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沃尔夫:从音乐之家到文学出版传奇的创业故事
多年后,人们在总结库尔特·沃尔夫的一生时,总是说他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出版人。他曾经在德国创办了一家声名显赫的出版公司,又在美国创办了另一家知名的出版公司,这两家公司在欧美文学出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德国,他发掘出了天才作家卡夫卡。在美国,他出版过诸如帕斯捷尔纳克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他拥有“天才的编辑”“诺奖作者编辑”“传奇出版人”等诸多光环。然而,倘若你深入探究这些传奇背后的情况,就会明白,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极为艰难的。本文摘编自《衬纸:关于书籍、战争、逃亡与故乡的家族故事》一书。
[美]亚历山大·沃尔夫/著,王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01
[]
库尔特·沃尔夫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音乐家庭。他的家人曾与勃拉姆斯一同登台演出。然而,库尔特自身并没有什么音乐方面的才华,却对书籍极为喜爱。在大学期间,他所学的专业是德国文学。他的母亲去世后,给了他一大笔财产。于是,他整日都在买书,尤其热衷于购买古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藏书,数量多达一万二千册。
1908 年,21 岁的库尔特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决定放弃攻读文学博士学位,而是要去从事与书相关的工作。他曾说:“我终究要在图书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这样才能对得起我对书籍的这份喜爱。”
起初他前往莱比锡的一家出版社任职编辑,参与编辑了几本书,以此来磨砺编辑的基础。过了两年,他对仅仅当一个小的编辑不满足,于是进入了由出版人恩斯特·罗沃特创办的出版社,并且成为了幕后的合伙人。
库尔特虽然年轻,但很有做书理想,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地震学家会精准地记录每一场地震。我认为出版商也应该像地震学家记录地震那样去做。每当时代处于激荡状态时,我们都应该及时地通过图文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一旦察觉到其中的价值,就把它们展现给普通大众。
他知晓,仅凭借自身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此目标难以达成。他对奥地利著名作家弗朗茨·韦尔弗极为欣赏,于是聘请他担任出版社的审稿人,并且给出了丰厚的条件。
经营企业与出版理想发生了冲突,这件事尚未与老板罗沃特彻底商议好,库尔特就自行做了决定。于是,合作破裂了。然而,这件事反而激发了库尔特。他的家境殷实,在继母家族和妻子家族的大力协助下,他毅然买断了罗沃特的股份,把公司改名为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开启了由自己做主的出版人生涯。
02
面对“i人”卡夫卡
库尔特在与罗沃特合伙的某一天接待了两位客人。其中一位是来自布拉格的作家马克斯·布劳德,另一位则是他的密友,那位天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布劳德此行的目的是将卡夫卡介绍给库尔特,倘若之后有稿子,能够放在库尔特这里进行出版。
库尔特注意到卡夫卡的眼睛长得十分好看,神情也极为动人。然而,每当大家开始谈论稿子时,库尔特便陷入了崩溃的状态。
卡夫卡显得万分拘谨,而且看上去十分煎熬:
仿佛他担心自己达不到引荐人夸耀的那样。
他跟库尔特说道:“倘若你不出版我的书稿,能够将它们还给我,那我会非常感激。”
太尴尬了。会面结束,库尔特长舒了一口气。
https://img0.baidu.com/it/u=2112441311,189516005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422&h=800
卡夫卡的人体质展现得很充分。库尔特不凭借性格来评判他人。他对文学领域的新人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能找到有才华的人。
1916 年,他将卡夫卡日后声名远扬的小说《变形记》刊登在自己所创办的先锋文艺杂志《审判日》上。之后,他还接连出版了卡夫卡著作的单行本。通过这些举措,他与卡夫卡建立起了友好的作家—出版人关系。
经过“包装”的一家人
03
卡夫卡的书卖不掉了!
