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专访:上海雷雨演出幕后故事与他对戏剧的深刻思考
胡军在上海演出期间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他性情随性且坦率,对于各种问题有问必答。话题从《雷雨》开始,一直延伸到中国的戏剧,还谈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以及对表演的思考。上海场《雷雨》的演出结束了。在漫天雪花之中,胡军开始谢幕。他眼眶里含着泪,依然是戏中那个沉浸在回忆里的老年周朴园。他和扮演繁漪的卢芳紧紧相拥。台上台下的人们,都有着默契。
《雷雨》上海场剧照
今年 1 月起,胡军开始与话剧《雷雨》剧组一同踏上世界巡演之旅。这版话剧《雷雨》是香港艺术节的委约作品,由导演李六乙执导,从中国国家大剧院开始首演。2 月底在上海大剧院进行了 3 场演出,3 月将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
演出票常常很早就销售一空。每一场演出都坐满了人。在演出开始之前,闻讯赶来的黄牛比其他演出的黄牛要多很多。演出结束之后,即便已经临近深夜零点,热情的观众依然守候在后台出口,期望能够等到胡军的签名。观众是因为仰慕《雷雨》这部作品而来的,同时也希望在舞台上能够看到胡军的表演,以及他和妻子卢芳一同登台。
这一版《雷雨》存在诸多争议。如同之前李六乙导演的多部作品那般,喜欢的观众与不喜欢的观众,态度都极为极端。胡军和卢芳与李六乙相识并合作了很长时间,对此他们深有体会。和剧组的其他成员一样,他们很早就明白,“与六乙导演合作将会遭遇些什么”。几十年来,他们在“纯粹戏剧”和“表演文学性”的道路上一直相伴相随,他们对导演的艺术理念以及追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有着深刻的认同。
胡军在话剧《雷雨》中饰周朴园
1995 年,胡军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已四年,他在北京人艺迎来了自己主演的首部话剧《军用列车》。与他合作的女演员是刚从中戏表演系毕业的卢芳。这出戏排练结束后,胡军和卢芳走到了一起。而这部剧的导演是李六乙。
在这之后的 30 年里,卢芳成为了李六乙导演最为“稳定”的女主角,并且与李六乙导演前后合作了 16 部舞台剧作品。与此同时,胡军在剧院中演话剧,并且在影视剧的道路上一路发展得非常顺利,成为了中国最为知名的实力男演员之一。
胡军在上海演出之前,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胡军刚刚健身完毕,身着便装,显得随性且坦率。他将采访当作“聊天”,别人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知道的全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当谈到表演的问题时,他原本轻松的态度会因为思考而变得严肃一些。他从《雷雨》开始谈起,一直谈到中国的戏剧,还谈到了他自己的生活以及他对表演的思考。
他的声音依然浑厚,仿佛还在台上。他带有话剧演员特有的声腔共鸣。谈到细节时,他会立刻进入情境,边说边演,画面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人们的印象中,“硬汉”胡军,此刻只是一个对表演充满热爱且善于思考的演员。
说实话,我演话剧的次数不算多。我这个人比较挑剔,我认为登上舞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地登上舞台,就可以算是演过话剧了。
“我觉得演员还是要有门槛的,特别是戏剧演员。”
戏剧演员和影视演员存在很大差别。从训练方面来讲,基础而言,声台形表这些方面,很多东西都各不相同。
谈到“回到舞台”一事,胡军语气中对这个词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他说,对于自己与舞台的关系,“回归?”他从未离开过。
《雷雨》中,胡军和卢芳再度合作
1987 年考进中戏后,胡军与徐帆、陈小艺、江珊、何冰等一同成为北京人艺和高校联合办班的第一届学生。自此,胡军的表演生涯便与戏剧舞台紧密相连。
年轻时,他与孟京辉是中戏时代的同学校友,二人一起玩先锋戏剧,还合作过《送菜升降机》《打野鸭》《秃头歌女》《等待戈多》等诸多作品。他与刁亦男、张扬、张一白也是中戏同校的伙伴,一起玩先锋戏剧。之后,他又与北京人艺具有标志性革新精神的“大导”林兆华合作,共同创作了《罗慕路斯大帝》《人民公敌》《哈姆雷特》等众多实验性作品。
30 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对戏剧的认同,即不要停止探索,并且一直追求着这种状态。
他一直很钦佩林兆华。他觉得李六乙如同林兆华那样,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戏剧的探索。
他对戏剧的态度很鲜明。他认为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新的东西。我们需要有包容和开放的心。要与时俱进,要有行动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戏剧有现代性的拓展。
胡军是一位因影视而几乎家喻户晓的演员,他对自己的“定位”态度十分坚定,他说:“我当然是一个戏剧演员。”
戏剧对于我而言是工作,也是日常的一部分。并且它同时还是一种爱好,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他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状态。在影视方面,一年能创作三部;在戏剧方面,一年也能创作三部。并且,一年创作三部几乎已经是他的上限了。
