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3 18:36:22

高中生上网利与弊分析:青少年网络使用特征与影响探讨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之关于上网的利与弊的议论文时事论据,这些论据能让你的文章更加出彩。

议论文时事论据:上网的利与弊

中学生上网利与弊

问题提出

今天步入网络社会,我们发现青年与网络有众多契合点,这些契合点让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呈现出各种状态,既向社会展示了众多绚丽之处,令人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表现失色,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放心。

内容一 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征

约 80%的用户从 1999 年或 2000 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他们的网龄大多不长。具体情况如下:在 1997 年以前的占 6.3%;1998 年的占 14.0%;1999 年的占 36.20%;2000 年的占 43.50%。

青少年用户上网地点的情况如下:58.8%的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 20.4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 15.0%;在学校上网的占 10.8%。

三、上网时间及对其满意度的估计:青少年用户每周上网时间约 212 分钟,平均到每日约 30 分钟。37.0%的用户觉得自己上网时间“正好”,12.0%的用户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仅 0.7%的用户觉得“太多了”。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觉得“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代理服务器的占比为 2.3%。

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作为重要需求的比例较高,其均值是 3.81(满分为 5 分,以下同)。接着是:用户选择“满足个人爱好”为重要需求,均值是 3.74;用户选择“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为重要需求,均值是 3.71;用户选择“课外学习和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为重要需求,均值是 3.67;用户选择“结交新朋友”为重要需求,均值是 3.65。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内容二 网络的影响

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教育者借助网络以网友的身份与青少年在网上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毫无顾忌的,能够让双方处于平等的心态,从而实现真实心态的交流。这为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途径。此外,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这样一来,青少年能够同时与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进行快速互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进而提升教育效果。同时,网络信息还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可以在网上相约,接着在网下聚会,以此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以及补充,这样就能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的作用,也能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同时,还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我国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网络为求知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并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不但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上网能让青少年的政治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范畴也得以拓展,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全球意识。同时,上网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通过上网,他们能够培养与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能够触类旁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网络使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青少年在网上公开且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还要求平等对话,这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构成了挑战,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常常无法达到预期。与此同时,上网使得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他们的集体意识较为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展开调查,发现网上信息有 47%都与色情相关,大约六成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无意间遭遇到了黄色信息。同时,还有部分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会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以此来蛊惑青少年。这类信息垃圾会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逐渐弱化,污染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误导。另外,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使得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增多的趋势。这些犯罪的主体大多是以青少年为主,其中大部分人的动机比较单纯,有的青少年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以及“显示才华”而实施犯罪行为。另外,关于网络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完善的情况,这给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内容三 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认为,互联网就像知识快餐。它大大激发了青年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的瞬间,他们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他们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流连忘返。他们从不审视、怀疑这些展品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在囫囵吞枣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许多硬结不仅吞噬了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还阻塞了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父权主义和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而言,在现实中他们的情感表露往往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然而,他们内心被压抑的许多情感却能够在网络世界里尽情释放。上网交友、在网上聊天以及在 BBS 中畅所欲言,成为了人们忘却权威压制、排解孤独、宣泄不满的便捷途径。我们观察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然而,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时,总想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袒露,也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在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呈现出一副冷漠的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个无人管理的区域里,青年人能够以自身为中心,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感到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意志自主表现来一鸣惊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这些过激行为导致酿发了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充分认识到网络发展中存在“青年问题”。要积极寻求对策,其中之一是充分认识网上的思想渗透问题,并且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要切实把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加强起来。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要善于在网上学习,同时不要浏览不良信息。要以诚实友好的态度进行交流,不可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能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能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可沉溺于虚拟空间。努力去创造一种干净的网络环境,努力去创造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努力去创造一种文明的网络环境,努力去创造一种有序的网络环境。构建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体系,构建与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要着重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加强,提升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并且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实践当中去。同时,要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完全不会用电脑,还有部分人从未接触过网络。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力度,促使他们尽快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更具针对性。开辟更多且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去占领网络阵地。当下,大部分青少年网站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看上去较为呆板,难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我们要尽快建设青少年网站,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且富有新意。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切实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借助法律和技术的可行性来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上“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道路。

=高中作文文档推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生上网利与弊分析:青少年网络使用特征与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