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新挑战:人口结构变化与德治建设的重要性
一、背景动因山东省高密市在潍坊市东部。它东与青岛市相邻。其面积为 1526 平方千米。下辖 3 个街道和 7 个镇。有 44 个城市社区以及 866 个村。全市户籍人口是 89.8 万人。常住人口为 87.7 万。城区建成面积约 38 平方公里。人口有 35.2 万多。其中党员有 2.3 万人。
县域城市快速发展,人口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城市建设每天都有新变化,多元文化持续相互交织,这给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一,德治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影响。高密的市场主体有 11.7 万多户,其中纺织、劳保、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较多,近些年来有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新居民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已超过 63.2%,“生人社会”取代了原本的“熟人社会”。与此同时,手机和网络得以普及,使得居民处于匿名的状态,这导致道德引导教化的作用有所减弱,居民也放松了对自身的约束,进而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其二,治理的体制机制较为滞后,城市基层治理存在着一些漏洞。高密的城市社区都是由城中村转变而来的。城区的两新组织数量多,商住小区数量多,流动人口也多。传统的方式手段渐渐失去作用,社区党组织处于独自作战的状态。在横向上,与驻区单位的联动不够;在纵向上,向下的延伸也不够。例如,全市还有 196 个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基层自治机制不完善,物业服务达不到要求,群众的意见比较多。再者,基层的资源力量不足,居民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区人口大量增加,治理服务任务愈发繁重。同时面临着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44 个城市社区共有 494 名专职工作者,人均服务居民达 700 余人。由于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
为解决资源力量不足的问题,高密市结合《论语》“德不孤,必有邻”,创新实践“德邻党建”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将“德邻”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融入基层治理,构建起“德塑人、网兜底、邻聚力、制融合”的治理体系。
二、主要做法
全域强化道德建设,邻里之间通过和谐联动来树立新风尚。秉持“以德塑人”的理念,搭建起“德邻客厅”这个平台,让“好人”能够发挥出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以及沟通疏导的作用。其一,设立“德邻客厅”,以此来化解矛盾纠纷。共同商议解决方案。醴泉街道西关社区的西苑小区,由于物业提升了收费标准,有 31 户居民不肯缴纳物业服务费。67 岁的“德邻客厅”调解员王秀梅主动承担起了物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这一角色,最终使得 31 户居民全部补交了物业费。另外,还开展了“德邻活动”,以此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举办邻里互动活动,参与主体为城市社区居委、小区楼院、家庭,主要形式为互助、互学、互教,以此展现邻里新风尚,倡导文明新主张。密水街道成立邻里中心,组织辖区居民开展“串门认亲”活动。根据邻里互助卡,一些街坊邻里会串门认人,还有一些街坊邻里会将卡贴在门后,以便随时联系。朝阳街道东城社区组建了“邻里守望”巡逻队,并且组织了辖区内 1200 多名居民参与夜间巡逻,充分展现了“邻里情”。今年,全市一共举办了“广场舞大赛”“端午粽香”等活动 960 多场次,营造出了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优良氛围。其三是对“德邻文化”进行传播,营造出厚德的氛围。开展“最美邻里”评选活动,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身边榜样”评选活动。通过事迹宣讲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媒体宣传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公开栏展示的方式进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弘扬。
https://img0.baidu.com/it/u=1556104344,302541279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37&h=330
全域将组织体系深深根植,通过党建来引领基层治理并促进提升。一直秉持着“用网来兜底”的理念,构建起了“一网能够覆盖、按照层级进行管理、末端能够到户”的网格管理模式,把工作重心放置在楼栋单元之上,促使治理变得更加精准且高效。其一,将网格组织加以健全。以居民小组或者住宅小区作为单元,依据大约 300 户的规模划分出 482 个社区网格,并对其实行统一的编码和管理。将全市现有的党建领域、公安领域、民政领域、住建领域等 17 个重点领域以及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组织的相关职能进行统一整合,全力推进全要素全科网格的建设。推行支部建在网格(小区)之上,组建了 364 个网格(小区)党支部,还组建了 1185 个楼栋党小组,推选了 2327 名党员中心户来担任楼栋长和单元长,从而构建起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这样的四级组织体系。其二是对网格力量进行充实。将安全巡查、环保巡查、食品安全协管等各类工作力量进行整合,构建起由 1 名网格长、1 名专职网格员以及多名兼职网格员和派驻执法人员联动的“1+1+N”网格员队伍。接着,搭建起智慧网格。1063 名专职网格员配备了“智慧凤城”移动终端,街道和社区都安装了点对点视频指挥系统,各级中心能够与网格员进行双向实时视频通话,还能进行指挥调度等操作,从而实现了市、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的业务联动。