我想要保持的是自己的一份冲动,那就是在看到剧本的时候,尽力让自己不要有惯性的东西。当你的惯性战胜了你的感知,这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情。胡军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一个演员,尤其是成名之后,通常会有自我保护意识,而挑战和尝试往往是困难的。惯性的表演,或许不会出错,但也不会精彩。如果一直惯性,你就会变成那个,永远呆在原地的演员。”
谈《雷雨》:这是一个“很象征主义,很不现实主义”的版本
胡军在听到自己要演《雷雨》并且要演周朴园的那最初的一瞬间,他的第一反应是“没太大意思”。
今年《雷雨》剧本发表已经 90 周年。曹禺的这部戏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并且还是北京人艺的经典。
胡军认为,人艺当时的那些老艺术家们把那版《雷雨》演绎到了极致。第一版的周萍是于是之老师所演,还有郑榕老师、苏民老师、朱琳老师等他们那一辈人。他觉得自己的认知无法超越这些老艺术家,自己肯定演不过他们,他们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https://img1.baidu.com/it/u=1491103275,338953526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67
老版已经是相当好了,不是吗?并且实话实说,老版在观众心中还是颇为根深蒂固的。
李六乙导演对这版《雷雨》的解读吸引了胡军。这个版本并非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更侧重于所谓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更抽象的东西。
《雷雨》北京首演剧照
它并非关乎阶级斗争,也不是所谓的那种对立。每一个在舞台上的演员所扮演的角色都值得被悲悯。这其实也是曹禺原著所蕴含的东西。他在《雷雨》的《序》中写过一句极为厉害的话,即他以一种悲悯的心情来书写剧中人物的争执,并且诚恳地期望,看戏的人们也能用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所以这个东西是我觉得今天再排《雷雨》最有意义的地方。”
因为怀揣着这份悲悯,胡军再次品读《雷雨》,从而对周朴园有了极为丰富的理解与同情。他认为周朴园是个极为孤独的人,始终在不懈努力,致力于塑造自己的家长形象,竭力维系着他所认为的最为圆满且最有秩序的家庭。剧本中提及他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实际上他是希望能够逃离。他的孤独与无奈十分明显,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他是一个在情感上极为贫穷且苦苦挣扎的主人。他试图用权力的掌控来掩盖自己的软弱。”
《雷雨》北京首演剧照
胡军认为,周朴园对侍萍存在怀念之情,这是真实的。他觉得,一个人要伪装虚伪 30 年,这是很有意思且不容易的事情。然而,他认为周朴园在情感上的那种执着是单纯的。只是当 30 年后再次见到那个人时,一切都破灭了,他也因此崩溃了。
这一版《雷雨》,导演李六乙恢复了原作的序幕和尾声部分,还找回了许多过往演出中被删掉的台词。剧中出现的修女以及配乐所用的安魂曲,都曾在原剧本里出现过。然而在胡军看来,这些都仅仅是整部作品“很象征,很不现实主义”的具体展现形式。
我认为李六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他在戏剧舞台上的视角与他人不同。他更侧重于思想方面的内容,而非情节方面的内容。我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能够让人从不同视角进行反复解读。这便是经典的价值所在。
胡军演出过的话剧剧目表被翻开,其中几乎大部分都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和他合作过的导演,多是有着创新实验精神的导演。胡军表示,“其实我所喜欢的创新,必定是要依托在经典的基础之上。经典能够用各种角度去进行解释和表现,然而首先必须要尊重它。有些人会对经典进行解构,但他们解构的很多东西,是对经典不尊重的,那样就糟糕了。”
因为这个原因,胡军在选择作品和合作者的时候很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挑剔”的。他表示,一定要是在理念方面彼此认同的。如果在一起工作,却处于不同的频率振动,那会是一件很劳累的事情,并且会很耽误时间。
《雷雨》北京首演剧照
谈表演:做舞台剧演员需要门槛
胡军与大部分演员情况相同,他在北京人艺的最初几年,经历了很长时间跑龙套的阶段。从 1991 年毕业入团起,到 1995 年才第一次在《军用列车》中担任主演。这整整 4 年的时间里,胡军觉得自己在人艺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曾一度感到困惑,心想“或许我的个人风格与北京人艺不是特别契合”。
他开始跑到外面去寻找可以演出的机会。他与孟京辉合作,出演了让·日奈的《阳台》。他还与刁亦男、蔡尚君一同演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外,他又和林兆华一起排演了迪伦·马特的《罗慕路斯大帝》。这些作品虽然都比较小众,但胡军依然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只是,他坦诚地表示,“那时候自身的经济状况还是很窘迫的。因为无法养活自己,所以才逐渐开始走向影视领域。”
胡军在影视界迅速获得了名声,成为了被大众所熟知的演员。他表示自己的运气还算不错,并且自己不怕吃苦,一直都很努力。
