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法辉煌:琴棋书画四艺与书写演变及作品风采
琴棋书画,在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它是文人墨客颇为赞赏的娱乐活动,古人觉得,抚琴、弈棋、写字、作画,又或者仅仅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从中领会诗情画意,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情操,对健康和长寿有益处。东晋王献之的书法里呈现出生活用品、山川河流,这些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会别有一番趣味。——题记
汉代造纸术技术得到普及,这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到了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而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东晋时期,在各种艺术门类里,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称得上最为突出。当时是书法的盛世,名家众多。其中,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可说是这一巅峰时期的代表。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里,王羲之的《兰亭序》最为出众。遗憾的是,不仅《兰亭序》的真迹没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大多也是双钩摹本。接下来,我们一同分享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王献之出生于344年,逝世于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技艺高超,从古至今都与王羲之合称为“二王”,或者被尊称为“小圣”。他官职做到中书令,人们便称他为中书令。王献之曾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职务;成为简文帝的驸马后,又升迁为中书令,中书令相当于宰相。然而他的政绩平平,远远比不上他在书法方面的名声显著。
王献之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他的父亲是声名远扬的“书圣”,他的母亲以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他从小学习书法是难以避免的。他比其他人更加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加用力、专注,他的性情也很有他父亲的风范。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他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传世的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也能看到他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说其如“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精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格外为人所称道。俞焯曾讲,草书从汉代张芝往后,精妙到能归入神品的,只有官奴一人罢了。他流传下来的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都是唐代的摹本。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是行草字体,一共有十五个字,是绢本。清代的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这个帖子极为推崇,他觉得,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有着天然妙趣,是无上神品 。
从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至唐代,唐太宗大力褒扬王羲之并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觉得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王羲之。然而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有这样的观点,张旭、怀素一派的“狂草”,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来的。王献之擅长行草书。有二行文字,内容是:“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总共十五字,这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便札。其真迹如今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恰到好处。姜夔在《续书谱·用墨》中讲:“但凡写楷书,墨要干一些,然而不能过于干燥。写行草则燥润相互夹杂,凭借润来获取妍美,凭借燥来获取险峻。”《鸭头丸帖》有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写一句,墨色都是从润变到枯,从浓变到淡,墨色清晰分明。由此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以及气韵的自然变化。
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名为“高行之草”,《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行草字体,总共二十二字,其神采如同刚创作时一样新,是极为珍贵难得的事物,世间非常少见。清朝乾隆皇帝把它收录进《三希帖》,将其当作“国宝”看待。王献之还创造了“一笔书”,他把父亲那种上下不相连的草书变为相连的草书,常常一笔就能连贯好几个字,因为他的书法豪迈且气势宏伟,所以被世人所看重 。
