的其他意象更明确,更清晰,也更加与众不同 。
简化:作家故意说得少一些,略去细节,抓住主干,以形神兼备的方式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这是一种构思方式。变形:作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来创造意象。陌生化:
在创作里,作家将与人太过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作是头一回看见,没办法称呼,只得进行指称描写,借此营造出似曾相识的生疏感。即兴是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通过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构建的假定性情境中展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尤其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是诗艺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完全相同,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可以验证和还原。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依据自身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进行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社会性需要,这些社会性需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方面。同时,情感把握还内隐着由这些社会性需要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48、形势创造:
这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赋予创作对象艺术形式。形式创造一方面体现为对内容内在结构的把握,另一方面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如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对内容外在形态的追求。
它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和状态,是语言素材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
50、现实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要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进行冷静的观察与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另一方面是写实的方式,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它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51、理想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理想主义色彩,它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另一方面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展现,并非如现实型文学那般,不动声色地把情感隐匿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里。
52、象征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要么侧重客观现实,要么侧重主观感受,且往往具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暗示的方式,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侧重用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出变形、虚拟的假定性形象,以此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需要说明的是,象征型文学并非个别词句、形象、段落具备象征性,而是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拥有寓意性的象征意义。整体象征与个别的象征手法存在差异。象征手法是指作品中局部性的寓意描写,借助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暗示、喻指另一种事物或观念意绪。这种局部象征,在现实型文学中存在,在理想型文学中也存在。象征型文学在整个作品中塑造一个统一的象征体系。它的暗示、象征,不像个别词句的象征那样有明确的(往往是单一的)寓意,它的暗示、象征,也不像个别形象的象征那样有明确的(往往是单一的)寓意,它的暗示、象征具有多义的、朦胧的、深邃的含义。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具有凝练性,诗语词精粹,篇幅短小,能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其二,具有跳跃性,其结构安排遵循情感、想象逻辑,超越时空限制,不注重情节、事件的连续性 。其三,具有节奏、韵律性,诗有节奏,即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的变化,诗有韵律,即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诗可以不押韵,然而与小说、散文等相比,押韵是诗的一大特点。诗的节奏、韵律在表现情感意味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它叙述故事情节。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刻画人物形象,诗和散文能够不写人物,然而小说必定要写人物,它在刻画人物时具备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不像剧本那样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只能通过人物台词来展现性格,也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受到真人真事的束缚;其二,叙述故事情节,小说的篇幅能够依据故事内容无限度地增加长度,其容量极大。其情节比叙事诗、叙事散文、戏剧、报告文学都更完整和复杂。
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侧重以人物台词作为手段,能够集中反映矛盾冲突 。
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以人物台词作为手段。小说能够借助叙述人的话语直接叙述生活事件,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还能介绍、分析、议论人物和事件。然而剧本不允许作者出面,通常不能有叙述人的言语,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言语去塑造形象。一旦离开了台词,剧本也就不存在了。另一方面,集中反映矛盾冲突。戏剧舞台在时间、空间方面存在限制,这要求剧本集中反映生活里的矛盾冲突,且要让矛盾冲突达到剧烈程度。若矛盾冲突不集中、不剧烈,那么剧情发展必然会缓慢。矛盾冲突集中展开能为人物展示性格提供充分条件。戏剧具有观众性,这也要求用剧烈的冲突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是一种文学体裁,其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注重抒写境遇 。
从三个方面理解:题材广泛,一般而言,唯有比较完整的生活事件以及人物形象方可进入小说;唯有含有集中矛盾冲突的生活现象方可进入戏剧;散文不必以某个人物作为中心,不必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摄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者侧面,写人、写景、叙事、咏物,皆无不可。结构灵活。散文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与诗、小说、剧本等较规范的程式相比,它灵活、随意,这是其特色和长处。散文抒写真实感受、境遇,不同于小说、剧本的虚构,它注重叙实事,写实物,记真人。和同样强调纪实的报告文学相较,散文更侧重于作者的真实感受,以情韵胜 。
