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生态火热:7-11、全时布局加速,一日三餐成新趋势
今年,便利店生态迅速火了起来。各种概念的便利店都得到了投资人的青睐。7-11 和全时也加大了布局。作为消费者,自从楼下有了便利店后,我开始经常光顾便利店。并且我发现便利店的产品品类与传统商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日三餐。货架上的包装冷冻食品,只需简单加热或者无需加热就能食用。在对外卖感到厌倦之后,它成为了许多上班族的首选。一日三餐所带来的客流,也为便利店的其他商品增加了销量。这类食品在日本被称作中食。它有别于外出就餐的“外食”,也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做饭方式“内食”。中食产品是在家庭以外的调理食品厂加工而成的,而消费者主要是家庭成员,用餐地点大多在家庭内部。
在美国,更倾向于将其称为家庭替代餐(HMR:Home meal)。这种餐食主要是指冷冻冷藏类食品,像速冻点心、速冻快餐以及速冻披萨等。并且这些食品需要经过蒸煮或者微波加热等简单的二次加工之后才能被食用。
隐隐感觉到中食有取代外卖的潜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便利店里的中食,其产品的性价比更高。不过,目前可供选择的种类相对较少。从身边人的消费情况来看,去便利店吃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抢走了外卖的市场。
第二,我们来看平台对外卖是怎么收费的
便利店的中食每份不超过 20 元,通常外卖每份 20 - 30 元。扣除骑手送餐费和平台费用后,成本大概是十几块钱。和业内人士交流能得知,在十几块钱的成本下,商家大多只能做到尽量让你不会吃坏肚子,别想着营养方面的事了。
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在诸多产业方面存有可借鉴的经验。在互联网领域,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消费领域,可借鉴日本的经验。消费行业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更为紧密,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形态较为相似。并且在经济发展上,日本处于领先中国的地位,许多日本曾经经历过的阶段,中国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
我们来看看中食这一特殊业态在日本的发展情况。它是如何在日本发展起来的呢?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呢?
中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食的发展最早在源于冷冻冷藏食品。
冷冻食品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冷冻畜产品、冷冻禽产品、冷冻水产品、冷冻果蔬产品、冷冻调理食品。我们这里所说的中食以及 HMR 更倾向于冷冻调理食品,其是伴随冷冻食品发展起来的。
冷冻食品的历史较为悠久。在很早以前的中国古代,人们就会用冰窖来保存食品。同时,罗马人也习惯于把食物存放在绝缘地窖里的压缩雪中。1917 年,加拿大拉布拉多毛皮贸易公司前往因纽特人地区进行贸易。在那里,该公司观察到当地居民通过利用北极的低温快速冻结新鲜的鱼和肉来进行保存。并且发现冷冻保存的食物能够同时锁定新鲜和味道。他将这个想法带回了美国,之后在那里花费数年时间完善了如今我们所知晓的快速冷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单独的食物都能在极冷的温度下迅速冷冻,从而形成小的冰晶,这样能使食物细胞不被损坏。而这也正是美国著名冷冻食品公司的由来。
在日本,中食的发展是由冷冻食品孕育而来的。日本冷冻食品的发展大致能划分成 3 个阶段:
诞生期
1920 年,北海道森町建成了日本第一座鲜鱼冷冻库,这标志着日本冷冻食品诞生的黎明时期开始了;1930 年,大阪著名的阪急百货商场首次进行了冷冻草莓的销售。
1952 年,东京的几家大百货商场中出现了一个专门用于销售冷冻食品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冷冻诗篇专区”。
1957 年,日本的南极考察船首次装载了 20 吨食品,这些食品有 70 个品种,并且是冷冻的,它们被作为考察队的越冬口粮。
1959年,首台业务用微波炉发售;
1961年,首台带冷冻机制冷装置的冰箱发售;
1964 年,东京奥运会选手村的食堂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冷冻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得到了运动员的高度评价。从那之后,酒店以及餐饮店开始采购并使用冷冻食品,促使冷冻食品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1965年,电冰箱普及率超过50%;
发展期
1969 年,日本的冷冻食品产量达到了十万吨以上。在这一年,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宣告成立。
1970 年大阪举办万博会。在这期间,冷冻食品在保障就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作用成为了面向快餐店拓展销售市场的契机。
1976年,电冰箱普及率突破96%;
1979年,日本冷冻食品产量超过50万吨;
1984 年,什锦炒饭开始投放市场;1984 年,奶汁菜汤开始投放市场;1984 年,各种零食类食品开始投放市场。
1987年,电磁炉普及率达到50%;
1988年,冷冻方便乌冬面一经问世即受到消费者追捧;
1990年,日本冷冻食品产量突破100万吨;
1994 年,冷冻可乐饼开始使用电磁炉进行加热并问世了,这成为了各种电磁炉加热油炸食品的开端。
1997年,电磁炉普及率超过90%;
成熟期
1999 年,调理冷冻食品开始发售,这种食品只需自然解冻就可以食用。同年,日本冷冻食品的产量达到了 150 万吨。
2000 年,新研发的一种冷冻方便面加饭,它集炒饭和荞麦面于一体,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好评。
2001 年,“正宗炒饭”这种方便食品成为了顾客们的新宠;在同一年,那种可以通过微波炉加热就能即刻食用的方便披萨也很受顾客们的喜爱。
2009年,使用冷冻食品加工的时尚盒饭畅销;
2013 年,人均冷冻食品的消费量达到了 21.7 公斤,这大约相当于 87 餐次。并且在 2013 年,这一消费量创了历史纪录。
2016年,冷冻食品生产量155.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日本早期的水产冷冻库
冷冻食品中超过85%是中食
日本冷冻食品消费中,冷冻调理食品(中食)所占比例很高,一直都超过 85%。
在中食的品类里,面食类排在前五;可乐饼也在排名前五之列;米食类同样处于排名前五的位置;汉堡包位列前五;肉片类也属于排名前五的品类。
社会变革推动冷冻食品发展
日本的冷冻食品行业在 1960 年之后才开始发展。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因素呢?
