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篇!大班科学教案西红柿旅行记含反思及活动目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西红柿旅行记》(精选4篇)篇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西红柿旅行记》
适用于大班科学主题教学活动的《西红柿旅行记》含反思教案,能让幼儿合作完成消化系统模型,能用清晰语言讲述,认识人体消化系统,了解各种消化器官功能,知道保护自身消化系统,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快来看看吧 。
活动目标:
1.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2.合作完成消化系统模型,并用清晰地语言进行讲述。
3.知道保护自己的消化系统,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充分去体验“科学就在身边”这种感觉,进而产生在生活里发现的兴趣,产生在生活中探索的兴趣,产生在生活中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
2、难点: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活动准备:
1.西红柿每人一份。
2.《西红柿旅行记》课件。
3.不同消化器官拼图、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品尝食物,谈谈所吃西红柿的去向
1.出示食物
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会请你们吃美味的西红柿,大家排好队去拿西红柿 。
2.师幼交流
师:想一想,你吃的西红柿哪里去了?(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小结
师:刚才有人表示西红柿到了胃里,有人说西红柿到了肚子里,还有人提到西红柿到了肠子里……
二、倾听故事,说说西红柿的消化过程
1.倾听故事
师:那么,西红柿到底去了哪里呢?我们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提问
师:谁来说一说西红柿去旅行经过了哪些地方?
3.个幼回答
4.教师小结
师:西红柿的旅程十分奇妙!先是从嘴起始,经过一条类似水管的通道,来到一个如同大口袋的地方,接着前往细细弯弯的小肠,再来到一条比小肠粗些的地方,最后未被吸收的部分被排除到体外。
三、观看图片,讲讲各种消化系统功能
1.观看图片
师:谁知道这些消化器官都叫什么?
2.个幼回答
3.教师提问
老师问,你是否知道每种消化器官各自的功能是什么,现在请你和身边的伙伴说一说 。
4.幼儿讨论
5.个幼回答
6.教师小结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消化器官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叫做消化系统 。口腔里的牙齿负责咬碎以及初步嚼磨食物 。食道是用来输送食物的通道 。胃会持续蠕动 ,还会分泌胃液 ,将食物消化成食糜 。小肠能够把食糜分解成养分 ,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大肠可以吸去食物残渣里剩余的水分 ,让食物残渣变成粪便 。
四、拼图活动,摆摆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1.提出要求
老师说,今天要玩一个拼图游戏,这个游戏和消化系统有关,老师会为每组准备一套消化器官的拼图,还会准备一个消化系统模型,完成拼图后要把消化器官粘贴到消化系统模型上,最后每组要选出一位代表,这位代表要用清晰的语言给大家说一说每种消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接下来就开始行动!
2.幼儿操作
3.小组介绍
师:现在请小组的代表到前面来说一说吧!
4.教师小结
https://img0.baidu.com/it/u=3812596145,384932724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师:借助大家的合作,我们完成了一个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从口腔开始,经过食道、胃、小肠,一直到大肠 。
五、生活践行,聊聊饮食和卫生好习惯
1.提出问题
师:消化器官非常重要,谁来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2.个幼回答
3.教师小结
消化系统极其重要,平常吃完东西务必漱口,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前便后需洗手,饮食得有规律,要定时定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零食,多吃饭菜,饭后不要开展剧烈运动,如此我们的身体才会愈发健康 。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下面简单讲讲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用谜语导入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兴趣,然而,提问幼儿谜底是什么时,幼儿没能正确猜出谜底。自己也没有再次引导幼儿正确猜出谜底。课堂氛围中,师幼互动活跃,幼儿能大胆举手回答,讲述自己在观察西红柿时的发现 。能让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能让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外部特征,能让幼儿知道西红柿对人体的作用,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文扩展阅读:番茄,也就是西红柿,属于管状花目,是茄科番茄属的植物,它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体高0.6至2米,全体都生长着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茎容易倒伏,叶子是羽状复叶或者羽状深裂,花序总梗长2至5厘米,通常有3至7朵花,花萼呈辐状,花冠也是辐状,浆果为扁球状或者近球状,肉质且汁液多,种子是黄色的,花果期在夏秋季 。
篇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西红柿旅行记》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水两态之间的变化。
2、知道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酒精灯,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一块透明玻璃。
2、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3、水滴宝宝图片、下雨的图片,雨与人类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活动。
出示水滴宝宝的图片。今天,水滴宝宝打算去旅行,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旅行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想)
展示出下雨的图片,哇,下雨啦!我们的水滴宝宝藏到哪儿去了呢?
3、引导幼儿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二、实验演示,幼儿观察操作过程。
教师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让小朋友认真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水变成了水蒸气 。
教师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情景?水变成水蒸气后跑到哪里去了?它变成了什么?