王献之学书,和他父亲相同,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的《洛神赋》是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喜好书写《洛神赋》,写过不止一本,该作品共计十三行,其真迹已不存在,如今只流传着贾似道所刻的石本,因为石色如同碧玉,所以世人称之为“碧玉十三行”,此石本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局部
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十三行),体势十分秀逸,笔致相当洒脱,清朝杨宾在《铁函斋书号》中认为,“字秀劲园润,在传世小楷中没有能超过它的”。从《洛神赋》(十三行)能够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为纵势,这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作品。
王献之《保母帖》
王献之的《保母帖》,原本是清宫旧藏,后来流散了,本帖和部分题跋存于弗利尔美术馆(其中有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人的题跋),大部分题跋存于故宫博物院(有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人的题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姜夔所书的《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小楷作品,其用纸为纸本,长度达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共计一百零一行,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流传下来的墨迹数量不多。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能够看出,他运笔精准到位,字体风格典雅且俊朗温润,并且受到初唐诸位书法家书风的影响,不迎合当时的世俗风气,显得清新超凡脱俗。
王献之《二十九体贴》
王献之的《二十九体贴》是较为少见的有肉有骨的作品,石刻的骨感极为显著,能在纸上写出这般潇洒丰满且有骨力的字,称得上天下第一人了!释文为:“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王献之《鄱阳归乡帖》
https://img1.baidu.com/it/u=1927474669,42732069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5&h=500
王献之《鄱阳归乡帖》是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广为人知的,它有8行,共56字。另外两帖分别是:《鄱阳帖》,此为拓本,有5行,共37字;《不谓帖》有6行,共47字。其释文内容为:鄱阳归乡,得知你东转之事进展顺利,我等贤才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定要等到胜景欢情慰藉心怀之时。我终究是权宜之计,又听闻今年遭遇饥馑,想到全年的供给都已匮乏至极,没想到情况竟如此糟糕。我的脚还未痊愈,十分忧虑 。
鄱阳的书信停在了各个住处,当时便已有月但尚不具备,散骑的书信知晓情况极为详尽,匆忙之间还未发出,奉上月余前的消息,得知妻子等人的病依旧未能痊愈,心中深感忧虑啊。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说,没想到鄱阳这一门,艰难变故竟到了这种地步。追思寻觅,悲伤惋惜,越发不能承受,怎么办怎么办。正因为眼看着它覆灭殆尽,让人悲痛到了极点。幸亏子高在这里,不然的话,事情就无法成功了。王献之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创作了《地黄汤帖》,它是唐摹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著名丛帖中多有摹刻。其释文为: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王献之《送梨帖》
王献之的《送梨帖》是临写本,为草书,有二行,共十一个字。其释文是:“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王献之的《送梨帖》曾经进入清朝内府,图版由《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的草法凝重秀健,且有法度。
王献之《江州帖》
吾会托付桓江州帮助你,我这边没办法派人用船去迎接你。会准备东边改(次)的枋木三四件。我这边规模小的,会亲自去无湖迎接你。所以能有五六十人规模小的枋木。谢家应该会有,有了便是见到。现在会告知他们,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信件内容可以一一详细说明。胸痛难以忍受。近来写信几乎到了难以辨认的程度。
王献之《疾不退帖》之一
王献之《疾不退帖》之二
王献之《疾不退帖》中提到疾病没有减退,隐居的时间应当日益加深,怎么能用常理来对待这种情况呢,这哪里是一般的忧虑呢,不清楚饮食恢复得怎么样了,(信中说)气色还可以,所能承受的情况转而更好,再用这些来慰藉因担忧而内心焦急的人罢了 。
王献之《消息帖》
王献之《消息帖》中提到,消息也不能不长久精心留意。临近秋天天气转冷时疾病发作,也应当加以防范。献之近来,一直患有湿头痛,只是稍微好些罢了。
王献之《省前书帖》
王献之《省前书帖》提及之前的书信,所以有集聚之意。能否实现呢。你家中老小是否安好。听闻官府逼迫在前,派遣你十分紧急。想来是体谅你的处境。你兄长的儿子已到广州了吗。应当有相聚的可能。不必挂念忧心了 。
王献之《近与铁石帖》之一
王献之《近与铁石帖》之二
王献之在《近与铁石帖》中写道,自己近来与铁石一起书写。让人送去,想必早已送达。没有收到你的消息,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份牵挂难以言表。近来更加寒冷不适,很有些精神不振。君子各自都还可以。期待你的消息,我大体还算不错。然而病根聚集在右脾,脚沉重疼痛无法转动。右脚又肿了,病情极为不好。所幸饮食睡眠还可以,希望不是隐藏的病症。
