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西西弗神话后的深刻感悟:每个人都是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
原创 | 李小墨今天,我读完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读到最后时,我眼眶中饱含热泪。我能感受到一种充满生机的力量在心里不断涌动,一种沉默却又铿锵有力的力量从胸腔猛烈地喷薄而出。
我无法用简短的话语来解释我的感受。请允许我用篇幅稍长的内容来叙述这本仅有一百多页的薄薄小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以及它在我心中所形成的持续不断的回声。
01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
都是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起床后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 4 个小时。接着吃饭。然后再乘电车。之后又工作 4 小时。之后吃饭睡觉。并且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都是同样的节奏。大部分时间里,这条路走得很顺畅。不过有一天,突然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
这是《西西弗神话》中所叙述的场景,你能够将电车换成地铁或者公交,亦或是早高峰时的堵车,把吃饭换成点外卖,接着代入自己的职业。
记者的工作流程是进行选题、进行采访、撰写稿件、发表稿件,之后再重复进行选题、采访、写稿、发表的过程,如此循环;空姐的工作是起飞、飞行、落地,接着再次起飞、飞行、落地,持续这样的循环;导游的工作是接待游客、送走游客,然后再次接待游客、送走游客,不断重复这样的工作。
但问题是一样的:
我为何要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种生活呢?接着你便忍不住开始回顾生活的链条,原来我一直都是无意识地在重复同一种生活呀。如此这般活着,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嗯,是为了未来,对,是为了未来。
我们刚开始能够忍受这样的生活,是为了未来。为了那个未来中我们想象出来的目标,比如“明天”,比如“以后”,比如“等我混出个人样来”,比如“等我买房了”,比如“等我供完孩子上学”。然后,终于有一天,人察觉到了,他已经 30 岁了,接着又到了 40 岁,再到了 50 岁,死亡迎面走来,并且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没有明天。当没有了明天,没有了以后,也没有了未来,那么一切的意义又该放置在何处呢?
多么像西西弗啊!
诸神判定西西弗要不断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这块巨石因为自身的重量又会滚落下去。
一个躯体紧绷着,全力推动巨石向山上滚动,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仅仅看到那张脸在抽搐,脸颊紧紧贴着石头,一个肩头扛着沾满泥土的巨大物体,一只脚撑着,双臂往上掀动,满是泥土的双手充分展现出人的稳当。这种长久的奋力,只有用无尽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才能衡量,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然而西西弗眼睁睁地看着,巨石瞬间就再次滚落到山下了,他不得不重新将巨石推上山顶。接着,他又下山朝着平原走去。
我首次将自己的命运与西西弗神话关联起来,随即就察觉到了生命荒诞的原本模样。
我忽然察觉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西西弗一般。你将大学视作山顶,在题海中不断前行,奋力推着巨石艰难地向山上攀登,最终抵达山顶。你正准备欢呼庆祝,想要好好地休息一下,然而那石头却咕噜一声滚落到了山脚下。
山顶的名字换成了“一份好工作”。
你觉得一份好工作如同山顶。你用心准备,去学习那些有用的知识,考取那些有用的证书,练习那些有用的能力,艰难地推着石头往山上爬,最终登上了山顶。你正准备欢呼庆祝,想要好好休息一下,然而那石头却咕噜一声滚下了山。
抬头再看,山顶的名字变为了“升职加薪”。你得在格子间里把石头重新推至山顶。
往后你要推石上去的山顶有“存钱房子”,也有“把孩子教育成才”。
人生的困境永无止境。表面上看,我们推的石头不同,登的山也不一样。我们的人生看似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说到底,能完全不一样吗?我们一直在推石上山,登顶后巨石立刻滚落山下,终点迅速变成新起点,循环往复,直至死亡。
我们曾以为“考上大学就会好”,以为“月薪破 2 万就会好”,以为“买了房子就会好”,以为“结婚了就会好”,以为“孩子大学毕业就会好”。我们很擅长想象出一个目标,可等到到达那个目标时,我们才明白“就好了”只是自己的想象,根本不存在永恒的乐土。
https://img2.baidu.com/it/u=3130277359,412897189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76
我们像西西弗一样不断推石上山,直到死亡。
人皆有一死。直白地说,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如同被判处了死刑。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些,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从 4 万年前智人在非洲大草原上开始活动算起,除了少数伟人之外,百亿千亿的人类如同西西弗般消耗完生命后,便消失得毫无踪迹,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活过,他们从尘土中来又回归尘土。
就是这样呢。和那无垠的宇宙相比,一个个体的生命宛如一粒尘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倘若存在着一个无上的、不可知的力量,当他俯视我们的时候,那情形必定就如同我们俯视一只蝼蚁一样。
我们的命运与西西弗有何不同呢?我们是否也像西西弗一样被判处不断推石上山?那是无效的、徒劳的,日复一日地劳作,接着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死亡。
所以,你看见了吗?生命是多么荒诞,没有意义啊。
西西弗神话是一则十分简洁的神话。你读过它,就会有所领会。你试着把它和自己的命运相关联,就会终生无法摆脱它的影响。
那个推石上山的形象会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你会时常想起它,接着会无数次地与它产生共鸣,因为它对人类共同命运而言,是一个极为绝妙的隐喻与象征。
02
洞察了生命的荒诞,然后呢?
加缪(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
加缪说:“生命的意义是最为紧迫的问题。”
它决定了我们度过自己一生的方式。然而,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直发出疑问却不下结论,所以他们没有形成很清醒、很明确的结论,也就能够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忙忙碌碌地一直生活下去。
现在,我们借助西西弗神话,最终洞察到了生命的荒诞,也确认了生命的无意义。接着呢?
