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影响深远!文学界革命涌现大批知识青年及文学大家
导语我们对五四运动并不陌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权利遭漠视,大众积攒已久的不满情绪终于宣泄出来,学生、工人纷纷上街游行,大胆喊出中国人民的骨气,最终中国拒签凡尔赛条约,还释放了被捕学生,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可歌可泣,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文学界的革命正悄然展开。五四前后,大批知识青年创作新类型文学作品,他们摒弃了八股文、鸳鸯蝴蝶派等不切实际的创作风格,借助文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抨击。徐志摩、郭沫若、胡适等这些广为人知的文学大家,基本都诞生于这场文学革命之中。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它得益于这股浪潮,当时许多著名作家都参与其中,其成员多达200人,是五四文坛上最重要的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作家初期基本都创作“问题小说”,他们以真实的笔触描写现实,同时讲求情感的表达,带有浪漫色彩,创作风格不很成熟,显示出刚接触现代文学的文坛咿呀学语的状态。
一、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文学研究会
1、文学研究会兴起的原因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由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位著名文学家发起,后来陆续加入许多成员,像冰心、朱自清、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鼎盛时成员接近200人,这些作家大多是开明稳健的作家或学者,直到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才停止活动。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文坛上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其文学主张对当时文学界有启发性作用,对后世文学界也有启发性作用,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
图一·文学研究会会刊《小说月报》封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出于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用现代眼光观察人生和社会成为文学家创作首要思考的问题,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与时代密切相关,五四时期因此成为价值重估的时代,文学的目的和价值都需重新衡量。
鲁迅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思考的是在国家危难情况下如何用文学唤醒国民意识,这种思想萦绕在每个知识分子心中,正是在民族危机感之下,一批知识分子联合起来,组成了“文学研究会”,可以说,他们研究的不仅是文学,更是如何通过文学拯救家国危难 。
2、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主张
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反对把文学当作消遣品,也反对将其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这大抵可概括其文学主张,也就是说文学不应仅是作者宣泄个人情感的手段,而应是为了启迪社会,正如茅盾所说,文学必须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
图二·文学研究会成员茅盾、沈泽民、郑振铎、叶绍钧
归纳起来,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观点是,文学要反映普遍的社会和人生。同时,文学要对社会、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文学要承担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说,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是革命的,符合时代潮流。
在创作方法方面,他们着重强调要运用写实主义的方法 。茅盾曾表达过 ,文学家进行创作的时候 ,应当如同科学家一般 ,采取严谨的态度来开展客观描述 。这一点与西方流行的浪漫主义 、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有所不同 ,也并非完全等同于现实主义 ,而是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融入了作家个人的情感 ,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详细说明 。
当然,不同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必然不尽相同,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文学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周作人曾提倡“人的文学”,提倡“平民文学”,提倡“个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主张书写社会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与文学研究会的主张有相同之处,“人的文学”提倡作家写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这与文学研究会的理念有些出入。
图三·鲁迅与周作人
https://img2.baidu.com/it/u=2545460153,263904816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二、"问题小说"思考社会、人生问题
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人生”的文学观念落实在小说创作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问题小说”,如前所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作者发现人生和社会问题后进行创作 ,进而指导人们的生活 ,顾名思义 。他们发现的问题也多是社会焦点性问题 。
1、问题小说受到外国文学影响
