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1 09:07:05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陈永力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需坚持将立德树人当作中心环节。同时,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以此来达成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教育部职成司组建了专家队伍,对《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进行研定。同时,还遴选了 100 个“三全育人”典型案例。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在整体设计、系统建构以及协同推进等方面的进展,切实落实落细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主线、明确的主题以及多元的主体工作思路。切实遵循“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校准方向、凝聚共识、聚集合力、创造特色。营造出多线并行、相互融合、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工作要求有效地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树立志气、增强骨气、积蓄底气。

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党委要实现统一领导,党政要做到齐抓共管,各部门要协同配合,从而构建起思政工作的格局。党组织要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作用。要把“三全育人”当作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且要与教学科研一同进行部署、一同予以落实、一同进行考评。院(系)党组织会定期进行研究并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双带头人”的标准,精心挑选并增强党支部书记的力量。清晰地明确党支部以及党支部书记、党员所应承担的育人责任。积极创建党建示范校和样板党支部,从而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开展讲党课、团课和思政课的行动。带头与班级进行联系。带头深入到课堂和宿舍之中。促使全员育人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充分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

校企进行融通,以拓展育人的主体。利用贴近产业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的重要部分。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中心,一同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产业标准以及岗位需求相衔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适,对课程开发进行优化,共同打造高端教学平台与优质教学团队。快速回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的需求,与职业岗位场景进行深度对接,一同建设新专业新课程,对传统专业和课程进行改造,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不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

培育工匠精神,丰富教育内容。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与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让学生以技高为荣,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组织师生对大国工匠进行访谈,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在传承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德技双修。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员育人可以增强合力。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350 的标准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并且要按照国家领导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去锻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全体教师的育人职责要明确,师德师风教育要不断加强,让全体教师能够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当作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又做塑造灵魂的“人师”,以此来提高育人效果。加强对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教辅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后勤员工的培训。以内涵式的方式提升办学治校的管理能力,以立体化的方式提升办学治校的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创建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能够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助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提质增效。

全程育人能够实现高效衔接。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被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通过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进行创优,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善于运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讲得深刻、透彻且生动,打造出新时代的思政“金课”,从而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课程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教研机构,并且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的机制。大家共同去挖掘思政元素,同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院(系)和示范课程。要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也要明确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最终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学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这样的活动育人体系:每年都有创新,每个学年都有重点,每个学期都有计划,每个月都有主题,每周都有活动,每天都很精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在学校整个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https://img1.baidu.com/it/u=3529030087,158375339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2470

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重视文化育人。整体规划校园环境,以此建设美丽校园和温馨校园,让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能承载育人功能。开展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教育,让校风校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滋养学生心灵。建设专业场馆,彰显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将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成立新媒体中心,并且建设师生网络工作队伍。鼓励师生去创作网络文化精品。通过网络来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以及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还有学生们身边那些可敬、可爱、可学的榜样。扎实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也增强了育人效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五个融通”推动“三全育人”提质创新

张平 董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依照思政工作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立足于深圳特区,秉持职教的特色,主动地推进育人实践的改革,借助“五个融通”来促使“三全育人”工作在质量和创新方面得到提升。

思政教育与深圳实践相融通,以此来夯实思想根基。学校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中国共产党缔造深圳奇迹的鲜活经验进行化用,并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出了“先实践感悟、再课堂说理、后理论升华”这样的三阶思政教育法。其一,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探索深圳”来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进行采访,以此通过“真人讲述”来提升还原度;对蛇口工业区、前海自贸区等改革开放的地标进行探访,凭借“真实场景”提升冲击力;聆听企业家的成长故事,借助“真情激荡”提升感染力,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直接感悟。其二是在课堂上通过“解读深圳”来理解“中国共产党能”。深度挖掘深圳改革开放的案例资源,去探寻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制度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推导出“深圳奇迹”的底层逻辑为“中国共产党能”。其三,在理论方面通过“研究深圳”来诠释“马克思主义行”。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世界政党研究中心,设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设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对“深圳奇迹”背后的理论密码进行研究,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互融通,以此来拓展育人主体。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优势在于贴近产业,学校借助产业的优势,以校企党建合作为引领,凭借产教融合作为依托,持续对育人主体进行拓展。其一,通过“六联模式”去探索党建引领组织育人的新路径。与 106 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党建合作备忘录,创立了一种校企党建模式,包括组织联结、阵地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培、服务联创、发展联动。这样一来,学校党建有了抓手,企业党建有了帮手,引领育人也有了舵手。二是通过“九个共同”,实现了育人主体的全方位拓展。双方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民族企业“走出去”培养实用人才。