我欣赏加缪的一点在于,他曾说:“荒诞,在以往一直被当作是一种结论,然而在这部论著当中,却被视作是一个出发点。”
我们察觉到了生命的荒诞与无意义,然而关键在于: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行动?应当怎样去应对这种荒诞与无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洞察了生命的荒诞,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生理性自杀。
生命既然没有意义,且在必然的死亡面前一切努力皆为徒劳,那么它就不值得被度过,所以我决定不过了,进而主动终结自己的生命。
以前我觉得这样的想法与我距离很远。哪会有人仅仅因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选择自杀呢?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朋友的弟弟在今年国庆前突然跳楼自杀。之后,我与他姐姐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通过他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去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想法并不少见,这样的选择也并不鲜见。
如果有一个意义在支撑着你,那么你就能够忍受一切。倘若你丧失了意义感,并且丧失了生存的信念,那么任何痛苦都会变得格外难以忍受,并且都有可能变成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西弗神话》正文的第一句话是:真正严肃的哲学命题仅有一个,那便是自杀。而判断人生是否值得,这其实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第二种是选择哲学性死亡。
用哲学或宗教来造出一个“永恒”,例如宗教所许诺的“天堂”,亦或是哲学中形而上的“上帝”。接着,便能够藏身于对“永恒”的信仰之中,从而告诉自己,并非是徒劳的,因为总有一个永恒的所在。
加缪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它自身的意义。我知晓自己对此并不了解,并且在当下的情况下,我也没有可能去了解这种意义。而对于处在我生活状况之外的意义,对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种就是加缪说的反抗。
https://img2.baidu.com/it/u=194129334,8659791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他确认了生命具有荒诞性和无意义性。然而,他并不主张让生命走向疯狂和死亡。他还说道:“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才更值得去经历和度过。”
反抗,首先是清醒地意识到生命荒诞的本质。
时刻在质疑世界,时刻在面对自身,将生命荒诞的本质看穿。从日复一日无意识重复的日常中苏醒过来,不成为某种价值观的傀儡。
反抗;不再为虚妄的未来或想象出来的目的而活,而是为此时此刻、为每个当下而活。
最常见的人生谎言是什么呢?想象出一个人生目的,接着便倾尽所有去迎合能够达成目标的要求,让自己活在未来与希望之中。如此一来,他们认为达到目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到达山顶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将石头推上山顶之前,他们觉得这全都是准备阶段,全都是临时的、不能算作生活的生活。
如果我们发现到达山顶就能一劳永逸这是个谎言呢?那我们就被剥夺了未来与希望。然而,正因为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我们反倒能够全身心地活在当下这一刻。
加缪在《鼠疫》中说过:“对未来展现出慷慨的态度,就是将所有的事物都交付给当下。” ;加缪在《鼠疫》里讲道:“把对未来的慷慨给予,意味着把一切都交给现在。” ;加缪在《鼠疫》中曾言:“对未来怀有慷慨之心,就是把全部都交给现今。”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
人生如同旅行。你要去法国旅行,难道只有抵达埃菲尔铁塔才算旅行吗?并非如此,你踏出家门的那刻,旅行便已开启,朝着目的地前行,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便你未能到达山顶,也并非一无所获,你收获了一路的见闻。
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本身,就如旅行的意义在旅行的途中。
重要的不再是山顶,不再是目的地,而是在上山下山的过程中,每一个当下的时刻以及每一个时刻。
反抗,接着践行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即:重要的并非生活质量要达到最高,而是生活的数量要尽可能多。
什么意思呢?
我们时常渴望抵达某一座山顶。我们会进行价值的排序,而山顶象征着一种更为美好的生活。
现在我们看清了生命荒诞的本质,我们不再对某个山顶抱有执着,也不再对某种更好的生活执着。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注重体验的数量而非体验的好坏。我们怀着一种激昂的激情投身于生命自身,而不是去追求某一种结果。
这就是我们反抗的方式。
疫情之后是否失业半年呢?这意味着解锁了“失业半年”这样的人生体验。考研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但失败了,也就解锁了“考研失败”的人生体验。历经千辛万苦进入了理想的公司和岗位,却发觉工作让自己很不开心,原本以为会是自己所想要的,可最终却发现并非如此,这便是解锁了“试错”的人生体验。辞去了让人十分羡慕的工作,接着跑到山里去,和农民一同种植果树,这开启了另一种人生经历。
加缪说:“人被剥夺了未来和希望,这意味着人的不受约束性会增加。” ;加缪称:“一旦被剥夺了未来与希望,就意味着人的不受约束性得以增加。” ;加缪表示:“当人被剥夺了未来和希望时,也就意味着人的不受约束性会有所增加。”
生活质量最高并非重要之事,重要的是生活要多多益善。我无需去思考这样的情况是庸俗还是令人作呕,是漂亮还是令人遗憾。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排序被完全排除在外,仅仅依据事实来进行判断。
当我们不再对某个山顶抱有执着时,我们便能够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因为所谓的成功、所谓的优秀,都不过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石头到了山顶又会滚下来,我知道,可是那又怎么样?
以鄙视的态度对待,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命运。下山的过程有很多趟,有些日子可能行走在痛苦之中,而有些日子也有可能行走在欢乐之中。
走在痛苦之中也好,走在欢乐之中也好,人生真实地活着,每一步都属于自己。
诸神啊,尽管嘲弄推石上山的西西弗吧,说他一无所成。然而,这块石头的每一粒,这夜色弥漫的高山每道矿石的闪光,都各自为他形成一个世界。推石上山顶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让一颗心得到充实。
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热泪盈眶,是因为面对自身的脆弱和渺小,面对生命的荒诞与无意义,然而我们依然能够选择脚踏实地,坚定地一次次推着巨石上山。
- The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