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预测中国2022年人口负增长,提前十几年进入负增长区间
联合国在《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里做出预测。中国在 2022 年中期的人口情况,相较于 2021 年中期,会减少 6000 人。由此,中国正式进入了负增长的区间。如果联合国的预测是真实的,那么我国的人口在今年中期就已经进入“负增长”状态了。联合国原先预测中国人口会在 2034 年左右出现负增长,而现在提前了大概十几年。
当然,这仅仅是联合国所做出的预测,对于具体的结果,我们必须要等待国家统计局进行公布。然而,在网络上,普遍的观点是,今年我国步入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其中有一些是重量级的专家,像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主任郑秉文,以及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的首席专家蔡昉等。
事实上,官方开始坦然接受这一事实了。今年 8 月 1 日,以国家卫健委为代表的官方首次公开承认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不过与网民和专家相比,官方较为乐观,其原话是“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
2022 年我国人口是否会负增长呢?铁锤表示,从现有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净增长等数据去看,大致的情况或许已经确定了。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需要等待官方进行公布。我们今天只是随意地说说,没有什么依据。
2021 年全年出生人口为 1062 万。2020 年出生人口是 1200 万,2021 年比 2020 年减少了 138 万。即便 2022 年出生人口只减少 2021 年减少量的一半,也就是 69 万,2022 年的出生人口也会低于千万。2021 年死亡人口为 1014 万。就算人口零增长,死亡人数依然大于出生人数。
2021 年我国人口有净增长,增长的人数为 48 万人。同时,自然增长率为 0.34‰。
其次,很多省份在去年就已经迎来了人口负增长。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内地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有 16 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呈现负增长,还有 1 个省份为零增长。负增长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其中,人口负增长排在前 5 位的分别是河南、黑龙江、云南、辽宁、吉林。
东三省总共减少了 95.39 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跌的地位。今年 9 月末,投中资本的 CEO 杨晓磊所发表的回乡见闻,令人极为惊讶: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全国工业百强镇玉泉镇,在今年的前 8 个月没有一个新生婴儿出生,全镇一年级新生仅仅有 3 人入学。曾经有 6 万人的百强镇,如今人口还不到 3 万,人口出现了“腰斩式”的外流。
当然,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被称作“超级游击队”的生育大省河南,其表现竟然如此差劲。去年,该省常年人口净减少 58 万,在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名。
河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年轻人们都不愿意生孩子了?河南省统计局所发布的《2021 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给出了两个缘由:其一,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在 2021 年,河南的出生人口仅有 79.3 万,创造了 1978 年以来的最低数值。
一是流出人口有所增加,七普数据表明,河南省流出人口达到了 1610.09 万,在全国各省中流出人口数量居首位。仅在 2021 年,河南新增出省人口就有 64.3 万。从相关数据来看,2020 年河南外出人口流向最为集中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流入这五个省份的人口占全省总流出人口的 62.4%。
https://img0.baidu.com/it/u=3968511007,348644464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6&h=392
换句话说,河南的生育主力们都前往广东、浙江等地去做贡献了。
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呈越来越低的态势。现在的适龄年轻人结婚意愿大幅下滑。2021 年结婚人数为 764.3 万对,2013 年的数字是 1346.9 万对,连续下降了 8 年。并且超过 30 岁的结婚人群占比接近一半。
这届年轻人对结婚极为抵触,然而对于离婚却一点也不忌讳。自 2002 年起,我国登记离婚的人数走势大致呈 30 度仰角。2002 年登记离婚的人数仅有 117.7 万对,到 2020 年则飙升至 373.3 万对。2021 年下降了 34%达到 283.9 万对,这是因为外力的干涉。其一,很多人困在家里,无法到现场办理离婚,并且收入不稳定,导致很多夫妻只能凑合着过日子。其二,房地产不景气,使得假离婚破限购的情况大幅减少。此外,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出台,迫使很多夫妻不能立即离婚。
那么问题出现了,如今的年轻人不结婚且不生娃的主要缘由是什么呢?身为 90 后,铁锤能够理解当下的同龄人,个人将其总结为以下三方面原因:其一,经济压力较大,生活成本高,使得他们在考虑结婚和生育时会更加谨慎;其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对传统的婚姻和生育观念有了不同的看法;其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职场竞争激烈、社交圈子狭窄等,也会对年轻人的结婚和生育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挣得不够。
每年公布的人均收入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就业前景也十分光明。然而,网民却一直在吐槽,“被平均”“拖后腿”之类的话被说得多了,就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微妙之处。
课本上曾说,欧洲的资本家会压榨底层的工人。然而,即便进行了压榨,他们也是让工人先吃饱饭,然后再让工人去干活,并且在各方面的保障上都做得很到位。
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所处的时代比前两代人要先进发达得多。然而,他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却一点也不小。工作时要和 1100 万人去争抢,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很常见。他们随时可能从理想的状态跌入现实,摔得很严重。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姿态。最后他们发现,只有销售才是最好的归宿。工资方面就更不必说了。在网络上,大家似乎个个都是年入百万的高精尖人才。似乎只有月薪低于 2 万,才配不上留言。然而在现实中,月薪 5000 就已经能够吊打 80%的人了。
很多人每天都在说着并非出自内心的话。他们拿着三四千块钱的底薪,时刻面临被人算计的情况,迟到了会受到惩罚,加班却没有额外的工资。公司也不给他们上五险一金,工资能拖就拖。“月光族”已经不能准确形容很多年轻人了,应该亲切地称他们为“负债族”。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90 后人均负债 12.79 万,负债额是月收入的 18.5 倍。天道有轮回。以往是网贷平台对投资人进行割韭菜的行为。如今则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人对各大平台进行割韭菜的举动。
从不好听的角度来讲,很多人连自身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所以无法期望他们毫无保留地多生孩子。更不必和他们谈及国家的重大计划以及经济的增长等事宜,很抱歉,这一代的年轻人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第二,住得不爽。
小时候跟着家里人居住在破屋烂院,长大后到大城市又继续居住在城中村的自建房里,这便是这代年轻人大城市“孤身走暗巷”的真实状况。
有网友描述自己在上海的居住环境,这让很多人听后感到男默女泪。他说自己连老家的猪住得都不如,因为老家的猪圈至少还有个大阳台,而他的房子只有四面墙、一扇门和一个永远都看不到太阳的窗户。贝壳研究院发布的《2022 毕业季租住痛点调查报告》表明,这种描述并非夸张。在一线城市中,有 61%的受访毕业生的租住面积不超过 20 平,并且超九成的毕业生每月支付的租金在 3000 元左右。
试问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哪一个没有遭遇过被房东虐待、被黑中介欺骗的经历呢?