文学研究会极为看重对外国文学的研究与借鉴,一方面,他们期望借助引进外国文学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革新,另一方面,也希冀凭借文学作品引入外国先进思想,以此指导社会革命 。可以讲,文学研究会成员在初期大多都创作了一些“问题小说”,这些作品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显著影响 。
图四·《小说月报》上介绍泰戈尔的专栏
他们重点翻译俄国、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经典著作,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都包含在内。会刊《小说月报》曾开设过外国文学专栏,这足以表明他们对外来文学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林舒曾翻译过两部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更是在五四新文学时期逐渐成为被大量学习的典范 。
挪威作家易卜生影响更为深远,他创作的社会问题戏剧一度十分流行。1918年,《新青年》刊登过“易卜生专号”。茅盾觉得,是易卜生率先在文学中探讨社会各类问题。此后,周作人、沈雁冰等文学研究会成员相继阐述了自己对问题小说的观点。
图五·《新青年》刊出的"易卜生专号"
2、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问题小说思考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涵盖婚姻爱情、家庭教育、劳工问题等现实问题,问题小说也思考人生问题,人生问题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两类看似矛盾的问题巧妙呈现于问题小说中,使其既不流俗也不过于虚幻。
前面我们提到,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客观描述社会现实,然而实际上,他们的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风格,表现手法较为繁杂,基本上抒情性作品居多,具有浪漫风格与象征色彩,仅有个别的属于客观写实的。
图六·中国近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
同时,五四新文学是与之前不同的新文学形式,文研会成员还处于对这种创作风格的摸索阶段,所以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有待批评指正。
三、文研会发起人之一:王统照的小说
1、对"爱"与"美"的追求
https://img0.baidu.com/it/u=3839630726,37475594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5
王统照的小说,在五四时期主要展现对“爱”与“美”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幻灭。他的小说里,有现实主义的如实刻画,也有浪漫主义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情感表达。不过总体来讲,抒情性比较强。王统照不太重视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编排,重点也不在于对现实的描写。可以说他着力的地方在于表达内心情感。这样看来,这正是文学研究会中作家的实际情况。
图七·王统照先生
王统照先生晚年曾这样点评自己收在《春雨之夜》集里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重在‘写意’”。
王统照认为,人生的根本在于“爱”和“美”,“爱”和“美”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这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曾多次表露过这种想法,他还认为“爱与美”是人生的归宿,其中两性间的爱尤为重要,这是对于“人生问题”的探索 。
以他的小说《微笑》为例 ,有个叫阿根的小偷 ,他在监狱里无意中发现一个美丽的女犯人对他笑了一下 ,阿根被这一笑感化了 ,出狱后 ,他成为了一个很有知识的工人 ,这个微笑是“爱”和“美”的象征 ,它的力量非常大 ,足以让恶人浪子回头 ,作者对爱与美的赞颂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
图八·王统照先生手迹
2、社会的压力迫使"爱与美"幻灭
尽管“爱与美”让人内心充满向往,然而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常常无果而终,所以王统照更多的小说,是描绘爱与美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便是“爱与美”的幻灭。这致使他的许多作品以悲剧收尾,带有浓厚的感伤意味。
小说《沉思》展现美的幻灭 。主人公琼逸是漂亮青年女性 ,她期望用自身的美为人生增添光彩 ,便给画家韩叔云当模特儿 ,然而韩叔云想将她据为己有 ,官吏 、记者等也都妄图把她据为己有 。于是 ,她从画室出来 ,到湖边独自沉思 ,感到一种沉重的紧迫感 。
《雪夜》有着类似主题,小说描绘了两个孩子,他们用雪盖起一座小楼,经过一夜的枪声与马蹄声,天亮时孩子们来到雪地,却发现小楼已被马蹄和皮靴践踏。小孩是人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小楼也是人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一种理想,然而,这般美好的东西竟被军阀践踏 。
图九·文学研究会所处年代军阀混战
可以说,王统照更多小说主人公的遭遇取材自现实,所以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他们悲惨的遭遇源于那个黑暗的时代,沉重的压抑感既是他对社会的控诉,也是他作为个体情感的宣泄。
文学研究会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浪潮中,它自然带有这场运动的特点,抛弃过去僵化死板的创作形式,采用白话小说、诗歌等体裁,在外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下,知识分子满腔热血,看似冷静的笔调下涌动着拳拳赤子之心。
虽说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文学要“为人生”,倡导客观地去书写现实,然而实际上,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家是不可能完全压抑个人情感的,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作家,他们的作品都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控诉。
当然,他们的作品作为还不成熟的文学尝试,存在诸多缺陷,比如概念化较强,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还需要作家不断磨练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