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2 09:41:41

龚琳娜音乐之旅:从忐忑到下山,探索中国民歌的新花样

题图| 受访者供图

如今,龚琳娜一次又一次出现在舆论中心。每当此时,她所收获的评论几乎都是:杀疯了。

在 B 站,龚琳娜演唱的《下山》被观看了 1199.5 万次。她演唱的《小河淌水》让不少网友直呼头皮发麻,还让不少网友热泪盈眶。满屏的弹幕上不断出现“开口跪”“国家队出场”等夸赞的话语。她的标志性吟唱被网友比作“凤鸣”。

龚琳娜在抖音的直播间进行教学。她教网友唱中国民歌。她一句一句地带着网友唱。她让大家通过音乐去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

《乘风 2023》正在热播,龚琳娜正在“破浪”前行。她希望在人生和音乐方面都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

投入表演,并游戏舞台

并且,“忐忑”这个词也随之成为那个时代用于情绪表达的热词。

重看这几场演出,你或许会留意到以下情况:虽然都是唱同一首歌曲,但是龚琳娜每一次出场的视觉风格有很大不同。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她的衣着素雅且清新,妆容也很靓丽;而与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相比,在湖南卫视跨年晚会时她的造型明显更加夸张且夺目。

2011 年,在湖南卫视的跨年晚会上。龚琳娜演唱了一曲《忐忑》,此曲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走红。(图/视觉中国)

龚琳娜在音乐和表演中一直追求变化。追求新鲜且好玩的事物,这既是这位歌唱者的童心体现,也是她的一种野心表现。

她不将登台表演视作干活之事。所以,她会尽量避免在舞台上进行重复的表演。每次登上舞台,要么演唱一首全新的歌曲,要么对老歌进行新的演绎,通过这种方式唱出与众不同的理解,以不一样的打扮呈现,结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风格。

早年间那些常被评价为“雷人”的造型,恰恰证明了她的表演具有极为突出的视觉冲击力。在《金箍棒》中,她所饰演的孙悟空活灵活现;在《爱情买卖》里,她身着艳丽浮夸的花朵装。有人觉得这样的造型很怪,而也有人觉得很酷。但她觉得,自己所做的只是为了让歌曲能有最佳的呈现效果而服务。

《乘风 2023》的初舞台呈现了改编的《爱如火》。

龚琳娜站上舞台时“完全不紧张”。灯光一打出来,她感觉十分自在,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她觉得哪怕没有掌声和鲜花,只要灯光一照,自己一唱歌,就会特别幸福,仿佛得到了生命的绽放。

观众感受到了这种自如。有人评价道,龚琳娜很厉害,她唱再难的歌都显得很轻松,就好像在玩耍一样。

她有松弛的心态,所以有能力容纳他人的批评。网上的评价,不管是好是坏,她都照单全收。她特别关注那些负面评价,因为她自己清楚自己好在哪儿,而负面评价能让人查漏补缺、取得进步。

她曾有一次在唱《山鬼》时唱错了一个字,有人指出其发音并非如此,她随即进行了改正。对于那些说她丑的评价,她并未生气,而是开始思索为何人们的审美习惯不够多元。

好心态一部分来自于龚琳娜天生的自信。

她是在贵阳长大的。读幼儿园时,老师放音乐,其他孩子都比较害羞,而她却敢站出来大声唱歌。老师渐渐发现这孩子的记忆力格外好,无论是曲子还是歌词,她都能迅速背下来。之后,贵州电视台来到幼儿园,录制了龚琳娜的歌唱表演。

5岁的龚琳娜首次录制电视节目。(图/受访者供图)

那是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但龚琳娜5岁就上电视了。

她还记得那首歌的内容。歌词大概讲的是她有一个愿望,即长大之后要当歌手。如今回想起来,这一切仿佛就像是命中注定的。人生中的第一首上电视的歌,恰恰预言了她一辈子要从事的事情。