https://img0.baidu.com/it/u=4174895592,189247735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59
不要问为何不买房这样愚笨的问题。就当下的房价状况而言,试问有几个人能够凭借工资买得起房子呢?智联招聘与城市房网联合发布的报告表明,在全国重点的 20 座城市中,湖南长沙的买房压力是最小的。在长沙,一年不进行任何消费,能够购买 10.18 平米的房子。而要购买一套 90 平米的房子,至少需要 8.8 年的时间。按照正常的生活方式,恐怕最少也得 30 年才能够买得起一套房子。
深圳、厦门、上海、北京这些城市,每年的工资即便不吃不喝,也仅能购买 2 平米的房子。要购买一套百平米的房子,至少需要不吃不喝奋斗 50 年,并且这还是在房价不涨的前提之下。
靠家里三个钱包来支持首付三成买房的那些人,未来三十年都得给银行打工。关键在于,即便你购买了房子,也未必就能收到房子并住进去。等上三五年是很常见的情况,搞不好甚至可能会出现钱和房子都失去的情况。
第三,活得很累。
现实中存在着太多被房子所累的年轻人,我虽极不情愿承认,但却不得不承认,房子是爱情、婚姻以及生孩子的基础。平心静气地来讲,人生的这三件重要之事,每一件单独拿出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反向思考,他们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每天仅花费 50 块钱的生活费却依然能过得有滋有味。
关键在于,并非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努力过后发现,自身根本无法改变什么。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通透了,他们既不躺平,也不摆烂,但也别期望他们会格外拼命。
曾经与一位同事聊天,他的回答让我不知如何应对。他说自己一个月实际到手 5000 元,目前租房子花费 1000 元,还剩下 4000 元。这 4000 元能让他生活得很精致,每年可以出去旅游两次,能品尝各种美食,也能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一旦结婚,这 4000 元或许连还房贷都不够,更别提结婚生孩子之后的开销了。结婚成家后每天过着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日子,不如一个人去过高质量的生活。我早已下定决心不要孩子,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重复我的人生轨迹,一辈子都如同给富人充当齿轮,像牛马一样劳作。
很多人或许都不了解,在我国将一个孩子抚养到 18 岁所耗费的成本是 GDP 的 6.9 倍。简单来讲,把一个娃养育到 17 岁的平均成本为 48 万,这些仅仅是关于吃喝拉撒睡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显性成本,并不包含给孩子购置学区房、进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隐性成本。并且,很多人更是不清楚,我国的养娃成本在全球处于第二高的位置,仅次于韩国。网上有人因这事儿笑话韩国。然而,他们却没意识到可悲的其实是他们自己。要知道,韩国的人均 GDP 约为我国的 3 倍。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所普遍持有的心态。并且,这些把生活看得通透的年轻人,也使得楼市完全没有办法采取行动了。
每一次人口出现大幅下滑的时候,房地产就会被“爆锤”一次。因为长期来看,人口是影响房地产走势的关键因素。直白地说,房子盖好了,得有接盘的人。人口的增多或减少,直接体现了购房需求的强弱。
有人会说,人口对房地产有影响,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一点确实无可辩驳,但事实上,早在 5 年前,人口的颓势就已经开始对楼市产生影响了,然而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今年楼市呈现出诸多状况。在前 10 个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了 8.8%。房企的销售额出现了腰斩的情况。全国商品房的广义库存量超过了 37 亿平。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以及楼市供大于求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出生人口逐年下滑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背后原因是大批年轻人不愿结婚且不敢生孩子,同时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购房需求与住房供应的矛盾会越发突出,结婚会产生婚房需求,生育二孩会有改善需求,孩子上学则会有学区房需求。但关键在于年轻人未来连一孩都不愿意生了,所以这些需求也就无法实现了。
大城市凭借就业、产业以及资源优势等方面。确实能够吸引持续不断的大学毕业生。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大城市的房价。原因在于他们仅仅租房就已经足够了。放眼全国有数千个产业单一且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中小城市,情况更为严重。这些城市留不住年轻人,房子大量存在,早已在街头随处可见,空置率一直很高。衰败将会是这些城市难以避免的最终结局。人口的警钟已经敲响,铁锈地带可能会在中小城市迅速扩散,对于 37 亿商品房库存的最终命运,又将由谁来挽救呢?这绝不是由有些水货专家宣扬“年轻人该为国生娃了”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