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背后的深意:李绅悯农二首赏析与新乐府影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https://img2.baidu.com/it/u=1396236920,121662817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72
李绅,字公垂 ,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也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元稹曾说 :“我的朋友李公垂 ,给了我二十首乐府新题 。很有意义 ,不是虚造文章 。我选取其中对时弊最为急切的 ,列为一组并应和 ,大概只有十二首 。”元稹应和了十二首 ,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 ,还改名为《新乐府》 。由此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难道不就包含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令人惋惜的是,李绅所写的《新乐府》二十首如今已经失传了。不过,他早年创作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也足够能够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开头,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且形象地描绘丰收,用“种”和“收”赞美农民劳动。第三句进一步推广,展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的情景,与前两句相连,构成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发” ,诗人运用层层递进的笔法 ,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与无穷创造力 ,这致使下文的反结愈发凝重 ,愈发沉痛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没错 ,丰收了又能怎样呢?“农夫犹饿死” ,它不但让前后内容连贯起来 ,还突出了问题 。勤劳的农民用双手收获了丰收,然而他们自身却依旧一无所有,最终惨遭饿死。诗促使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十分明晰。诗人将这一切置于幕后,让读者去探寻,去思索。要将这两方综合起来,就如同马克思所说,劳动为富者生产了惊人的作品,也就是奇迹,然而,劳动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可是为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第二首诗,一开头描绘出这样的情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依旧在田里辛勤劳作,他们的汗珠一滴滴落下,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补叙了从“一粒粟”到“万颗子”,再到“四海无闲田”的过程,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这还为下面的“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极具典型意义的形象,真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展现了农民的生活,他们不躲避严寒酷暑,不畏惧雨雪风霜,终年都在辛勤劳作。本来粒粒粮食都饱含着滴滴汗水,这是除了不懂事的孩子之外,谁都应该明白的道理。然而,现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诗人没有明确说出。但是,读者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有着“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以及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 。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它不仅以说服力取胜,还由于在深沉慨叹中凝聚了诗人无限愤懑和真挚同情 。
https://img2.baidu.com/it/u=1564572638,26660546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69&h=500
李绅自然不明白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的道理,然而,几十年后唐末农民起义提出了“天补平均”的口号,从这个口号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悯农二首》并非借对个别人物、事件的描绘来展现其主题,而是将整个农民的生活、命运,还有那些不合理的现实当作抒写对象 。对于两首小诗而言,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然而诗篇没给人这种感觉,这是由于作者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以及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它虽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让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颇为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让诗具有一种与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了短促的仄声韵,读起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的感觉,同时,还给人一种郁结难伸的感觉,这种感觉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