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2-25 19:20:11

余华与苏童:先锋派文学中的怪异与暴力描写对比分析

从先锋派的特征来看,余华沉浸在幻觉与暴力之中,他比苏童更为尖锐和怪异。《四月三日事件》显然是余华进一步恶化的结果。这部中篇小说对少年的心理意识进行了一次更为奇特的描写。对于余华而言,少年的视角只是他有意将“幻想”与“现实”、“幻觉”与“实在”混淆的一个特殊视点。余华从这里开始,走进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怪诞、罪孽、阴谋、死亡、刑罚、暴力交织而成,没有时间,也没有地点。那是他的温馨之乡,是他如愿以偿的归宿。孙甘露在 1986 年创作了《访问梦境》,这无疑是一篇将梦境与现实混淆的小说。其想象奇特古怪,然而结构却流畅自然,语言瑰丽奇崛。《信使之函》显得更为激进,它通篇以五十几个“信是……”这样的句式作为叙述提纲,同时也可将其视为段落的起承转合。这篇被称作“小说”的作品,既不存在明确的人物,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设定,更谈不上有什么故事。《信使之函》作为当代第一篇最为极端的小说,证明了当代小说在规范方面没有任何不可逾越之处。相比之下,玩弄“空缺”的格非显得更为传统。格非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小说首推《迷舟》,这个关于战争毁坏爱情的传统故事是以极具古典韵味的抒情风格来讲述的,那幅简陋的战略草图丝毫不会损害优美明净的描写以及浓郁的感伤情调。然而,在整个故事的关键部位却存在一个“空缺”。

https://img0.baidu.com/it/u=694447858,303083712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58

这个“空缺”让整个故事的解释一下子变得矛盾重重,一个优美的古典故事陷入了解释的怪圈。1987 年底这个“空缺”出现后,轻易地就让格非那古典味十足的写作套上了“先锋派”的项圈,虽然这个“空缺”只是从博尔赫斯那里借用来的,但是格非运用得十分娴熟到家。《褐色鸟群》(《钟山》1988.5)无疑是当代小说里最为玄奥的作品。格非将关于形而上方面的时间、实在、幻想、现实、永恒、重现等这些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与重复性的叙述结构相互结合。“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原本性的问题随着叙事的推进而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所有的存在都即刻被另一种存在所替代。这篇小说让人联想到埃舍尔的绘画,也让人联想到哥德尔的数学,还让人联想到解构主义哲学这类极为抽象且极为具体的玄妙事物。1988 年,余华在暴力与阴谋的漫长苦旅中越行越远。《河边的错误》是余华的作品,《现实一种》是余华的作品,随后的《世事如烟》是余华的作品,《难逃劫数》是余华的作品,《鲜血梅花》也是余华的作品,这些无疑都是余华最好的作品。对暴力、阴谋、罪孽、复仇等的描写十分充分。1988 年由于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这一行为,“先锋派”的形式探索才具备了名副其实的特点。在这篇小说里,孙甘露在同时创作另一篇名为《眺望时间消逝》的作品。这是一种双重本文的写作方式。在这篇没有明确主题,甚至连题目都存在疑问的小说中,角色会随时改变自身的身份,时间与空间的界线变得相对起来。

https://img0.baidu.com/it/u=1203221493,11109439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值得一提的还有潘所写的《南方的情绪》。这篇小说对侦探小说进行了反讽性模仿,别有一番趣味。这个试图侦探某个秘密的主角,实际上是一个忧心忡忡且多疑的人,他总是陷入其他的圈套。同期还有扎西达娃的《悬岩之光》。他之后的《野猫走过茫茫的岁岁》,对西藏的现代化以及文化的精神分裂状况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描绘。1989 年若被视为“先锋派”偃旗息鼓的年份,这种看法显然太过武断。然而,1989 年“先锋派”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势头明显减弱,故事与古典性意味无法掩饰,从叙事中浮现了出来。1989 年《人民文学》第 3 期再次刊登了一组“先锋”(或“新潮”)小说,在那些微妙的变化以及自我表白的话语当中,我们察觉到了另一种迹象。先锋们降低了冲刺的姿态,小说叙事变得更加平实且流畅。格非有一部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叫《风琴》。1989 年,“先锋派”以其转变的姿态实现了历史定格。先锋派若放低了形式主义的姿态,或者形式主义的小说叙事已被人们习惯,先锋性的形式外表被褪去,那些历史情境便会逐渐浮现,讲述“历史颓败”的故事成为 1989 年之后“先锋派”的一个显著动向。叶兆言描绘出了三十年代那些被遗忘和淹没的过往之事,他虽未展现出真切且深挚的怀旧情感,但却写出了历史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妻妾成群》体现了苏童对历史所特有的感觉方式,特别是在对“历史颓败”这种情境的刻画方面。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米》(1991),它更加注重故事性。除了偶尔能看到那种叙事风格,还能体现出苏童当年作为“先锋派”的气质格调。《米》似乎更接近现实主义。格非的《敌人》(1990)也有类似的意图,比如在主角赵少忠的身上表现出对古典价值认同的愿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余华与苏童:先锋派文学中的怪异与暴力描写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