全域整合资源力量,并且统筹服务发展以提升效能。秉持“邻聚力”这一理念,借助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党员联管等途径,把辖区内的单位以及个人等“邻里”力量在横向方面进行关联。其一,将辖区的资源凝聚在一起。实施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吸纳了 768 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吸纳了 768 名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吸纳了 768 名片区民警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吸纳了 768 名业委会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吸纳了 768 名物业公司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了 179 个共建事项。将社会组织孵化当作社区治理的必备内容并坚持下去,每个社区都要培育不少于 12 家。目前全市已经成立了 10 个社会组织联合会,有 2215 个社区社会组织完成备案,参与人数达到 1.6 万多人,这推动了社区治理展现出新的活力。其二是要把党员队伍调动起来。组织 140 个机关企事业单位,8770 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小区进行报到。他们带头担任楼栋长和单元长。建立了“三个一”机制,即每季度至少为社区提出一个好建议,进行一次志愿服务,办理一件好事。并且将在职党员干部在社区的表现作为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把新兴领域组织起来。打造 60 处“鸢都轻骑兵”驿站和 30 处“党员雷锋益站”,这些驿站依托社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为快递外卖等从业人员提供“3+N”服务,包括休息、充电、饮水等。组织 12 家快递外卖企业的 760 余名从业人员到社区报到,让他们担任社区巡查员,从而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城市基层治理。
全域创新制度机制,并且搭建共治平台以增强融合。在坚持“制融合”的理念下,建立起在党组织引领之下的运行机制,此机制具有融合互通、协同联动以及运转高效的特点。其一,要健全协商议事机制。推行“六事”工作法,其主要内容为“居民提事、网格听事、社区议事、民主定事、协同办事、群众评事”。通过入户走访,设置“微心愿小白板”“说事点”“听事角”,召开“我的小区我做主”居民协商议事会、“板凳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群众主动反映生活诉求、矛盾问题和意见建议。把居民反映的问题纳入街道督办和行业监管,以解决“最后一公里”治理服务难题。三是构建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坚持将服务送至居民家门口。在小区设立了“家和心顺服务站”。整合了民政、司法、卫健以及镇街、社区的人员力量。履行家庭困境救助等八项职能。开展“暖心慰问”“暖心课堂”“暖心咨询”“暖心代办”这四暖服务。让群众能体会到贴心的温暖与服务。
三、工作成效
社区的德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社区环境方面,从“冲突”状态转变为“和谐”状态。通过搭建“德邻客厅”这一平台,以及打造“好人家园”,对好人进行挖掘、培育和宣传。让“好人”发挥出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等作用,以此来凝聚人心、感召他人、影响他人,使得社区树立起了崇德向善的和谐风尚。
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工作力量从“薄弱”变得“坚实”。建立了“一网覆盖、层级管理、末端到户”的网格管理模式,还搭建了楼面图(房面图)数据平台,促使工作重心下沉到楼栋单元,从而实现了治理更加精准且高效。
https://img2.baidu.com/it/u=994143878,790371103&fm=253&fmt=JPEG&app=138&f=PNG?w=650&h=365
治理融合效应得以充分展现,居民服务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凝聚“邻”的力量,推行组织联合建设、活动联合举办、党员联合管理,把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等“大邻”“小邻”进行横向关联,聚合辖区内的社会组织、驻区单位以及志愿者等资源力量,高效地组织发动群众,紧密联系服务群众,从而形成了“好邻居式”的共同驻留、共同建设的格局。
四、经验启示
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及核心地位,这是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根本所在。实践已然证明,党的组织能够实现全覆盖,并且具备强大的组织力,而这正是我们党所拥有的最大组织优势。高密市将党的组织推进到各类组织和各类人群中,做到无空白、无遗漏。这样能在网格内收集意见,在网格内掌握情况。并且把基层党建对接至家庭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单元。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了党的组织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统一。
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是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民,要让居民从被治理者转变为治理者,从而真正发挥自治的作用,这离不开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引导。高密市实施的“德邻党建”,把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它为居民打通了渠道,让居民能够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搭建了平台,使居民可以参与基层治理。并且,将“德治”与“自治”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前提是健全高素质工作队伍。基层治理的成效和工作队伍的素质、能力紧密相连,重中之重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高密市整合了公安、应急、环保、食品安全、网格党支部书记、志愿者等多种力量,所有人员都经过精心筛选且接受了专业培训,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障了治理的针对性与精细化。
注重资源保障对于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层治理要想有效实施,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具体情况,将可利用的资源进行集中和统筹,以服务于网格治理。高密市调动了社区内的所有资源力量。驻区单位能为基层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社会组织也能为基层治理贡献一份力量。物业公司能为基层治理贡献一份力量。快递外卖企业能为基层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