他演绎了众多角色,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及这些创作时,胡军表示,他喜欢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因为对这些角色感兴趣,觉得它们很有意思,且没有重复,所以他才会去演绎它们。
因为气质的缘故,胡军所饰演的大多是特别“爷们”的人物形象,这让观众留下了“硬汉演员”的印象。对于这些情况,如今的胡军能够坦然地接受。
我不会排斥这种状态。观众给我贴上所谓的标签,对此我甚至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通过一个又一个作品挣来的。他们是看了我的作品之后,才给了我所谓的称号。我既开心又珍惜。不过,我也能够出演一些不同的东西。这次刚拍摄了《归队》,我饰演了一个小人物。他虽然十分英勇,但也懂得在该低头的时候低头,在该认怂的时候认怂,这挺有趣的。
胡军在电视剧《归队》中饰老山东
他喜欢舞台上的感觉。他觉得影视剧是规定情境,演什么人物就是什么人物,顶多内心复杂些。然而戏剧不同,在演的过程中,他可能会突然跳出来。
他重新提及了《雷雨》。他说在台上自己可能是周朴园,也有可能是胡军在审视周朴园。前一秒仿佛是 10 年前,后一秒或许就是 10 年后,这种感觉在他的脑子里完全就是一种跳跃感的东西。
这种表演形式吸引着他。很多年前,在大导的《哈姆雷特》和《人民公敌》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状态。他回忆起当年《人民公敌》的演出,演员对着观众“对剧本”,“对”到中途,他让对方把剧本扔掉,直接开始“演”。之后是一大段酣畅淋漓的独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就以这样的方式在戏剧情境中进进出出,然后又被牵引进来。”我觉得这是戏剧最高级的,非常可爱的一个东西。”
他强调舞台剧演员有门槛。其一,要了解舞台。其二,要有实践经历。其三,得有天赋,也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他感叹道,说句实话,一个没上过舞台的人,在台上都不会走路。他还表示,除了北京人艺以及这次的《雷雨》,话剧表演的一些传统正在被放弃,现在所有的舞台剧表演全都戴着麦。
说到这些时,他回归到了自己那种“直男”般的直来直去。经常有演员说要回到舞台去充个电,他觉得这都是胡扯。充什么电呢?有的人甚至连插销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充电。这些演员的初心是好的。但他认为,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训练,影视演员要登上舞台,真的是太难了。
胡军在表演道路上已走过 30 多年。他说,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很多,他特别喜欢的演员也不少。但幸运的是,他没有去模仿和追随他人,而是从自身出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再次展开对表演的思考,认为表演最关键的在于人本身,而非仅仅是“表演”这个词。表演是一个非常个人性的东西,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
胡军在《雷雨》后台
https://img1.baidu.com/it/u=145619402,427500333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谈卢芳:她是为舞台而生的
在《雷雨》这部作品里,胡军与他的妻子卢芳又一次携手合作。其中,胡军饰演周朴园这一角色,而卢芳饰演繁漪这个角色。
卢芳在话剧《雷雨》中饰繁漪
他们此前曾有过两次合作演戏,一次是 30 年前的《军用列车》,另一次是 6 年前的《哈姆雷特》,而这一次是他们生平的第三次合作演戏。
虽然同在北京人艺,但在此之前,两人都有些抗拒同台演戏。
几年前的时候,李六乙邀请胡军去扮演哈姆雷特,并且让胡军与卢芳扮演的奥菲利亚一同在台上演出。之后他们两人意识到,“原来一同演戏这件事,其实还是挺平常的,没必要如此敏感。”
胡军谈到与妻子一起演戏的状态时表示,《军用列车》是定情之作,这可算是另一种状态。到了《哈姆雷特》《雷雨》这部作品,“在排话剧的时候,我们彼此都很谨慎小心,不会直接说让对方这样改、这样演。因为大家都需要尊重对方。”说着说着,他自己就笑了起来,“真正在一起合作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陌生。就好像害怕惹到对方一样。其实这挺有趣的。”
卢芳认为两人的合作是“正常”的。在采访时,她说出了和胡军一样的话,即一个剧组中,所有人都好,这部戏才会好,所以还是要与好演员一起演戏。
卢芳明确表示,胡军在她眼中是“好演员”。她还在中戏读书的时候,已经毕业的胡军就已是表演系“学霸”级别的传闻。她记得当年曾乘坐电车去观看师哥的作品,像“《打野鸭》”“《阳台》”等,她都看过。有一回观看《罗慕路斯大帝》,她和同学们都极为震惊。我的天呐,竟然能演得那么好。当时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演戏,那我这辈子就心满意足啦。
几年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进入北京人艺的卢芳被安排与胡军演了同一台戏。并且,两人还因这一机缘而携手相伴一生。她笑着说道:“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合适,彼此比较合拍,于是就走到了一起。”
胡军和卢芳
卢芳与胡军情况相似,她在北京人艺合作最多的导演是林兆华。之后,她还成为了李六乙导演的“御用女主角”。