继续进行试验,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出现了什么变化。接着,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里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情景,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汽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3、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了解雨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师小结:太阳是个大火球,它类似一个炉子。衣服被太阳晒后,会变成水蒸气。江河里的水被太阳晒后,会变成水蒸气。大海里的水被太阳晒后,会变成水蒸气。湖泊里的水被太阳晒后,也会变成水蒸气。那么,这么多的水蒸气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再次观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通过观看该课件,幼儿能够了解雨的形成循环过程。
小结:水遇到热量会变成水蒸气,大量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它们遇到冷空气后会变成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重,空气托不住小水珠,小水珠就变成雨落下来了。
四、了解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播放雨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说雨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
雨,是地球水循环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 。
2、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
3、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
下雨有利于水库进行蓄水,下雨能够补充地下水,下雨还可以补充河流水量,进而利于发电和航运。
下雨了,能够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出安宁的环境,还能够起到催眠的作用,也可以洗刷街道。
6、雨能冲走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环境。
7、雨可以净化空气,雨过天晴心情爽朗。
教学反思:
刚开始的时候,我打算借助绘本《小水滴去旅行》作为载体,采用自主阅读的形式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把这个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领域。听完之后,我一直觉得小朋友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够透彻,并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糊里糊涂的,根本没办法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我反复思考后将领域定位到科学方面,借助小实验,使幼儿能够直观地感知水的三态变化。我首先进行实验演示,让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获得直观的认识,接着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知晓雨的形成以及循环过程。通过观看老师做实验的形式,让他们理解得更加直观、清晰。做实验时,幼儿十分兴奋,充满好奇,仿佛求知欲瞬间被完全释放,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都看向我。借助实验,幼儿直观且清晰地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凭借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幼儿对雨的形成及循环过程有了初步认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总体而言,这节课颇为成功。
篇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西红柿旅行记》
活动目标:
在听听议议的故事里,能了解小雨点旅行的经过,还能知晓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都和水有关系。
https://img2.baidu.com/it/u=619891326,211483339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39
2、进一步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录音、PPT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重点难点:
活动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需要的条件。
一、说说生活中的水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水,水的作用是什么。
美容院利用水蒸汽扩张毛孔,实现提升效果,桑拿院借助水蒸汽帮助减肥,营造气氛,舞台上使用水制成的干冰,水的用处确实很大。
3、说说“水魔法师”能变成哪些样子。
4、介绍故事名称,引导幼儿仔细聆听。
二、理解故事情节
·完整听录音故事
提问:
1、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听老师完整地讲故事(播放PPT)
提问:
1、小雨点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旅行?
2、这次旅行,小雨点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
·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PPT进行验证。
总结:故事里哪些角色是由“水魔法师”转变而成的,变化的时候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三、小结:
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存在着水,就连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中也有好多和水相关的 。(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发现)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借助小雨滴旅行制作成课件,为孩子们提供了具体、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提前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记录,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以便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用分段讲述的办法,向孩子们讲了水的三态变化的整个过程。为帮孩子理解与记忆,每段讲述完后,我都会提问。提问时,采取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问题。如此点和面的回答,能让孩子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回忆故事内容,并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得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不过,这里存在不足之处,对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另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地再播放一遍故事,致使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最后环节,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并记录下来,这加深且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还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孩子们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能依据自己的记录过程讲述故事,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又增长了知识面。
篇4:幼儿园大班科学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目标:
了解水在气态、液态、固态这三种状态下的变化,能安静地倾听故事,并且理解故事内容。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准备冰块,准备干毛巾,准备湿毛巾,准备水杯,准备水,准备电水壶,准备小水滴变化过程幻灯片等。知识准备:小朋友对水的三态有一些了解。活动过程:
教师拿出一杯水,这杯水装在透明的杯子里,然后教师提问,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儿回答:是一杯水。
师:恩。那水会变成什么呢? 幼:水会变成冰。
2.教师出示冰块师:那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
前些天,天上持续下雨,你们可知道雨来自哪里吗?幼儿可自由举手回答 。
教师出示干毛巾和湿毛巾,对幼儿说,王老师这里有两条毛巾,让幼儿来摸一摸,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
幼:有一条毛巾是湿的,还有一条毛巾是干的 。师:你们说说看,湿毛巾要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变干呢 ?幼:把湿毛巾放在太阳下面晒 。幼:把湿毛巾放在火上烤 。
师:湿毛巾变干了,原来湿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一些和水的变化有关的内容,水一会儿会变成冰,一会儿又会变成水蒸气。它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听听《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故事,听完之后或许就会明白了。
欣赏故事,理解其内容,初步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教师提问:故事听完了,告诉我小水滴是怎样旅行的?
教师进行提问,以此帮助理解故事,教师问一开始小水滴们想做什么,还问它们是怎么对大海妈妈说的,教师又问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以及小水滴变成了什么?
老师问,小水滴飞着飞着,感觉冷了,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抱在一起,变成了什么 ?老师又问,小水滴身体变沉了,它又变成了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雪花 ?老师还问,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几次变化 ?接着老师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吧 。最后总结,通过这个故事
小朋友们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而,对于水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什么,具体情况还很模糊。老师会做几个实验,以便让你们更清楚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做实验,能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教师进行实验,幼儿需仔细观察。教师说,现在,要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究竟是怎样变化的 。
教师向一杯开水中投入一块冰块,幼儿看到冰块很快消失不见,杯子里的水出现上升现象。随后将那杯水放入电水壶加热,水烧开时冒出热气,热气碰到冷玻璃后,变成了小水滴。接着把水放进冷冻室,水又转变为冰。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明白水的变化进程了吗 ?教师进行小结 :
水会因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水在很冷时会结成冰,冰遇热会变成水,水再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在第三环节中,幼儿通过观看实验,能更清晰地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这是活动反思的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