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2-28 21:47:16

幼儿午睡难题:家长、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睡眠矛盾与解决方案

幼儿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幼儿的身体发育有好处,能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的发展上也很重要。午睡可以消除大脑皮层产生的疲劳,有利于幼儿以充沛的精力完成下午的活动。

然而,每个幼儿园以及每个班级都存在午睡困难的幼儿。所以,午睡对于这些幼儿和教师而言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家长更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午睡时“与众不同”而感到十分烦恼。以下几个案例展现出了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在午睡过程中的矛盾之处:

家长案例一:

教师进行了举报,孩子在幼儿园中午的时候总是不睡觉。其他孩子只是偶尔不睡,而我们家的孩子却是天天都不睡,这让老师很无奈。老师陪在孩子边上的时候,孩子也不睡,但是老师一走开,孩子竟然还坐起来开始玩了。不过晚上在家的时候,孩子倒是睡得还可以,现在基本上能一觉睡到天亮。

家长案例二:

你的宝宝去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半月啦。在幼儿园,中午 11:30 到 14:00 是睡觉时间。他最大的问题是中午不睡觉,要么全程都不睡,要么就是在 13:00 以后才睡。因为没睡好,又被叫醒,所以就不停地哭。这样反复了几天,他就上火发烧了,这让你很头疼。尝试按照幼儿园的时间去调整他的作息时间,然而没有取得效果。感觉他好像对幼儿园有所畏惧,每天走在前往幼儿园的路上还满脸欢喜,可一到幼儿园就放声大哭,坚决不愿意进去。请问我是否应该更换一个幼儿园?谢谢!

教师案例一:

涵涵的午睡时间与其他孩子不同。通常,他上床后会咬着被角,用大大的眼睛四处张望,完全没有睡意。他会按照老师的要求闭上眼睛,但没过几分钟,就又开始摸摸床边的椅子,敲敲自己的床沿。有时,老师会坐在他的床边上,轻轻拍拍他,他虽然闭着眼睛想睡觉,却还会时不时偷偷眯起一条缝看看老师是否在。他常常在午睡时间快结束的时候才睡着。在他睡着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已经起床了。

教师案例二:

午睡时间,一名幼儿怎么也不睡,教师允许他到活动区自己活动。

有些幼儿为何不睡午觉呢?教师究竟怎样做才是较为合理的办法呢?我们今日就将《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美国《幼儿学习教育环境评量表》相结合,来分析在午睡环节中教师怎样做才能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一、幼儿为什么在睡午觉时存在个体差异

多数幼儿需要午睡,然而有的幼儿午睡时间较短,有的入睡慢,还有的根本不需要午睡。这是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儿童对午睡的需要也有个体差异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遗传基因的差异

幼儿因遗传基因不同,在新生儿时期所需睡眠时间的长短就展现出个体差异性。有些婴儿每天仅睡几个小时,而有些婴儿则需要睡 10 几个小时。这种差异在幼儿园阶段的午睡中会有所体现,并且甚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

第二,活动量不足

https://img0.baidu.com/it/u=2465233549,400108382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家庭对幼儿过度保护的现象蔓延到了幼儿园。幼儿在幼儿园哪怕只是受到一点磕碰,家长都会对幼儿园不依不饶。所以,幼儿园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不敢让幼儿进行任何带有冒险性质的以及体力消耗较大的户外活动。很多教师仅让幼儿进行安静类的游戏。他们虽然能确保每天有 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然而这些活动量并不能将幼儿过剩的精力消耗完,从而导致幼儿在午睡时难以产生充足的睡意。

第三,睡眠环境与家里不同

有些幼儿习惯于在家中自己的床上睡觉。他们离开自己的小床后,无论怎样都难以入睡。如果教师要求幼儿必须睡午觉,他们就会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第四,紧张的午睡氛围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他们有时会发出声音,有时会像涵涵那样在教师案例一中做些小动作。有些幼儿经常会被教师向家长“告状”,之后便遭到父母的严厉批评。这使得幼儿对午睡产生了紧张感,越紧张就越难以入睡,渐渐地还会产生恐惧感,最终无论怎样都睡不着了。

第五,没养成有规律的午睡习惯

有些家长生活没有规律,这使得很多幼儿在家里未能形成规律的作息生活习惯。幼儿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幼儿的睡眠时间经常发生变化,有时睡得早,有时睡得晚;有时会睡午觉,有时则不睡,甚至根本就没有养成午睡的习惯。这些情况都是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不肯午睡的原因。有的幼儿晚上睡眠充足,或者早上起得较晚,到了幼儿园午睡时间,他们还没有产生困意,就像家长案例一中的那个幼儿一样。

第六,缺少依恋物和安全感

有些幼儿入眠需要特定的依恋物,像自己的毛绒玩具或者小枕头等物品。安全感欠缺的幼儿,一旦离开依恋物,就会不知所措且寝食难安。然而,有的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幼儿将个人物品带入园内,甚至不让带入入睡房,所以幼儿无法午睡。

当然,有其他各种各样原因而不肯午睡的幼儿,这里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包含在内。

二、午睡环节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依据是什么?

