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研究白手起家亿万富翁特质,含比尔盖茨等
普华永道成立了一支研究团队,目的是找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身上的共同特质,该团队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筛选了120名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并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白手起家的成功者不是独来独往、爱冒风险的人,也不是突发奇想、一夜暴富的人;他们重视团队合作,能够管理风险和回报,想象力丰富且擅长执行;他们的职业生涯不是一举成功的,而是像过山车一样充满坎坷,历经磨难 。
所谓“白手起家”,是因为我们选择关注亿万富翁,这些亿万富翁在相对透明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中经营,我们排除掉那些从父母、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处继承财富的人,我们还排除掉在因缺乏监管透明度而无法公平竞争的市场中经营的亿万富翁。
其中有比尔·盖茨,有史蒂夫·乔布斯,有马云,有红牛创始人迪特里希·梅特舒兹,有优衣库老板柳井正,有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有耐克的比尔·鲍尔曼,还有石油巨头T.布恩·皮肯斯等等。
关于亿万富翁的6个误解
随着数据收集工作的推进,随着采访工作的推进,我们明显发现,很多有关亿万富翁的老生常谈受到了吹捧,而这些老生常谈根本就是误会 。
误解一:成名要趁早
科技时代涌现出不少少年得志的天才,这让世人有了这样一种认知,即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很早就登上了财富榜。确实有不少人在年轻时就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还赚到了第一笔亿万财富,比如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和马克·扎克伯格。然而在我们研究的对象里,绝大多数人是年过四十才赚到亿万财富的。超过70%的人,在30岁之后才产生成为亿万富翁的想法,或者在30岁之后才完成职场转型。
误解二:科技创业更易造富
科技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另一种错觉,即想要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主要得依靠科技这条路。然而事实上,样本中的亿万富翁里,来自科技领域的不到20%。从数量方面来看,在投资理财和消费品行业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数量,与科技行业相比,相差并不多。总体来讲,我们的样本覆盖了19个不同的行业,其中有能源行业,有服装行业,有食品饮料行业,有出版行业,有印刷行业,有房地产开发行业,有娱乐行业,有酒店行业,还包括科技和科技服务行业。
误解三:红海不能创业
人们常常觉得亿万富翁都是从蓝海开启征程的。毋庸置疑,探索新市场更有机会收获高收益,然而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并未选择这条路。相反,样本里超过80%的亿万富翁是在竞争激烈、极为成熟的红海行业中赚取到亿万财富的。
误解四:亿万富翁都是一夜暴富
好像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创立公司之后,能够依靠爆款产品迅速进入大众的视线,然而事实上,更多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人,是经过多年专业投资,长期专注于某个市场之后才获得巨大成功的。超过50%的被调查对象在18岁之前就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大概75%的被调查对象在30岁之前就创办了第一家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亿万富翁出身卑微,所以早早开始工作,不过这只占少数,超过75%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出身中产阶层或中产阶层以上的富裕家庭。
误解五:天赋比努力更重要
亿万富翁的早期创业经历,让他们在诸多关键领域获得大量锻炼,提升了技能。在调查对象里,超75%的亿万富翁从事过销售工作。约70%的亿万富翁在30岁前就要为部门的损益表负责。所以天赋固然重要,然而努力更为重要。
误解六:亿万富翁是“大剥削者”
没有哪家成功企业能避免被指责行为不道德,它们总会在某些方面遭人诟病,亿万富翁特别容易受到这种指责。我们并非说所有亿万富翁都很纯粹,不过样本中的亿万富翁创办的企业最终都能在其行业内承担起相当的社会责任。
此外,不少亿万富翁签订过捐赠协议,承诺会捐赠自身一半以上的净资产,还有不少亿万富翁在慈善事业或社会项目里很活跃。
打破神话!
https://img1.baidu.com/it/u=2838910357,90956316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70
揭开亿万富翁成功的秘密
我们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觉,大部分靠自身努力成功的亿万富翁身上都拥有以下几个特性:
好奇心:爆品创意的源泉
当我们对那些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以及他们企业的发展历程展开研究时,我们如同许多人那样,觉得发现商业灵感的过程应当是神奇的,是偶然的,甚至是幸运的。实际上,他们的灵感并非随机、瞬间涌现出来的,相反,在大多数情形下,亿万富翁会花费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长时间在特定领域积累知识与经验,之后才一举成名 。
我们对亿万富翁群体展开调查,进而发现,好奇心与能否提出成就价值达亿万的企业的想法存在直接关联,触发他们灵感的常见方式如下:
阅读信息
代表人物:迪特里希·梅特舒兹
红牛创始人迪特里希·梅特舒兹在《新闻周刊》上读到了日本某品牌糖浆能量饮料公司的事迹,由此想到成立能量饮料公司,当时他还在一家德国化妆品公司工作,经常前往亚洲出差,喝过这种饮料来抵抗时差,效果良好,他据此推断这种饮料能获取丰厚利润。
跨学科学习
代表人物: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凯斯