王献之《知铁石帖》
王献之在《知铁石帖》中提到,铁石前去,要尽情作乐。各位要善于处世,在当世显达,不会再超过此般。我端正坐了将近百日,只为解除像尸身般的闲居状态罢了。不知为何不能释怀。相思之情为何如此深切。面对书信,心意不畅。
王献之《玄度何来帖》之一
王献之《玄度何来帖》之二
https://img0.baidu.com/it/u=744823554,19707962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79
玄度来得为何这么迟,实在让人非常担忧牵挂啊。常常又觉得有道理,因为祠监多。感觉和您共事非常好,然而所做的极为困难。想到您常常思考先后顺序,您难道还需要说亲近亲人,不过是自己的心意罢了。安石在此停留了大半日。还能住一晚。送所说的这些,因此发出感叹。用什么来比喻呢。十一日要到浦阳。各种思念之情难以言说。而且不能再得到您相送,所以有这样的感叹。让这个弈走上道路 。
王献之《忽动帖》之一
王献之《忽动帖》之二
王献之《忽动帖》中,忽动的情况较多,昼夜有十三四次,出行的地方多。而且风没有好转。脚更加肿胀,想要写信,自己无法停止。只是对人情事理深感叹息罢了。二妹情况也平平,昨天来到山下稍微安静些,岐应当会回来。
王献之《委曲帖》之一
王献之《委曲帖》之二
王献之在《委曲帖》中提及之前的书信,还表示希望一切都好,询问其他人的情况,听说冠军肯定会来,估计现在已经到达都城了,你能见到他一定会很高兴。只是担心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罢了。
王献之《奉别帖》
王献之书写了《奉别帖》,此帖为草书,共11行,84字,被收录于《淳化阁帖》《大观帖》,其释文为:献之告白,奉别相告,得知您安康和顺,深感欣慰。天气极为寒冷,不知您身体状况又如何?我近日稍有好转,因夜间出行忽然又不适,好像要发病。如今正在服药,全用温热燥性药物调理,希望应当可以痊愈。然而极为担心再次稍微失调。您身体不适,也不能再随意接近生冷食物。体力一下子衰弱到这般地步,实在令人叹息!出行时有好酒就饮用 。大意是:气候十分寒冷,因为夜间散步,突然出现腹泻症状,服用药物后,期望能够有所好转 。还告诉朋友不要随意接近生冷食物 ,有好酒就饮用 。由此看来 ,王献之与收信人都有服食五石散的习惯 。
王献之《静息帖》
王献之《静息帖》释文:献之,兄长静息理应安好,为何又有小恙呢?想来近日消息,理应渐好。石一事很是可疑。兄长喜好患散病,常发痈,病情积累难以痊愈。望再仔细思量。献之只能依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一直无其他问题。这一点尚好。但疾病根源不除,自然不会好转。论事应当随心思考。献之 。
王献之《相迎帖》
相迎终究没有再相见的日子,凄切之情在心中,未曾有过片刻停歇。有一天临坐之时,脑海中浮现对方美好的风度。只是心中有感而悲痛,又能怎样呢?常常认为人与人相处融洽,古今在这方面都已洞悉透彻,心中大概没有遗憾。只是痛心精神与事理到此穷尽罢了。这种感慨至深,几乎没有办法排解。常常遗憾!何况相遇如此艰难,还违背了彼此共同的心意。看到来信,不禁泪流满面,既然已经过去了,又还能说什么呢。王献之告白
王献之《岁尽帖》
十二月二十七日详细陈述,操之、献之再次叩拜。一年到头没有多余的日子,感慨思念之情交织,难以承受,兄长也是同样的感受,怎么办怎么办!收到十二日的告知,得知属官平安,心里的忧虑得以缓解。姐姐、三哥,各种疾病依旧没有减轻,很是担忧。天气晴朗。不知您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期待您再次来信告知,操之依旧平平常常,已经再次服用药散,希望能有效果。献之也身体不适,烦躁不安。恭敬地告白。书信内容不详尽。操之等人再次叩拜 。
王献之 《鹅群帖》
王献之的《鹅群帖》(传为米芾临本)被刻入《淳化阁帖》,其释文为:献之等人再次行礼。不清楚海盐各位亲眷的情况,近来又常常为此担忧。姐姐告知,没有其他事情。崇虚刘道士的鹅群也都回来了。献之等人应当前往那里表示感谢。献之等人再次行礼。
王献之《东山松帖》之一
王献之的《东山松帖》又被称作《新埭帖》,其书体为行草书,纸张材质为纸本,纵长22.8厘米,横宽22.3厘米。它如今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释文内容为:新埭没有匮乏,东山松再送八百。叙奴已经到达,你们要安慰他,让他不失去安身之所。给予,不要再另行汇报。此帖没有落款署名和题跋。鉴藏印钤盖有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代文徵明、刘承禧、吴廷以及清代曹溶等人的印。另外还有两方古印(印文无法辨认)。原有清乾隆内府的诸多印玺以及乾隆的题语,都已经被刮掉了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书写的一封书信 ,属于断札 ,有四个字磨灭了 。“埭” ,读音为 “带” ,意思是堵水的堤坝 。“东山松更送八百” 应该是一句话 ,其意思是需要栽植八百棵松树用作护堤以及美化的用途 。此帖下笔姿态优美 ,呈现出各种形态 ,潇洒脱俗 ,秀丽飘逸 。宋内府的《宣和书谱》和《中兴馆阁录》有著录,明董其昌的《容台集》有著录,清孙承泽的《庚子消夏记》有著录,清安岐的《墨缘汇观》有著录。被刻入明吴廷的《馀清斋法帖》,被刻入董其昌的《戏鸿堂法帖》,被刻入清的《三希堂法帖》。
王献之《东山松帖》之二
王献之书法极具天赋,他勇于创新,不被其父王羲之的笔法束缚,所以对南朝的书风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字凭借才情与气势取胜,王羲之书法则依靠修养与功力取胜。从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里,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他天资非常高,最初继承家法,却敏于革新,转而师从张芝,创造出上下相连的草书 。北宋书法家米芾说王献之“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的笔法主要学习王献之。“奉别”“承姑”二帖笔势连绵,由此看来,唐人狂草源于此处。张旭、怀素一派的“狂草”,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