57、报告文学:
它是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基于真人真事来塑造艺术形象,能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 。
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记真人真事,它不以虚构人物、情节为目的,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二是塑造艺术形象,这着重强调其艺术性与文学性,报告文学必须塑造出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既要具备生动、形象的细节描绘,又要拥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三是及时性 。它能以最快速度,将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传达给读者,且是及时传达。若发表不及时,它独特的新闻价值便会被削弱。
58、典型: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其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59、特征化:
它是写实性作品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是作家提取生活中最具特征的东西的过程,是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细节,还可以是一个场景,或者是一个事件,又或者是一个人物,甚至是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能够通过特征化让其变为传世之作。
60、意境: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的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这个形象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61、意象:
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它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它是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叙事学(相关内容略),行动元与角色(相关内容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相关内容略)
6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略) 66、叙述者的声音(略)
67、情节:
这是一系列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情节要能够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68、叙述频率:
它指的是叙事作品里,本文话语跟故事内容之间存在的重复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两种,一种是事件的重复,也就是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另一种是话语的重复,即对一个事件反复叙述 。
69、视角:
它指的是作品对故事情节内容进行观察、讲述时所选取的角度,传统上区分视角主要依据人称来划分,也就是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不过同时要注意,在不同人称的叙述视角里,都存在着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的差异,在有些作品当中,叙述视角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70、抒情:
它是一类文学活动,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进行,会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71、抒情性作品:
它是一类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偏重审美价值。它与叙事性作品相对,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征。它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散文、杂文等。另外,中国戏曲文学也以抒情写意为主。
72、抒情话语: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形式,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抒情内容直接融入其中,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是一种表现性话语。抒情话语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还通过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表现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过程。抒情话语与普通话语相比,突出了表现功能,这种表现功能是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它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具有经济、精炼的特点,还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73、抒情话语的修辞:
这是抒情作者采用的特殊用语方式,目的是创造审美化的抒情话语 。这些方式主要包括比喻 ,象征 ,倒装 ,歧义 ,夸张 ,对比 ,借代 ,用典等 。
74、抒情角色:
指抒情作者于抒情性作品里表现情感时所处的位置。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以第一人称进行的抒情,有代言式的抒情,还有叙事者的抒情。
75、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它指的是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抒情性作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声音、画面、情感经验,通常情况下,抒情性作品是由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是抒情性作品的完美结构形态。
76、声情并茂:
它指的是一种状态,即抒情话语的声音组织与表现的情感内涵相互协调且融合。具体呈现为,在抒情性作品里,音调与情调高度一致,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高度一致,直接可感的声音组织成为抒情内容生动有力的象征性表现。
77、情景交融:
这是指在抒情性作品里,描写的景物与情感内涵结合得如同水乳交融一般。具体呈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饱含情感的景,情是蕴含在景中的情,用来写景的语句成为了能够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
78、节奏:
它指的是一种具备规律的、持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通过反复、对应等形式对各种变化因素予以组织,进而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也就是节奏,它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存在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以及情感的运动同样会形成节奏。
79、隐喻:
指不用喻词,喻体与喻本直接结合的比喻方法。
80、象征:
这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的是通过具体事物(意象)来间接表现思想感情,具体表现为抒情话语是纯意象性的,并非用词语直接表现,而是暗示情感意义 。
81、文学风格:
它是由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就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作家创作趋向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与基础,文学风格还涵盖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82、创作个性:
它是作家在创作实践里养成的性格特征,并且会表现在其作品中。这种性格特征,是由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以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会制约和影响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表现。
83、话语情境:
指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通过这种话语情境得以体现,存在不同的语词。它能够展现不一样的格调,呈现出各异的色彩,营造出独特的气势与节奏;不同的体裁具备不同的体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唯有结构完美统一,方可造就显示风格的艺术整体;形象创造涵盖题材选择、主题提炼、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是表现作品风格的主要内容。
84、简约:
是追求语辞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其特点是简洁洗练、单纯明快、辞少意多,简约并非简单摹写,也不是简陋肤浅,而是经过提炼形成的精约简省,富有言外之意,其弊端在于容易流于郁而不明的晦涩。
85、繁丰:
是一种不节约辞句,任意进行衍说,一直说到似乎没有什么可再说了才停止的风格形态,它的特点是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它的弊端在于容易流于冗长。
86、刚健:
它呈现出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 ,刚健的作品 ,气势豪迈壮阔 ,感情奔放激烈 ,笔力刚健遒劲 ,境界雄奇浑厚 ,具有阳刚之美 。
柔婉,是呈现出柔和优美的一种风格形态。柔婉风格的作品,其内在具有和美之质,外表展现出秀丽之态,抒情表意时曲折委婉,具备阴柔之美,能给人带来闲静和谐的感受。
是一种少用辞藻、追求清真的风格形态 平淡的作品 其特点是单纯通俗 质朴冲淡 能给人平实而悠远的感受 89、绚烂:
这是一种尽情运用辞藻,直接趋向富丽的风格形态。那些绚烂的作品,通常会追求繁华奇艳,色彩呈现出绚烂的特点 。
90、谨严:
是指一种风格形态,这种风格形态构思严密,文笔精细。谨严之作一般庄重严肃,在表现方面,有时比较含蓄,甚至显得拘谨。
91、疏放:
是指一种风格形态,它似乎遵循自然,不加雕琢,不论粗细,文思放纵,率意挥写。疏放的作品往往谐趣不羁,随和畅达。
92、文学消费(略) 93、文学传播(略) 94、大众传播媒介(略)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不完整,请补充完整后以便我准确进行改写。
98、大众文学(相关内容略) 99、文学的认识属性(相关内容略) 100、文学的审美属性(相关内容略)
101、文学的文化属性(略)
102、文学接受:
它是以文学本文作为对策的活动,是以读者为主体的活动,是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各种价值、属性和信息进行主动选择的活动,是对其进行接纳的活动,是对其进行消化或扬弃的活动。
103、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前以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常常会有一个已经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依据这种结构图式来阅读文本,这种既成的心理图式就被称作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里,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展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
104、接受心境: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始终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之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启时,生活中的这种情绪状态不会截然中断,必然会跟着读者进入阅读进程,进而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对阅读产生影响的情绪状态,就称作接受心境。
105、隐含的读者:
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来说的,它指的是本文自身设定的那种读者,这种读者能够依照作者的创作动机,去理解作者的本义,还能将本文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化 。
106、正误与反误:
二者都是对作品的误读,不过性质和效果截然不同。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的创作本义有冲突,然而作品本身在客观上展现了读者理解的内涵,所以这种“误解”看起来契合作品实际,让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有意或无意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含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
107、共鸣: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一般涵盖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会被作品里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深深打动,进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其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含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以及审美趣味趋同的现象。
108、净化:
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另一个标志,它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与作品产生了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读者能实现精神调节,能进行情绪排遣,能去除杂念,还能实现人格提升 。
109、领悟: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与之形成共鸣,达到净化后进入更高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潜思默想的状况与过程,包括洞悉宇宙奥妙的状况与过程,包括体悟人生真谛的状况与过程,还包括提升精神境界的状况与过程。
110、延留:
它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状况,这种状况是心理上的延续和留存,也就是说,当文学作品引发了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达到净化和领悟后,会继续留存于读者脑际,使读者不断回味 。
111、文学批评:
它是文学接受活动里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这种行为站在一定立场,依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作品当作主要对象,还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判断。
伦理批评(相关内容省略),社会历史批评(相关内容省略),审美批评(相关内容省略)
心理批评(内容省略),语言批评(内容省略),文学批评的标准(内容省略)
文学批评存在思想标准,文学批评存在艺术标准(略),文学批评有多种形态(略)
120、文体批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