小时候,龚琳娜进行唱歌的行为,此时妈妈会在其旁边用拉手风琴的方式来进行伴奏。(图/受访者供图)

念小学的时候,龚琳娜加入了贵阳市南明区少年宫的苗苗艺术团。在那个时期,入团的孩子们有机会跟着老师去进行采风活动。他们可以跟着侗族歌师学习侗族大歌,也可以跟着苗族歌师学习苗族飞歌。在暑期,他们还会前往北京、上海等各地,表演贵州的各种少数民族的节目。

1988 年,国家文化部少儿司在整个贵州挑选负责演唱、舞蹈、演奏的十几名少儿。这些少儿要代表中国少儿艺术团前往法国进行演出。在当年,出国的机会是很稀少的,而演唱者的名额仅有三个。12 岁的龚琳娜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名额。

这次少年时期的出国演出给龚琳娜留下了深远影响。她来自中国,与捷克、波兰、朝鲜的孩子一同生活、一同吃住,还在各个大城市奔波演出。她察觉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能够成为朋友的。

https://img2.baidu.com/it/u=1263296088,14889787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500

13岁的龚琳娜在法国留影。(图/受访者供图)

那时,中国的经济与欧洲相比要落后很多。大街上有各种色彩斑斓的商店,超市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糖果巧克力,这些都让这个小女孩看到了许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大开了眼界。虽然存在文化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但这群穿着民族服饰、身上挂满银器的孩子们,依然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和认可。

龚琳娜记得,他们表演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之后,龚琳娜果断地选择了学习民歌并且演唱中国音乐。原因是她在 13 岁的时候就察觉到,民族文化是能够获得世界认可的。

1983 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中。龚琳娜获得了一等奖。(图由受访者提供)

主动出击,不再忐忑

初中毕业之后,16 岁的龚琳娜来到了北京。她进入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该校位于恭王府花园旁边。从此,她正式开始在体系内学习声乐。三年过去,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中国音乐学院。

在学校期间,她几乎未曾有过挫败感。她觉得一切都很顺利,从音乐学院附中到大学,她学习了台词,学习了形体,学习了曲艺,学习了戏曲等等,涉猎了各个方面,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毕业后,她凭借“民歌状元”的称号考入了中央民族乐团。

学生时代,龚琳娜最为焦虑的事情是考试。在考试之前,声乐专业的学生为了保护嗓子,恨不得连续三天都不说话,然而考试可能仅仅需要演唱三首歌。为了能在这三首歌的演唱中发挥出最佳水平,龚琳娜甚至会在考试之前去看医生,查看自己的声带是否有水肿情况,以及是否需要使用喷雾。

但对于龚琳娜而言,这些考验仅仅是短暂的压力。真正的打击是从毕业之后开始的,她察觉到,自己自幼学习的中国声乐以及民族唱法,实际上不太被待见。

工作后,她看到学西洋唱法的人常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还能举办大大小小的音乐会。然而,民族唱法却没有这么多舞台。更严重的是,很多时候她唱歌的内容以及唱歌的方式,都是事先被规定好的。为了确保舞台效果,她甚至被要求假唱,留给歌唱者自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非常小。

2000 年,龚琳娜在央视举办的“青歌赛”中获得了专业组的民族二等奖。(提供了图或视频截图)

在二十多岁心气颇高的时候,龚琳娜却只能在一份安稳的工作中被动地等待。那段时间,她重新观看了林兆华导演的《等待戈多》。这部在大学时期她没有看懂的话剧引起了她的共鸣。她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然而却发现不能唱自己喜欢的歌。她感觉自己好像每天都在等待……

转机与爱情一同降临。她察觉到,那位来自德国的音乐家老锣,不但研习古琴,仿佛还着实极为热爱中国音乐。当面对老锣发出的组建乐队的邀请时,不愿持续等待的龚琳娜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辞去了“铁饭碗”工作,愉快地加入了老锣的“五行乐队”。