皮亚杰觉得儿童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而这只是多数儿童所共有的发展规律。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家费尔德曼(. D)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表明,儿童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需要以差异化、个性化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儿童。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需充分理解并尊重幼儿在发展进程里的个别差异。要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本的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让他们依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抵达《指南》所展现的发展“阶梯”。切不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在健康领域(一)身心状况方面规定:要保证幼儿每天能有 11 至 12 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中午睡通常应达到 2 小时左右的时长。午睡时间可依据幼儿的年龄、季节的变换以及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缩减。在健康领域(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目标 1 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里,3 - 4 岁幼儿和 4 - 5 岁幼儿需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并且能够坚持午睡,然而对于 5 - 6 岁幼儿,并未作出与之相应的规定。

可见,《指南》在午睡规定方面主张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然而,《指南》并未给出教师解决幼儿午睡中个体差异问题的具体指导方法。美国《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给出了一些评价幼儿午睡环境的标准,这些标准或许能给我国幼儿教师带来启示。

表1. 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项目(11)午睡/休息

https://img1.baidu.com/it/u=2858609407,113668747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资料来源于《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修订版),作者是 Hams 和 Debby Cryer,由赵振国、周晶、周欣翻译,出版单位是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2015 年 10 月。

美国《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修订版)(ECERS-R)中对儿童午睡环境的评价有四个等级。依据幼儿园不同的午睡环境,能够评定出 1 到 7 分的成绩。其中,若得 1 分,就表明午睡环境不适合儿童;得 3 分的话,达到了最低要求;得 5 分属于好的情况;得 7 分则为优秀。

我们重点对量表中的 5 - 7 分进行研究,也就是达到良好和优秀的环境要求。其中 5.1 提到了“帮助儿童放松,像提供可怀抱的玩具、轻柔的音乐,给儿童揉背这样的行为”。

其二,提前起床或不需要午睡的儿童能得到照顾,例如允许提前起床的儿童看书或安静地游戏,为不需要午睡的儿童另外提供空间和活动。

由此可见,幼儿教育者或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强迫那些不需要午睡的幼儿午睡,这是真正尊重儿童的表现吗?是为了便于管理而这样做,还是以养成好习惯为借口而忽略儿童的个体差异呢?

三、教师怎么做才能在午睡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 制定个性化的午睡计划,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来安排午睡的时间和方式。

对于多次尝试后证明完全不需要午睡且下午一直精力充沛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在活动室里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以避免打扰其他小朋友午睡。同时,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监管。

对于午睡较晚的幼儿,教师能够允许他们在自己身旁进行叠纸、看图书或者做一些安静的游戏等活动。当他们的神经系统安静下来并产生睡意后,就会自然入睡。而早起的幼儿也可以进行类似的活动。

对于入睡较慢的幼儿、喜欢做小动作的幼儿以及跟他人说话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暗示的方式,对他们说一些悄悄话;也可以通过轻拍、爱抚等方式,让他们安静入睡。

对待新入园哭闹的幼儿,教师除采取放轻音乐等形式外,还可采用与家长相似办法安慰其午睡;对待新入园不肯上床入睡的幼儿,教师除采取讲故事等形式外,还可采用与家长相似办法安慰其午睡;对待新入园入睡慢的幼儿,教师除采取说儿歌等形式外,还可采用与家长相似办法安慰其午睡。

教师可以将好动的幼儿的床与入睡慢的幼儿的床分开摆放。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相互产生影响,这对及早入睡是不利的。

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交流,促使家长引导幼儿在周末时在家中也尽可能依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进行午睡。

幼儿园应理解幼儿特殊心理需求,允许幼儿带熟悉和喜欢的物品如玩具、毛巾被、小枕头等进入睡眠室,让依恋物伴着幼儿午睡,这些物品能让幼儿感到亲切并产生足够安全感,任何时候都不可强制幼儿改变对依恋物的依恋。

希望所有幼儿教师能依据《指南》和《幼儿学习环境量表》的规定,尊重幼儿午睡的选择权,满足他们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身心快乐地健康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儿午睡难题:家长、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睡眠矛盾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