电冰箱、电磁炉的普及是冷冻食品发展的前提
冷冻食品方面,冷冻技术乃是行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对照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所统计的 1961 年至 2016 年冷冻食品生产量,我们能够清晰地察觉到技术对行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在 1976 年至 1997 年这段时间,属于冷冻食品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期间的重要事件包含:
1976年,日本电冰箱普及率突破96%。
1987年,电磁炉普及率达到50%。
家庭用的冷冻食品是供家庭消费的,而业务用的冷冻食品则是家庭之外的,大部分是用于餐厅的。
经济水平是冷冻食品发展的晴雨表
1955 年到 1972 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0 年(昭和 35 年),日本经济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 13.1%。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 1961 年电冰箱以及电磁炉被推向市场,从而使得冷冻食品行业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增长。
其生产量从 1976 年的约 40 万吨增长到了 1997 年的约 150 万吨。
1985 年广场协议过后,日本的经济泡沫出现了破灭的情况。到了 1998 年,日本的 GDP 首次开始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冷冻食品的生产量也开始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中食发展的两个趋势
如果深入去看,我们还会发现几个行业趋势:
第一个趋势:企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经济危机过后,众多企业遭遇了倒闭的结局。日本冷冻食品协会所统计的行业企业数量,在 1996 年是 959 家,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到 2016 年就变为 476 家了,这意味着有一半的企业消失了。行业生产总值曾在 2010 年降至最低点 6283 亿日元,此前为 7283 亿日元。2011 年之后行业有了转变,生产总值开始持续上升。到 2016 年,生产总值达到 6870 亿日元,回到了 2003 年的水平。行业集中度在持续提升,更多小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016 年行业中前五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80%。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日本冷冻食品行业前五大企业
这里或许需要将范围扩大一些,不只是中食这一个方面。那为什么食品行业的集中度会提升呢?下面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第二个趋势:中食的家庭消费穿越经济周期
我们来看前面这幅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1997 年之后,业务用的生产量有大幅下降。而在同一时期,家庭用的生产量仍在持续增长。从 1976 年到 2016 年,家庭用的生产量一直保持着大致相同的增速。那么,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和日本的社会因素、家庭结构相关。
所以我们看到,经济危机过后,人们外出吃饭的次数减少了。这导致对应业务方面的生产量大幅下降。同时,人们选择了更经济、更方便的方式,比如在家做饭等,这使得对应家庭用的生产量依然保持上升态势。
国内是否有这样的趋势?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国内时,会发现中国正在接近在日本乃至韩国所发生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人均家庭规模在 1990 年是 3.96 人,到 2015 年下降到 3.10 人,即将跌破 3 。这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单身男女,除了饮食方面,还有很多产业机会,像陌陌以及相亲节目等。中国的女性就业率超过了 70%,她们没有时间去做饭来解决吃饭问题,更不用说在高房价和高工作强度的情况下,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
在相同的社会背景里,中国发展出了另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外卖。不过我坚信,未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提升,中食必定会取代外卖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具体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察觉到,有一些企业已经着手在中食这一新的增长赛道上进行布局了。
安井食品是一家卖速冻鱼丸、鱼豆腐的公司。它在今年大盘暴跌的情况下上演了逆市上涨的一幕。截止到 7 月 17 日,2018 年其市值增长了 82%。中国按照人均 GDP 来看,目前处于日本冷冻食品行业 1976 年到 1997 年的阶段。安井这几年的业绩一直在持续增长,其增长的原因是为餐饮行业提供速冻鱼丸、鱼豆腐、面点类产品(属于 2B 业务,对应日本的业务用)。然而,随着餐饮业的红利逐渐消失,安井的增长将依赖于在原有渠道上进行品类拓展(比如上半年推出的新品“火锅三侠”、“芝麻球油条”、“坚果切糕”等),或者拓展 2C 端市场。而中食本身就适合 C 端消费。安井今年推出了速冻小龙虾产品,这是一次成功的品类拓展。同时,安井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 C 端。未来,中食的消费有可能会推动安井在上市之后迎来另一波高增长。
康师傅从 1996 年至今日的股价呈现出特定走势。以方便面和饮料为主的业绩自 2013 年起出现下滑情况。其股价也从最高点下跌了将近 75%。然而,从 2017 年开始,股价出现了神奇的 V 字反转。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使得方便面遭遇了寒冬。然而,在 17 年,康师傅开始布局消费升级的中高端面食。其中,高端的容器面销售额有 6.91%的增长,高价袋面增长了 16.77%。这些增长带动了整体收入增长 6.18%,净利润更是增长了 56.59%,这是 2013 年以来净利润的首次增长。
克明面业是靠一碗传统挂面上市的企业。2017 年,它以 52228 万元收购了方便面食公司五谷道场。自此,它开始了在中食领域的探索。
2018 年 5 月,有来自一级市场的先头部队,“若饭”在正餐方便食品研发方面完成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2018 年 5 月,“Soup 汤先生”获得了 IDG 领投的数千万元 A+轮融资;2017 年 11 月,方便食品品牌“拉面说”获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新的社会环境下,中食的战场已经打开,谁会是下一个征服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