那时,乐队成员有三个是中国音乐家,还有三个是德国音乐家。这种组合,使得龚琳娜再次体验到儿时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以及相互碰撞的那种感觉。

他们的乐队开始在欧洲开展专场演出,并且参与音乐节。她留意到,在欧洲的音乐节上,几乎看不到中国音乐家的踪迹。所有的西方观众对中国音乐都不了解,最多也就听过中餐馆里播放的流行歌曲或者京剧。与之相比,在那个时期的韩国,已经对本国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极为重视。

在德国 TFF 音乐节上,龚琳娜进行了《忐忑》的演唱。(图为受访者所提供)

龚琳娜认为,欠缺能成为一种机会,她也许能够创作出让全世界听众都能听懂的中国音乐。她开始思索怎样突破自身的瓶颈:怎样拥有自己的风格,怎样唱出自己的声音,以此来创作出自己的代表作品,举办自己的音乐会?

为达到这个目标,她开始主动去听各类音乐会。她聆听别人的演唱,观察别人的表演。她还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歌唱者是如何表达自身独特性的。

她渐渐发觉,要让中国音乐被世界和时代接纳,绝不能仅仅依照过去的传统形式。它需要具备创新性,能够体现当下的艺术潮流。然而,与此同时,它必须以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并非只是简单地添加一句戏腔或中国元素,而是运用中国的结构,传承中国的美学,以现代的方式呈现中国的音色和韵味。她管自己要做的音乐叫“ New Art”。

龚琳娜和老锣演奏《静夜思》。(图/视觉中国)

她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之后便不再焦虑。她把编曲的工作交给老锣,然后就能够心无旁骛地唱歌。

机遇常常会奖赏虔诚的信徒。2010 年,龚琳娜迎来了《忐忑》的大获成功。在去人民大会堂之前,她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在国内登上如此大型的舞台了。能够回国进行表演,对龚琳娜来说意义非凡。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对待这次演出极为认真,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都在进行练习,一心只想把《忐忑》唱好,不辜负台下的 1 万名观众。

没想到这一唱,就在网络上变得很火。龚琳娜表示,她觉得这是因为自己积累了全身的力量。

对牛唱歌的人

龚琳娜在德国生活了 5 年。她住在山上。她的房子在巴伐利亚森林旁边。房东养了马群和牛群。

人家称对牛弹琴,她却对着牛唱起歌来,且每天都在山上歌唱,其观众是马、牛、羊。在歌唱的过程中,她留意到,一片树叶缓缓飘落下来,一朵花又悄然绽放,一个果子掉落在地上;春夏秋冬的森林呈现出不同的声音与景象,秋天有黄叶在秋风中舞动,冬天干枯的树枝上积满了厚厚的雪……

她的歌声渐渐有了变化,里面多了一些东西。她感觉仿佛世间所有的生灵都在与自己一同歌唱。

https://img1.baidu.com/it/u=3352530793,241139783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1

她在香港演出时曾演唱《爱之歌》,此曲以李清照的四首词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将女人一生中爱的不同阶段串联起来。演唱结束后,有一位观众对她说,自己在她的声音中听到了落叶,也听到了风吹。

龚琳娜、老锣和儿子们。(图/受访者供图)

这段时间,龚琳娜知晓了要分析不同环境下听众的习惯。起初,她依照中国人偏爱的方式给欧洲观众唱歌,唱了许多高音和亮音,本以为对方会喝彩,然而对方却被吓得向后退。之后她才意识到,欧洲人更倾向于柔和放松的中低音区。

她通过唱歌,建立了一个双向通道,既能接收信息,又能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她一边理解异国文化,一边向世界讲述中国音乐。

在一个奥地利的小型音乐节上,龚琳娜站在阿尔卑斯山上,身边带着十几个外国人。她给这些外国人讲述中国西部的走西口是何种情形,中国的茉莉花又是怎样的。她还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各地的茉莉花歌词都表达着相同的内容,然而演唱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呢?原因是东北人的性格与江南人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艺术节上,龚琳娜在雪山的下方进行唱歌。(图/受访者提供的图片)