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选择就读鼓励跨学科学习的文理学院,美国在线的史蒂夫·凯斯也选择就读这样的文理学院 ,凯斯说:“在变化飞快的世界里,人文教育能让我们将不同观点融合起来 ,能让我们感受周围事物 ,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就像拼乐高 ,所有积木放到桌子上 ,看你如何以有趣的方式重新拼装这些积木 。”
社会学习
代表人物:马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每日骑自行车前往杭州宾馆,为那里的商务人士担任导游。如此一来,他锻炼了英语能力,还向商务人士询问了诸多问题,诸如为何喜欢在中国工作。这段经历助他认识到,若某个系统能使交易简便,便具备潜力 。因此他开启了中国黄页项目,将中国企业的信息放置在网页之上,随后他创立了阿里巴巴,开展B2B、B2C、C2C交易。
行动力:好机会偏爱“长跑型选手”
亿万富翁不是生来就晓得什么时机是恰当的。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会在时机来临之前先做好各类准备。这些准备涵盖了解市场,做好早期投资,找准市场定位。
柳井正是日本迅销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还是大众服装品牌优衣库的老板。20世纪80年代,柳井正进入社会工作,那时他父亲开了几家服装店,专门售卖男士正装,当时日本不少人从事这种生意。日本人对正装的喜好致使服装业不够发达,很少有店铺售卖休闲服装。柳井正不愿做他父亲所做的那些生意。
那时候,柳井正已多次出国旅游,在香港地区,他见到“中国制造”的零售产品在低价售卖,在美国,他见到Gap随处流行,在英国,他见到玛莎百货很受青睐,这些品牌以实惠价格销售经典款服饰,然而日本却不存在这样的品牌。
于是,柳井正急忙采取行动去填补这个缺口。1984年,他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优衣库商店。该商店售卖价格实惠的高质量休闲服装。不到七年时间,优衣库成为了日本最大的休闲服装零售商。仅在1990年,就开设了33家店铺。
我们觉得,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开展运营工作,就得平衡好耐心与行动力,要清楚何时最需要何种东西。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不会去想“还剩下22公里要跑”,而是会想着“已经跑了两公里了,我要跑到三公里处”。
创造性:好生意各个层面
都渗透着“设计感”
https://img1.baidu.com/it/u=3565866345,244323853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34&h=310
价值亿万的生意中到处都有设计,依靠细节的神奇力量,哪怕是小众市场也能够变成大规模市场。
今天,走进任意一家星巴克,你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店里的环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咖啡豆的味道,到咖啡机的摆放,再到咖啡师调咖啡、煮牛奶并把煮好的浓咖啡放在白色托盘上时面对顾客的方式……
霍华德·舒尔茨早些年担任CEO的时候,做了许多运营方面的决定,致力于将星巴克打造成一个顾客乐意停留的场所。员工福利是其中一个关键要素,他秉持这样的理念,哪怕是兼职人员,也理应拥有正规的医疗保险。通过这种方式,他招徕到了素质更高且更为忠诚的员工,进而使店里营造出一种温馨、友好且注重服务的氛围。试想一下,要是星巴克员工缺乏忠诚,那么星巴克的客户体验会变成什么样呢?
舒尔茨在维护星巴克消费体验上绝不含糊。2007年,他忍痛下架一系列盈利的早餐三明治。原因是员工加热三明治时,常在烤盘上留下烤糊的奶酪痕迹。如此一来,星巴克就和其他充斥烤焦奶酪刺鼻味道的地方没什么两样了。
那时,正处于金融危机最为艰难的时刻,舒尔茨宁可承受亏本的后果,也不愿意去破坏星巴克的形象,所以,他停止了三明治的供应,还告知食品开发部门再次尝试设计新的食物。
冒险精神:
比起失败,更怕错失良机
企业家敢于冒险在商界文化里已是老话题,我们原本觉得研究对象是一生都热爱冒险的。就像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他作为冒险家与作为企业家同样有名,他多次尝试驾驶热气球环游世界,不止一次坠毁,还差点丢了性命。
这种故事虽然丰富多彩,不过只是例外。商业世界变化多端,不是所有赌注都能成功。我们发觉,对于亿万富翁这个群体而言,真正的风险不是尝试失败,而是错过机会。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不比普通商人高。问题的关键并非风险容忍度,而是对待风险的态度。亿万富翁不会高估风险,也不会冒不合理的风险。
企业家更愿意冒险实际上是个“假象”。《从掠夺者到偶像》一书指出,许多所谓的高风险交易应被描述为“不对称”交易。商业代表性人物知晓某项资产或市场的价值,但其竞争对手并不知晓。在某些情形下,他们还拥有其他一些资产,这些资产能让一项收购变得更具价值 。
合作力:
完美的团队,互补的技能
人们在谈论巨大成功的时候,通常会认为成功人士都是独自打拼的天才,然而这种看法却将好想法演变成好生意的真实情况给掩盖了。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里,超过半数的亿万富翁在创业之时都是以“高价值创造者 + 执行者”团队起步的。其中一些较为知名的例子有:
苹果公司有史蒂夫·乔布斯,他是高价值创造者,还有工程师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是执行者;
耐克的比尔·鲍尔曼,他是高价值创造者,还有菲尔·奈特,他是执行者;
Zara的创建者是阿曼西奥·奥尔特加,他是高价值创造者,其第一任妻子是罗萨莉亚·麦拉,她是Mera执行者。
商业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他们发现,由合伙人创建的公司比独资企业主创建的公司更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当中很少有人是纯粹的高价值创造者与执行者,多数人倾向于成为执行者,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有做执行者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执行予以认可和奖励,这便形成了“执行循环”,公司里的执行者会逐渐升至领导者位置,主导企业组织,随后提拔其他执行者,最终导致公司无法摆脱执行者思维,无法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高价值创造者”与“执行者”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双方才能发挥最大优势,进而实现巨大价值。
END
本文主要内容,是从《高价值创造者的5个思维习惯》整理而来,该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