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前天 01:47

德国农业4.0发展成果显著,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何借鉴意义?

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部位,其经济实力在欧洲排名第一,对欧洲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2015年德国在工业4.0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农业4.0 ,在政策以及资金的大力扶持与引导之下 ,农业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实现了同步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科技含量持续增加 ,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现代化生产技术推动了德国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推动了德国农业的发展,管理经验推动了德国农业的发展,同时,它们也给世界各国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国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农业发展方式依旧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均衡,产销秩序不规范,农业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未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当前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农业4.0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方向,也是突破口。因此,借鉴德国农业4.0的成功经验,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解决发展方式落后的问题,这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量文献对德国农业政策法规、生态补偿、特色产业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但是,针对德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4.0发展特点以及对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经验借鉴的研究比较少。

德国农业资源禀赋

1.1 农业用地相对不足

德国森林面积在全国总面积中占比29.5%,居住和交通用地在全国总面积中占比12.3%,水域面积在全国总面积中占比1.8%,农业耕种土地有限,农业储备用地也有限。2015年,德国农用地资源约为1673万hm2,其占全国总面积的53.5%,可耕种土地仅为1185万hm2,永久作物用地仅20万hm2,德国在欧洲属于农业用地紧缺国家,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北部多为居住区,农业用地大多位于南部山地和高原,农业再发展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

1.2 气候适宜农业发展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其纬度范围是北纬47°至55°,经度范围是东经5°至15°,且濒临北海与波罗的海。德国北部平原主要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农耕区主要呈现大陆过渡性气候的特征。这里夏季日照时间短,气候相对干燥,受海洋影响,冬季温湿多雨,夏季(7月)平均温度处于18℃至20℃之间,冬季(1月)平均温度则在5℃至6℃之间。总体而言,德国主要农业区的气候颇为适宜,一年中四季都有降水,这种气候状况适宜农业进行发展。

1.3 水资源丰富

德国境内河流湖泊数量多,且纵横交错,主要河流包含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主要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等。同时,德国降雨量颇为丰富,全年平均是500至800 mL,南部山地以及高原地区降雨量能达到年均1000 mL以上。丰富的水资源给德国种植业和渔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1.4 劳动力相对不足

https://img1.baidu.com/it/u=3594424378,268667423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87

2017年,德国农业人口数量仅为61.7万人,这一数字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平均下来每个劳动力能够养活124人。并且,德国劳动力老龄化状况较为严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约为29%,同时生育率仅为1.5%,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德国老龄化问题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状况 。

1.5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德国具备工业4.0的条件,其基础设施颇为发达。在2017年,该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28万km。铁路总里程为4.82万km。拥有铁路运营牌照的企业数量超过400家。短途运输服务企业超过100家。客运和货运列车超过5万辆。德国内河航道约0.73万km。全国有104个内河港口。年吞吐量约3亿t。同时德国还拥有欧洲第二大客运机场和第一大货运机场。

德国农业4.0发展概况

德国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颇为发达,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然而土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依据农业资源现状提出了农业4.0,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达成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及产业拓展等全产业链更高水平的集约化、协同化,从根本上化解德国农业资源的限制,最终达成农业产业智能化、精准化、高标准化,农民职业化、富庶化,农村生态化、城镇化。

2.1 生产智能化与精准化

德国农业4.0达成了农业的智能化以及精准化。在基础信息数据获取这方面,其拥有先进的遥感技术,还有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应用卫星系统。这些系统用于完成土地面积、自然环境等的数据采集工作,也用于贮存、分析、加工这些数据。同时,还用于土地资源的管理、规划,以及作物测产。它们为制定和农业有关的补贴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精准农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数据支撑。在农田生产管理方面,借助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大型农业机械,让大型农业机械能够精准完成多项功能,比如播种,比如施肥,比如除草,比如采收,比如畜禽精准投料饲喂,比如奶牛数字化挤奶 。此外,政府建立了完备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还建立了环境监测数据库,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撑,用户通过电脑登录,能获取各种农业生产相关信息,还能获得咨询服务,并且建立各种辅助决策模型。德国的农业4.0减少了大量人工,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对全产业链进行实时监测与防控,实现了农业生产精准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2 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化