晚上,她于帐篷内为大家进行歌唱。彼时并无灯光与音响,雪山上一片寂静,悄无声息。人们环绕着坐在星光的笼罩之下,全身心地沉浸在了音乐的氛围之中。

老锣向外国人讲解什么是古琴的韵味。他称听古琴不能仅靠耳朵,而要用鼻子去嗅。古琴的韵味宛如一阵香气,需顺着琴去嗅,跟随它从一个音滑向另一个音,去感受这个过程的美妙。

西方音乐如同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般,能从耳朵传递至大脑,反映出思维活动的乐趣。而中国音乐犹如高山流水,需让感官尽情敞开,可用鼻子去闻,用身体去感受。

回国之后,龚琳娜察觉到许多中国人其实如同外国人那般,对中国文化并不理解。其中稍强一些的,也仅仅是懂得中文罢了。基于此,她以相同的方式来普及中国音乐,并且一刻不停地在全国各地进行采风活动,还走进大学校园开展音乐讲座。

在苗寨采风的龚琳娜。(图/受访者供图)

她在直播间教网友唱民歌。教唱法的同时,还带着大家分析每首歌的特点以及这样唱的原因。教山西民歌《圪梁梁》时,完全不懂音乐的助理在一旁聆听。之后助理回家就站在飘窗上进行表演,让她老公站在对面床上听。她老公对此感到不解,助理则说中间一定要有一道沟,这样才有站在梁梁上唱情歌的感觉。

教邻居唱歌的龚琳娜。(图/受访者供图)

“浪姐 4”热播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龚琳娜,她是那样贴近生活且温柔。

接到邀请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节目有很多美女,而她自己是个小短腿,站在一帮好身材的人当中会很扎眼。然而,母亲大力推荐她参加这个节目,并且“浪姐 4”的阵营中包含着各国的艺术工作者,爱玩的龚琳娜难以抗拒与他们合作的吸引力。

《乘风 2023》的舞台上,龚琳娜获得了与来自各个国家的艺术工作者进行合作的机会。

龚琳娜在镜头前常常放声大笑。她讲道:“皱纹是因笑而产生的,但不能因为害怕有皱纹就不敢开怀大笑。倘若你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整个人就会处于紧张状态,双眼也会失去神采。而要是你对所有事物都怀有好奇心,眼睛就会变得明亮;当你学习更多知识的时候,气质就会更出众;当你不在内心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你就会更加放松,放松下来你就会变得更加温柔……”

与此同时,大自然的力量从内部给予她滋养。回国之后,龚琳娜居于大理。每天清晨,她是被鸟的叫声唤醒的,偶尔还能够看到小松鼠从一棵树跃到另一棵树;到了夜晚,床前有明月之光,幽幽地映照在她的肚子上。

龚琳娜在大理。(图/受访者供图)

在细水长流的日子中,生命渐渐迈向开阔。当快到 30 岁时,她思考的是“我为何还未出名”。然而现在,她领悟到唱歌是一辈子的事情,与出名并无关联。

她将这些鸟的声音融进歌里,也将风的声音融进歌里,还将太阳和月亮的光芒融进歌里。当她唱到忘我之境时,她发现动物如同人一样,都是生命,而歌唱者的魔力能够完成生命的激活以及产生共鸣。

她想着,当有那么一天,自己老到无法再唱出高音的时候,那时候就拥有了人生的阅历。即便嗓音变得沧桑,也依然会蕴含着更多的魅力。

她表示,音乐乃是她自身生命力的寄托。就如同一朵花必定要绽放一样,倘若没有音乐,她的生命将会如同枯萎一般。只要她还活着,她就会一直唱下去。

校对:黄思韵,运营:嘻嘻,排版:陈亦奇

读完点个【在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龚琳娜音乐之旅:从忐忑到下山,探索中国民歌的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