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前天 15:04

顶级大学硕士初中国文教师试讲邓稼先,缘何成教育灾难?

作者 | 王学斌(一线教育工作者)

来源 | 思想室

前几天面试了一位年轻教师,这位教师是初中国文教师。她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之一,拥有中文硕士学历,并且有一定的从教经验 。

初试时我对她印象非常好,认为她是一位修养良好的老师,有着教育热情,能关怀学生,阅读量丰富,专业素养也不错,所以给了她一个试讲的机会。

我原本对她的试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她肯定会有出众的表现。然而,这次试讲却变成了一场令我感到惋惜的“教育灾难” 。

这位老师挑选了杨振宁先生所撰写的《邓稼先》一文来进行说课,还提前发送了她的说课稿。我查看了这份长达八页的说课稿,感觉她准备得极为用心,十分专业。

说课开始之后,这位老师先是陈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接着陈述了教学设计等内容,发挥正常。讲到应当引导学生像邓稼先那样心怀理想,讲到应当引导学生像邓稼先那样鞠躬尽瘁,讲到应当引导学生像邓稼先那样为国奉献时,也还算恰当。

但在讲到邓稼先的“爱国主义情怀”时,她突然说,我要让学生知道,要是我们有“原子弹”,就能“炸死”那些欺压我们的“西方列强兔崽子们”,以此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邓稼先就是帮我们发明这种武器的科学家 。

其间,她又多次说要“炸死西方列强那些家伙”。我和我的好友、同事戴兄越听越感到害怕,浑身发冷。后来,她从古到今,讲到美国企图把疫情发源地推给中国,利用“疫情”来打压中国等 。

她满腔义愤地说道,美国全然是害怕中国当下的高速发展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故而动用各种阴谋来“欺压”中国。

听完她的一番高谈阔论,我和戴兄都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然而考虑到礼貌问题,我们依旧极为客气地与这位老师展开了“友好”的“交流” 。

https://img0.baidu.com/it/u=1474812278,312797496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6

戴兄的主要意见指出,我们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用一种具有世界视野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人,在二十一世纪当下,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和平和发展”才是我们应追求的主流价值,不要以“小粉红”心态引导学生去仇恨其他国家。

另外,要警惕因信息封闭而产生的偏见与误解 。本国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好的 ,不允许他人批评 。别国的一切都被视作坏的 ,不允许别国进行辩驳 。这种观点是存在问题的 。

这位老师作出回复,狭隘的“民族主义”确实存在问题,不过它也有存在的价值,至少那种“爱国热情”值得我们肯定。

她还表示,她极其厌恶日本这个国家,在近代时期,日本一直对我们进行欺压。只要一提到日本,她就会心生厌恶。

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应在孩子心中埋下偏见的种子,更不应埋下仇恨的种子。历史、现实、未来各不相同。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会影响未来。若希望世界各国未来不相互欺压,而是保持和平与发展,那现在就应培养孩子对真、善、美的向往。“炸死西方列强兔崽子”这样的话绝对不应在课堂上出现。

美国小学生

世界存在诸多矛盾,然而教育是一种理想,它要引领孩子迈向真、善、美。教育者需培育孩子具备良善、友爱以及宽容的精神,而非传播偏见与仇恨。

听完之后,她接连不断地道歉,称这样过于激烈的言语实在是不合适,还对我和戴兄的意见表示接纳并且心怀感激 。

她后来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过激,我和戴兄觉得招聘这样一位老师会对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影响,所以拒绝了她的应聘。

但她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多年了。在她多年的从教经历里,有多少孩子受到了她那种“仇恨教育”的影响,这是无法知道的。我只能为那些孩子感到可惜。

面试结束后,我的内心充满遗憾和不安。

我内心一直在追问,是什么让一位有一定阅读量的年轻人拥有“用原子弹炸死”别人的冲动,这位年轻人为人谦和有礼,热爱教育且风华正茂?是什么让一位表面阳光热情、单纯朴质的年轻女孩子说出“西方列强兔崽子们”这样粗鄙的语言?是什么让一位非常有教育潜质的年轻教师内心充满了偏见和仇恨?

https://img2.baidu.com/it/u=2650815636,10270676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57

要是这样的语言和思想出自一个没有学问、没有本领的“文盲”,我觉得还算能够理解。然而堂堂国内顶尖名校的硕士生居然有这样的“高见”,我为她感到惋惜,为她感到遗憾,还略微有点失落。

爱自己的国家,这是没有错的。爱自己的民族,这也是没有错的。爱自己的文化,同样是没有错的。我身为中国人,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满怀情义。对身边的同胞也充满情义。然而,爱自己的国,并非一定要以仇恨别的国为基础。爱自己的民族,并非一定要以仇恨别的民族为基础。爱自己的文化,并非一定要以仇恨别的文化为基础。

历史已经证明,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爱”是非常可怕的。“纳粹”热爱德国,却仇恨犹太人,所以他们采用屠杀犹太人的手段来表达对德国的爱;日本“军国主义”者崇拜天皇,热爱日本,同时仇恨中国,因此他们通过侵略中国和屠杀中国人的行径来表达对天皇和日本的爱;斯大林贪恋权力,仇恨“反对派”,于是借助“大清洗”来巩固自身权力;波尔布特信奉扭曲的“马列主义”,仇恨“地主”和“资本家”,进而发动“红色高棉运动”,屠杀了柬埔寨约170万人以达成他心中的“共产主义”;早期的欧洲殖民者信奉“天主教”,仇恨“异教徒”,于是把黑人当作“奴隶”贩卖到世界各地……历史默默无言,冷眼旁观着人类的愚昧并暗自嘲笑 。

“纳粹”德国时期的“爱国儿童”

教育,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务必要尽可能把偏见和仇恨压制到最低限度,直至消除。我们唯一应当仇恨的就是仇恨自身,我们最应当对偏见本身持有偏见。我不期望我们的下一代生活在仇恨氛围里,我不期望我们的下一代遭遇战争与屠杀,我不期望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儿童党卫军”等组织 。

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和平环境里,享受面包与音乐;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无论何种肤色与信仰,都可平等和平地交流;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而非成为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螺丝钉”;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内心甜美、热爱自由,各自展现自身之美;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忠于自己的良知与责任,成为有思想、有智慧、有爱心的好人。

不传播偏见和仇恨是教育的最底线。

身为老师,要是我们教学经验暂时欠缺丰富,学术水平暂时不够出色,与学生交流暂时不够顺畅自然,对应试技巧的掌握暂时不够熟练,这些暂时都无关紧要。

但我们绝对不能教导孩子成为那种妄图用原子弹去炸死他人的人,这种行为不是教育,而是野蛮行径,更是犯罪行为。

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顶级大学硕士初中国文教师试讲邓稼先,缘何成教育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