管理服务与学习生活相互融通,以此促进全员参与。学校全面推行书院制以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领导、管理、思政以及服务等力量都延伸到学生中间,对育人队伍进行了整合,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其一,全面强化特色书院的建设,对育人队伍进行整合。二是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以此来拓宽育人的空间。按照“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总体目标,构建了由 1 个学生事务中心、6 个党群服务中心以及 10 家书院组成的“1+6+10”“一站式”学生社区。15 个教辅部门进驻到这个社区,并且为学生提供 50 余项业务服务。完善学生社区设施,对学习园地、活动平台、精神地标进行科学规划,把育人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管理服务以及学生生活领域,实现“一花一木总关情”的全空间育人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互融通,推动全过程贯穿。学校秉持这样的实践育人理念,即在项目中提升素养,在实践中助力成长。学校依托项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实现了课程育人向实践育人的全过程贯穿。其一,丰富项目化课程,促使理论教学向实训实操贯穿。创业项目、创客项目、劳育项目以及技能大赛能够实现理论的实践转化。近 5 年开发了 1500 余门项目化课程。不断对“岗课赛证”培养模式进行完善。该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两年学生团队获得 6 个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且蝉联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人大赛金奖。三是构建通识教育的体系,促使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全程相互贯通。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发了素质拓展这类通识课程,有 100 余门;开发了人文教育这类通识课程,有 100 余门;开发了幸福教育这类通识课程,有 100 余门;开发了生涯教育这类通识课程,有 100 余门等各类通识课程。构建了涵盖校情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安全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心理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德育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美育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劳育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体育的通识育人体系,构建了涵盖就业教育的通识育人体系,实现了从入口到出口教育的全流程贯穿。

文化育人与技术教育相互融通,从而达成德技并修的目标。学校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对文化素质教育规律予以尊重,致力于推动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同步提升,积极构建文化技术相融合、修德修技同等重要的育人模式。其一,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精神内核,对专业文化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开展寻匠悟道的活动,对工匠精神的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发挥深圳的产业资源,与深圳市工业展览馆进行合作,进而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对深圳工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与传播。开展“大国工匠”“南粤技术能手”“鹏城工匠”进校园的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其三,开展志愿者之校的建设工作,对专业志愿服务文化育人模式进行探索。支持学生组建 86 个专业文化社团,这些社团依托所学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促使职业技能得到再次提升。推动专业文化得以再次升华。激励学生投身于技能报国,争当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淮阴商业学校:循本求真,为学生职业生涯赋能

程焱 何青海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推行“备案制”“导师制”“月考制”“千分制”这些制度。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人、事事、时时以及处处着手。对“五彩全纳”综合评价系统进行创新开发。编织起学校“三全育人”的同心网。致力于培养“积极、自信、阳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https://img2.baidu.com/it/u=3512577015,1952780417&fm=253&fmt=JPEG&app=138&f=JPG?w=1004&h=500

“导师制”搭建起育人的全链条,并且关爱每一位学生。通过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以及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和纽带,从而引领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其一,构建“导师库”,以此打造育人的团队。选聘中高级职称且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职工加入“导师库”,还从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里聘请江苏工匠、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担任兼职导师。其二是对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将工作职责明确。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的选择以及动态的调整,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方面的教导、生活方面的引导、职业方面的指导、专业方面的辅导以及心理方面的疏导,以帮助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三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以提升育人成效。通过施导记录卡记录师生交流过程,能及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肯定,凭借以点带面的方式,适时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备案制”促使全员参与育人,对学生的每件事都予以关心。学校秉持着“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这一工作理念,借助实施全员备案制,成功地将教职工的育人责任落实到了细微之处。其一,推行个人工作周备案。二是开展部门工作的月交流活动。各系部和处室每月都要围绕备案工作开展月度工作交流,在交流中介绍经验,展示成果,同时对工作进行反思,以凝聚育人的合力。四是组织第三方年度评价。在年终进行考评时,学校邀请政行企校方面的专家,对备案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育人成效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千分制”全力投入全过程育人工作,时刻关注学生。学校依据激励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面向学生开展“千分制”评价。其一,通过“一日常规评价”来推动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每天从清晨到夜晚各个时间节点的所有常规行为表现进行打分,以此引导学生逐步积累小的善行,最终成就高尚的品德。其二,借助“课堂表现评价”来转变学习态度。其四,借助“社团活动评价”来彰显优势特长。为让所有学生能在第二课堂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全校开设了 60 余门第二课堂课程,还成立了 44 个校级社团以及 16 个系级社团。其次,以“劳动表现评价”来磨炼吃苦品质。借助财贸系实习超市等劳动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参与劳动及劳动表现进行评分,以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时推出了月考制,月考制覆盖了全方位育人,对学生关怀细致入微。它将竞争性评价转变为达标性和成长性评价,从而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其一,考评内容具有个性化特点。学校实行分类教学,依据学生的升学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个性发展需求,分别设立创新班、创业班和特长班,并且依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教学;教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进教学改革,每个月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和阶段性目标进行测试,以实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会什么的分类教学目标。其二是考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三是考评方面实现了柔性化。学校构建了 1+X 证书体系,月考成绩既能够成为记录学生课业学习的一种轨迹图,同时又可以当作获得相应专项证书的凭证。学生能够申请学分互换。校内学分银行有助于学生达成学分互通的目标,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提优补差以及扬长避短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推动分类教学稳步地实施。

