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演讲的兴起: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与思想交流的新形态
当下文学演讲兴起了,这是新媒介语境中文学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动向。这些演讲借助新媒体平台,以视听形式呈现,进行文学传播与思想交流。它们很能重新激起人们的文学热情,使文学理念和文学价值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认同。当下的文学演讲,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文学的“演讲”;另一方面,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有机会成为独立的文学存在,并且有不断从“文学周边”走向“演讲文学”的可能性。文学演讲并非只是“文学周边”
文学演讲的内容类似文学作品某方面的“拓展”,借助即时的有声拓展,对作品予以某些增添与修正。所以,文学演讲时常被视作一种“文学周边产物”。通常来讲,文学演讲涵盖这些方面的内容:有关文学与文本的理念方面,文学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过程的分享方面,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内在魅力方面,文学与现实、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等方面。这些话题看上去是“周边”的。其实它们分别针对着“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还分别针对着“文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并且分别针对着“文学何为”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文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人民艺术家”王蒙在左侧为中国作协的“作家活动周”进行开班演讲。这是光明日报记者刘江伟所拍摄的场景。
文学演讲常见的内容是,演讲者从不同角度去表达自己对于“文学”概念本质以及具体作品意义的见解。这二者通常是紧密相连的。例如,作家曹文轩在一场名为《四个成语——我理解的“真文学”》的演讲里,将各种作品与之相结合,借助“无中生有”“故弄玄虚”“坐井观天”和“无所事事”这四个成语,十分生动地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看法。他称:“何为文学?文学乃是一种用以书写个人经验的形式。”凭借着那充满氛围感的文学演讲,听众大致能够领会他所持有的“文学是在四种方式下对个人经验的呈现”这一观点。当然啦,在聆听诸多关于文学理念的演讲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步构建起自身对于文学的认知。
文学演讲时常会涉及文学的现实经验以及历史维度。文学充当着沟通现实与历史的桥梁,而文学演讲使得这座桥梁更加畅通无阻。无论是涉及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演讲者都竭力对现实境遇作出真切的回应,并且对历史叙事的讲述,能够让听众拨开迷雾,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前迫切需要直面的问题。1927 年,鲁迅先生在演讲中认为,把文章当作古董的文风是不可取的。这意味着文学要扎根于当下生活,要对现实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只有此时此地最广泛的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文学的意义源泉。文学演讲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学,它除了具备公共性、互动性以及与作品的互文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试图去重建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即时联系,并且能够增强当下文学整体的“现实感”。
总体来看,文学演讲能够带动听众的情感产生波动,能激发听众对文学的感知以及共情,让听众以更近的距离去感受文学,以更深刻的程度去认识文学。文学演讲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品”,但它关切着文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凭借快速的传播途径,在网络时代开启了对文学严肃性和深刻性的重建,并非仅仅是可有可无、若隐若现的“文学周边”。
文学演讲重塑“作者”和“读者”
从传播方式来讲,文学演讲是一种能进行有声的情感传递以及思想交流的活动。它借助新媒体进行有效传播,从而重新构建起文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文学的阅读方式进行了改变。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演讲逐渐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文学演讲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往往能比纸本文学作品更快速地与“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这样能让严肃且深刻的文学思考与表达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演讲使文学与公众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而公众的参与,让聆听文学演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有声“阅读”。
评论家李敬泽(右)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作演讲。资料图片
目前来看,文学演讲正凭借自身独特的形态与机制,逐步缩小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之前被拉大的距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角色进行了改变。与传统文学创作相异,文学演讲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借助网络与不同地方的人们构建起一个即时的互动氛围,还能通过留言的方式与不同时空的人们形成对话关系。有声的文学演讲能够让当代文学跨越时空,从而重构与读者紧密且有效的联系。例如,一些知名作家时常在网络平台的演讲里讲述自己当初遭遇无数次退稿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能让网络用户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纷纷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生活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真实经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文学活动中,建立起了“在场”的情感链接。
在文学演讲的现场,通常会设置互动环节。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及时获得听众的反馈,进而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或者疑问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对演讲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深化。而演讲者的即时回应也是文学演讲的一部分,并且这部分很容易出彩。北京大学的陈平原先生在《“文学”如何“教育”》这篇文章里认为,单有演讲者能“谈吐自如”是不够的,还得有听讲者能“莫逆于心”,这样才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在很多演讲过程中,听众是愿意去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进行辩驳的。作家可以通过听众的建设性意见,来完善作品本身,也能知悉自己的创作误区。批评者吸收不同看法,能够深化自身认知。在文学演讲中,因为演讲者与“读者”有良好的交流和反馈,所以“文学”意义得以建构。通过这种良性的对话机制和反馈机制,文学演讲成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完善自我的途径,同时也重塑了“作者”和“读者”。
文体自觉让“演讲文学”成为可能
现在,文学演讲开始有了文体方面的自觉。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有声演讲的方式,还有那些整理出版的演讲稿等以纸面上呈现的“声音”来参与文学活动。这样一来,文学演讲逐渐变成了一种与传统文学作品不同的有声文学。
任何事物成熟的标志在于其有了某种自觉。文学演讲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流传,通过文字的方式集中出现,并且能够对作家作品本身进行超越与反思,这些都体现出了文学演讲的“自觉”意识。文学演讲“自觉”所带来的逻辑结果是,“演讲文学”无论是以视听的方式存在,还是转换为文字出版,当下似乎都可以被定位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
文学演讲的“自觉”在其存在方式与表达上有所体现。文学演讲主要是以有声视频的形式存在的。这种存在形式让人们在聆听和观看文学演讲时,会有与阅读其他纸质作品截然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相对更加直观,并且更富有现场感。比如演讲者的语气语调、各种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等,都能够让听众或观众产生代入感和参与感。文学演讲以视听的存在方式,为自身赋予了新的呈现形式与传播形态。有些文学演讲或许有机会集结出版,然而从本质上来看,它们依然是纸上的“文学声音”。作家的演讲稿转化为文字后,仍大量保留着口语化表达,是一种忠实的“现场实录”。透过字里行间,能仿佛听到作家那朴实、亲切、激昂或幽默的声音。尤其是特别精彩之处,用括号专门标注了“笑声”“掌声”“长时间热烈掌声”等字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阅读就如同一种聆听。
文学演讲作为一种视听形式,能够进行即时性传递,它与传统上固定的文学文本存在一定差别。很多文学演讲常常展现出基于作家作品但又超越作品的状态,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并且会在作品之外重新审视作品、对作品进行诠释以及使作品得到升华。另外,文学评论家的文学演讲与作品的距离,相对作家而言还要更远一些。这便是文学评论与研究的前提。这些演讲主要是针对文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的分析以及研究。并且它与专门的研究著作存在差异,显得更为自由和随性。不管是作家所做的演讲,还是文学评论家所做的演讲,在一定程度上都逐渐拥有了自身的主体性,具备一套可以说是相对自洽且完整的生产体系、传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文学演讲有可能成长为“演讲文学”。这不仅是新媒介语境下对文学形态的重新定位与确认,也是当代文学在发展进程中所寻求的一次自我突破。同时,文学演讲仍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其文学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还不够稳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发展态势还需要继续观察和辨析。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9日14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