德国政府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推进农产品加工环节,推进农产品流通等所有环节的全部内容,让农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顺畅,形成系统的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高度协同的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增值效应明显。另外,德国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调整和整合,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合作社组织,这些组织遍布农村,服务优良,高度协同,同时还配以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的法规、严格的监管审计制度、“民办公助”法制化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保证了合作社组织的相互连接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工、商、政府之间的界限,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减少了周转环节,大大提高了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2.3 农民普遍职业化、富庶化

在德国农业4.0时代,农民若想具有从事农业的资格,不仅要接受系统教育,还要经历严格的职业培训与进修,且需通过考核。德国政府极为重视农民培训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构建了实用、高效且具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借助教育立法来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培训种类丰富多样,它渗透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企业经营、财务核算、补贴申报等。通过教育和培训,德国农民实现了专业化,德国农民也实现了职业化,德国农民成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职业化农民经营德国农业,其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多功能化特征,种粮农民不仅能提供粮食、食物,还借助条件发展生物能源、再生原料等产业,农民经济收益来源广泛,收入得到有力保障,实现了富庶化,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表明,德国农民年收入可达24万元。

2.4 农村生态化、城镇化

https://img0.baidu.com/it/u=3743426087,23178867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31

德国政府十分看重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下大力气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德国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秉持绿色、循环、生态的理念,比如采取轮作和间作、无抗饲养、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等措施,达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农村地区严格施行《土地整治法》,重视顶层设计与规划,设立欧盟专项资金,制订跨企业的一体化举措以及严格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以此改善农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德国拥有极为完备的农业生态补偿体系,该体系几乎涵盖农业智能生产的各个领域,有机化肥、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等方面,均展现出智能化的特性。德国农业4.0打造出诸多洋溢人文气息的乡村景致,使之成为适宜居住与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

德国农业4.0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3.1 加大农业智能化全面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进入了“高成本”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不上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也比不上发达国家,基础竞争力同样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智能化水平存在短板,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这是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源之一。中国政府应借鉴德国农业4.0发展经验,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技术、智能化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研究及成果应用,支持农业信息统计、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能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智能化作为国家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的方向,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率先进行农业生产智能化改造。同时,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率,降低产品的腐败率,并且形成完备的追溯机制。最终,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农业的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得以相互衔接,从金融、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对传统农业产业链进行彻底升级,农民能够依据市场信息提前做好产前规划,做好产中精细管理,做好产后高效流通,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本质化提升。

3.2 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科技投入增加,产品需求模式呈现标准化、个性化特点,农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这些都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民素质普遍不高,职业培训缺乏保障,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要扭转农业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就得做好顶层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充分调动农业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这些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持。同时,政府应采取宣传措施,提高农民手机持有量,政府应采取引导措施,提高农民手机智能化程度,政府应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扩散平台,用现代化武装新型职业农民,用信息化武装新型职业农民,用智能化武装新型职业农民。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实现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培育农产品品牌,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要加大政策扶持,要优化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要利用物联网技术,要开展农产品生产的精准管理工作,要开展生产过程可视化工作,要开展质量安全可溯源等工作,以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发展品牌相关配套服务。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品牌经济链。以龙头企业作为主导,以品牌作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同时,制订严格的食品法规和检测标准,做好农产品质量分级工作,做好产品标识工作,做好企业优质标志等工作,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供保障,进而实现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3.4 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今后,要强化生态农业的宣传与培训,政府官员、农业生产者、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应将发展生态农业当作明确理念。需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农药、农肥施用标准,构建完善的指导体系,做好品质鉴定及标准化工作。完善生态农业的立法体系,成立专门的生态农业执法机构,加强规范监督管理的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服务建设,加强农村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最终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

作者是肖红利,还有王斯佳,以及许振宝,另外还有李哲敏,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农业4.0发展成果显著,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