库尔特创业初期时,德国的出版业正处于黄金期。在 1913 年这一年,德国出版的新书约有 31000 种,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然而,这种良好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1914 年“一战”爆发了,出版业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战后,德国的国民经济陷入了萧条的境地。
在这一时期,库尔特将一些卡夫卡的作品出版成了单行本。让他感到崩溃的是,即便仅仅印刷了 800 册,依然有“半数的书滞销”,情况十分惨淡。销量低迷,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众口味发生了变化。
库尔特在出版社刚有一定名气之时,是一名以追求独特为卖点的书商,他对文艺的新动向格外关注,致力于出版新鲜的作品。他出版了表现主义等流派作家的作品,也出版了泰戈尔的诗作等。他曾创办先锋文艺杂志《审判日》,让卡夫卡崭露头角,这些作品一上市就被读者抢购一空。然而,纳粹上台之后,库尔特出版的很多作品都不再受欢迎了。他降低了新书出版的数量,将赌注押在了“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上,这些作品包含左拉的作品、莫泊桑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契诃夫的作品等。
他的出版选题策略不再着重作品内容的先锋性。《审判日》杂志停办了。他开始挑选“更能迎合中产阶级品味的作品”。一位德国出版商在多年后对此时的库尔特作出评价,说他就像一位“被时代遗弃,如同被大革命罢黜的君主”。
04
二次创业,54岁,正是闯的年纪!
纳粹上台之后,库尔特以及他的妻子海伦开始了他们的逃亡生活。在异乡的土地上,库尔特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而他唯一能够想到的用来维持生活的办法就是从事书籍相关的工作。
他当时 54 岁,早已脱离了出版业。为了重拾旧业,他和妻子海伦一起努力加强学习。他们前往纽约公共图书馆,在那里搜寻那些美国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外国文学选题。同时,他们还参加各种音乐会和演讲会,去画廊观看展览,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交际并寻找关系。他们向当地出版人寻求建议,拉来一些投资人,开始了二次创业,创立了万神殿出版社。
二战开始之时,库尔特属于“敌国异族”,难以公开现身来管理公司。公司的董事长被换成了他人的名字。他与海伦只得在幕后从事编书工作。他们租下了一间极为脏乱的小房子当作办公室,其中客厅被用作出版社的办公室,餐厅被当作邮件收发室,卧室则被当作会客间。
为使业务顺利开展并融入美国出版界,他们需想办法“包装自己”,如此便能获得行业内部的认可与接纳。在此情况下,库尔特和海伦有时会跑到他人的公寓里,借用人家的房间来摆拍照片,用于对外宣传时的形象展示。甚至合照里的小狗也是向朋友借来的。
万神殿出版社在初创阶段,日常运营工作极为混乱。海伦后来回忆道,那情形就如同“在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在刀尖上跳舞”。他们所聘请的编辑,一位是说法语的俄裔犹太难民,另一位是说德语的巴伐利亚反纳粹组织的志愿者。订单管理员是阿尔巴尼亚人,会计员是葡萄牙人……而库尔特的英语在当时也很不流利,能够说点儿英语的,只有海伦。
整体创业环境颇为令人感到崩溃,然而万神殿出版社即将开始起航,要去开辟出一片全新的文学出版的热土。
万神殿出版社出版的《日瓦戈医生》
05
超级畅销书终于出现了!