“五彩全纳”评价系统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赋予力量。学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出了基于手机端的“五彩全纳”学生综合评价系统。“五彩”意味着五育相互融合,让每个人都能展现出光彩;“全纳”表示不存在歧视,能够容纳所有学生,实施一种不论学生资质如何都给予教育的方式。“五彩全纳”构建了“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系统的设计秉持着正向激励的方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坚定的信念;系统的设计也秉持着综合评价的方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这些方针意在让学生养成日拱一卒的习惯,让学生明白功不唐捐的道理。

北京商业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 领航学生成长

程彬 何健勇 王素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商校特点的“三全育人”生动实践。

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实现五方的互通联动。学校把“三全育人”当作重要的内容,将其纳入学校党建的总体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并且融入到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内容里。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立德树人的事业当中、“三全育人”的践行过程当中、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以及服务师生的行动当中。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方案,构建出以下机制:党政工团一体化的机制、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机制、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机制、课上课下一体化的机制、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机制。学校与企业、家庭、社会、政府等育人主体构建起一种协同机制,这种机制表现为“育人主体同频、育人方案同心、育人资源同力、育人途径同行、育人成果同享”。五方搭建起“三全育人”协同大平台,并且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成长方案、专业建设方案以及学校发展方案。

打造高素质队伍,凝聚全员之力。学校打造了一个领导团队,这个团队信念坚定,能够引领传承,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还打造了一支中层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政治合格,师德高尚,勤政务实。同时,培育了一支教职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忠诚职教,爱生爱校,奉献作为。学校持续为“三全育人”工作注入新动能。精心挑选育人能力突出的教师,这些教师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岗位,还有合作企业的教师,将他们组成多元化的班主任队伍。构建起“研学赛训”一体化的专业成长发展路径,以此来提升育人能力。建立起育人责任制,对各岗位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提炼,把“育人”与全体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育人融入到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实习实训、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岗位之中。

构建“十育人”体系,将育人要素进行融通。学校对办学治校的各个领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校企家社政的各主体资源进行全面统筹。以此构建起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劳动育人、网络育人、专业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的“十育人”工作体系,并且找准“三全育人”的契合点与落脚点。建设“五四三二一”大思政课格局,要强化“五协同”:党政协同以强化职责,教育教学协同进行合作,显性隐性教育协同发力,线上线下资源协同涵养,校企家社协同共同育人,牢牢把住课程主阵地;规划“四融入”: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主题活动,融入学习环境;抓住“三个关键”:建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自觉意识、综合素养以及实施能力;建立“两个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效果,又要考核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聚焦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加强“一个工程”:深化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三教改革”。

加强评价考核工作,同时创新数字化平台。学校将师德师风以及育人能力当作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并且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把它们纳入到三年一周期全员聘任的“三定方案”当中。把“三全育人”岗位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还有落实立德树人以及履行育人职责的情况,都纳入到领导班子、各支部、各部门以及各岗位的评价考核之中,以此来推动软指标转变为硬约束。学校率先创建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数据中台,构建起完整且可信的数据链,能够全方位、全过程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学生素养的成长轨迹与质量,让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清晰可见、切实可感、能够运用;还能呈现出校企家社政等多主体履行思政工作职责的内容、过程以及效果,并且云平台会生成反馈意见,对五方主体的工作进行诊断改进,从而实现立体交互、互联互通以及共育共评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线上的数字化思政推动线下“三全育人”得以实施落地,对“三全育人”的实效进行诊断改进,促使“三全育人”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程彬 何健勇 王素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