也因此,在艺术理念上,胡军和卢芳也是异常“合拍”。
胡军身为演员,对妻子作出评价,他认为妻子在舞台上是无可替代的。从声音方面来看,从形体方面来看,从各个方面来看,他觉得妻子是为舞台而诞生的一个人。
卢芳是和李六乙合作最多的女演员,她深知李六乙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纯粹戏剧”,明白这对演员而言意味着什么。
导演是一个极为纯粹且具有艺术家思维的创作者。他渴望在表演方面进行革新。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表演文学性”的探索,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并且难度极高。演绎他的作品,就必须放下对很多东西的期待。例如,在演绎其他戏时,观众可能会给予特别热烈的掌声,而这对于演员来说是很能满足其内心的。演六乙导演的作品或许不会有这些情况。因为我们的表演需要克制,要一直克制。像抑扬顿挫、寻找逻辑重音以及手舞足蹈等行为,在我们的戏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通常都是角色向我们靠近,而不是我们去演绎这个角色。然而,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这样的表演方式,他们可能不太愿意接受。所以,演员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卢芳感慨自己真的很幸运。她认为一个演员与什么样的导演合作,就如同被塑形一样。在学校学的是基础,而真正登上舞台时,要看与什么样的导演合作,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对于一句台词,可能有 20 多种表达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高低之别。她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的是,与好的导演合作了很多剧。
这样相似的观点和表述,在和胡军的聊天里,也始终出现。
多年来进行了诸多探索性的戏剧尝试,胡军对各种反馈与质疑有所准备。你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喜爱,所有人都喜爱这部《雷雨》。所有人都能理解这部《雷雨》。这部剧票房很不错,但仍会有观众觉得,自己的钱花得不值。这没关系。这些情况我认为都可以存在。终有一日,他们自己提出的疑问会有答案。胡军认为,作品在表现形式以及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超前。这是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问题。
他感慨中国人欣赏戏剧的情况与欧洲不同,中国人尚未将欣赏戏剧变成一种习惯。大家更多是为了热闹,甚至是一些带有时尚感的东西而来。我们还没有培养出欧洲人那种观剧的状态以及对市场的感觉,他认为还需要走一段路。
在上海大剧院,胡军“打卡”粉丝为他布置的应援物
胡军谈到儿女时,又从认真思考的状态回归到了轻松。在《雷雨》演出期间,胡军和卢芳的一对儿女,即胡悦稼和胡皓康,再次出现在了公众面前。
女儿九九开始“女承父业”,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研习戏剧。此次她从导演助理起步,全程参与了《雷雨》的创作与排练。谈及女儿,胡军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他说:“不论她将来是否真的从事这一行业,我认为这对她而言是一次极为出色的实习。知晓舞台上每一根吊杆以及每一盏灯的位置,聆听导演对剧本和人物的剖析,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东西。”
《爸爸去哪儿》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其儿子康康却对戏剧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历史,立志要投身国防军事。然而,《雷雨》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出,康康都到场观看了,并且还与父母姐姐同框。当年那个“倔强高冷”的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懂事且帅气的少年。
胡军、卢芳和女儿九九、儿子康康合影
谈到孩子的未来,胡军表示,他和孩子的母亲都不会过多地去管,而是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他接着笑着说自己,一开始他打算做一个严父,然而后来发现不行,就放弃了。那时候他曾有过想要复制自己父亲教育方式的想法。但实际上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替,很多东西都与过去不同了。
但我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依然保持着这样的状态,特别懒散。只有认定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才会去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这件事可能会引起一些动静,不会过多地考虑事情的后果。
胡军称,年轻时的他较为闹腾且爱玩,始终停不下来。然而如今,他越发喜爱独自待着,在不拍戏的时候,“特别宅,会在家看看影片、听听音乐,接着进行锻炼,再和狗玩耍,这种状态挺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