https://img2.baidu.com/it/u=3207228558,5707991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47
功夫没有辜负有决心和毅力的人。出版社的声誉逐渐提升。他们成功获得了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妻子安妮·林德伯格(也被称为林白夫人)的授权。在 1955 年,他们出版了《来自大海的礼物》。
这种畅销作家的版权,以往都被各种大社早早给分掉了。然而,林德伯格夫人却很看重万神殿的出版品味。最终,该书销售出 60 万册精装本以及 200 万册平装本,一下子就把出版社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给解决了。
很快,另一本书促使他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库尔特出版了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举世闻名的作品《日瓦戈医生》。在这本小说中,帕斯捷尔纳克将全球版权给予了一个意大利出版商。这个意大利出版商经过辗转,找到了万神殿出版社,并表示可以授权该书的美国版本。
这天上的大馅饼,不是偶然掉在他们头上的。
当时美苏冷战的态势非常严峻。如果给那些出版畅销书的出版社进行胡乱营销,那么在苏联的作者的处境将会变得十分危险。正因如此,他们才找到了一直在严肃文学领域深入耕耘的万神殿出版社。
库尔特为了营销这本书,给海明威寄去了样书,同时也给福克纳寄去了样书,他希望这两位作家能够为这本书写些推荐语。
很遗憾,没有任何回音。
库尔特写信给帕斯捷尔纳克,他说:“两位都是大作家,这是没错的。然而,他们两人都不是很靠谱,几乎很少动笔去写信。另外,他们还都特别喜欢喝酒,对酒有着强烈的嗜好。”不过,这并没有对《日瓦戈医生》的销量产生什么影响,在小说出版之后,仅仅几周的时间就卖出了一百多万册。
库尔特与海伦是夫妻。他们凭借两本口碑极高的超级畅销书,将万神殿出版社引领至全新的阶段。按理来说,他们本可以放心地继续去开创更为宏大的事业。然而,库尔特万万没有料到,这竟然是他第二次创业的终结。
万神殿刚成立之际,由于身份方面的原因,库尔特和海伦并不适宜担任董事长这一职务,仅仅在招股书中明确记载了出版社将会由库尔特·沃尔夫进行“领导”。而投资人之一的克里尔·夏伯特被登记为董事长。如此一来,便埋下了祸根。
1957 年,库尔特与海伦在努力地创作《日瓦戈医生》。夏伯特对其完全不看好,并且与他关系密切的公司销售经理也宣称“俄国小说不会有市场”。
小说上市不久,销量大幅上升,同时帕斯捷尔纳克获得了诺贝尔奖。夏伯特此时出现了,他以公司精神领袖的身份四处炫耀,大模大样地将这巨大的功劳全部揽到自己怀中。
库尔特和海伦对这样虚伪的做派感到怒火中烧。一天晚上,库尔特从办公室回家,海伦在他进门时看到他“浑身战栗,面色煞白”。他之所以会气成这样,是因为他刚刚得知自己不是万神殿的出版人,而仅仅是一名编辑。
库尔特非常生气。他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别人告知我不是出版人。”
库尔特被气到崩溃,他给万神殿的董事会主席约翰·路易斯写了一封信,提出了震撼灵魂的问题:“什么是出版人?谁可以成为出版人?”在信中,库尔特详细地阐述了在万神殿这样一个文学社里,出版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比如“要通晓当代各国的文学,能够品鉴作品的质量和风格,还可以凭直觉判断哪些内容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等等。
库尔特给夏伯特去信,称他“根本就不是出版人,并且永远都达不到出版人的标准。在文学方面,你是个文盲,完全无法分辨好书和烂书……”
但是在公司的权力斗争中,库尔特最终还是落败了。
库尔特和海伦后来回到了欧洲。他们在 70 多岁的时候与一个年轻人展开合作。接着,他们开始了第三次创业。
1963 年,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宣布将要出版大作家君特·格拉斯的《狗年月》。这是他在其一生中所策划的最后一部诺贝尔奖作家的作品。然而,书尚未出版,他就因一场意外而离世了。
在他的葬礼上,席勒国家博物馆的馆长伯恩哈德·泽勒发表了悼词。他称赞库尔特的出版事业,将那些“敢言之人”“最躁动的灵魂”“怀才不遇者”都收纳其中,并且其中有很多人是在后世才开始大放异彩的。
库尔特经历了诸多“崩溃”,在出版之路上坚韧前行,他的一生也得到了总结。
“再大的困难与挫折,也夺不走他从头再来的力量与勇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