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举办医疗生态圈投资者开放日,全面布局医疗科技
9 月 22 日,中国平安举办了投资者开放日。此次开放日规模庞大。数百号投资人及媒体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通过线上 + 线下的方式参会。这一次的主题,是 「医疗生态圈」。
算一算,从 2016 年中国平安新年致辞中马明哲明确提出中国平安将以“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为目标,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的愿景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多。
中国平安从保险领域开始,逐步发展到综合金融集团,如今又全面布局医疗科技。它的步伐之大,曾经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尤其是从金融领域到医疗领域的这一跨越。
一场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察觉到了健康医疗产业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平安近年孵化的平安好医生,其股价从 3 月还不到 60 港元,快速飙升至近期的最高 135 港元,呈现出翻倍有余的走势,这种走势将平安好医生的市值推高到了 1178 亿元,达到了一千亿级别。
如果只是平安好医生这一家,或许会认为中国平安是运气好。然而,此次开放日上所公布的平安大医疗健康产业的矩阵,表明中国平安在进军医疗健康大产业这件事上,一方面是很认真的,另一方面也是很全面的。
这也不由让人佩服中国平安,佩服马明哲多年前的高瞻远瞩。
变富变老下的大健康机会
中国,正在变富并变老。
一方面,未来 5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会以 9%的速度进行增长。
一方面,中国人口呈现出初现老龄化的态势;同时,65 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了 12.6%。
这两个数据相结合后,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中国的健康医疗产业将会迎来巨大需求这一结论。
2020 年初有一场新冠疫情。这场疫情固然显示出中国政府“人民生命重于一切”的态度以及巨大的动员能力。然而,它也暴露了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各种疏漏。
在疫情刚开始得到控制的时候,许多国内的大城市,像上海等,就急忙推出了诸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这类的政策,目的是推动相关领域的“补短板”工作。
而这,无疑将进一步成为中国健康产业大发展的催化剂。
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在 2019 年是 6 万亿元。到 2030 年,有望攀升至 16 万亿元。在此次中国平安开放日上,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给出了这样的预期数字。
平安医疗产业藏宝图
在开放日这天,陈心颖针对医疗健康产业进行了诸多讲解,并且还使用了很多页 PPT。
如果要说最重要的一张图,笔者相信绝对是下面这张。
https://img0.baidu.com/it/u=1305184371,97432344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281
这张图将整个平安医疗生态圈的核心参与者进行了一一罗列。更关键的是,它点透了平安会通过科技抓手,全方位地为政府、用户、服务以及支付等相关方提供服务。
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服务政府层面。平安会在这方面通过智慧医疗板块为政府赋予力量,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快速运转,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赋能卫健委管理;
2.帮助医院全面提升运营,智能辅助医生诊疗;
赋能公共卫生系统,使其能够应对流行病突发事件;赋能慢病管理,以提升全民的健康质量。
4. 助力药物研究管理.
报告显示,借助平安智慧医疗产品服务,影像诊断所耗费的时间从 15 分钟降低到了 15 秒以内。
目前,平安智慧医疗在全国大概 90 个城市得以落地应用。同时,它在海外市场也得到了拓展。其覆盖了约 2 万家医疗机构,为 45 万名医生提供了服务。并且,这一应用仍在持续巩固和拓展之中。
第二个层面,涉及到医疗产业的三大参与者和需求方,分别是用户、服务方以及支付。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平安好医生在平安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平安好医生是唯一一个横跨用户和服务方两条路径的子单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平安好医生仅仅被认为是一个提供在线问诊、购药的 APP。然而,从这张图上能够看出,平安好医生有着更大的愿景。
此次开放日披露的资料显示,平安好医生为 3.46 亿用户提供服务。其驻司医护团队超过 1800 人,还聚集了全国近万名专家。并且已构建起最大的线下服务网络,其中包含 11 万家合作药店、4.9 万家合作诊所以及 2000 多家体检中心。2020 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营业收入有增长。其增长幅度为 21%,增长后达到 27.5 亿元。在这之中,在线医疗收入增长显著,增长幅度为 107%,增长后达到 6.95 亿元。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则是科技——平安增长的新驱动力。
科技成为了中国平安资本之外的一股驱动力,并且这一趋势已被资本市场广泛接受。过去十多年投入了千亿级资金,最终使中国平安在科技水平方面达到了与 BAT 等科技巨头不相上下的程度。这使得中国平安能够迅速将科技赋能给各个子公司,这种赋能不仅仅体现在开发一个 APP 或者做一个互联网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在底层通过科技去赋能医院和医生,这在开放日智慧医疗首席执行官高孟轩的演讲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据悉,平安医疗科技研究院打造了一个医疗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大的之一。它的医疗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球居于第二位。在 6 项医疗影像国际竞赛中,它都获得了第一名。其疾病覆盖的种类超过了 3 万种。就诊数据超过了 10 亿条。医疗科技的调用次数超过了 3 亿次。
医疗如何协同金融
在此次的媒体开放日上,陈心颖强调了 「合进」 与「闭环」:
过去,平安的医疗板块在集团顶层设计的引领下进行“分兵”突破,各家子公司都有各自的职责。现在,在集团统一进行部署之后,医疗生态圈的战略得到了升级,朝着“合进与闭环”的方向发展,未来各个成员的角色变得清晰明确,大家齐头并进,相互之间进行协同配合,一起推动生态圈的建设。
那么 「合进」 的方向何在?
开放日上也公布了三个方向:
https://img0.baidu.com/it/u=3229207237,319327537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1000&h=500
一是进行横向打通,从用户端开始去抓住用户的流量,从支付端对机构进行长臂管理,同时为服务方赋予能力,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进行纵向打通。通过为政府提供服务,从而撬动医院、医生以及医药的核心资源。并且借助科技方面的抓手,给生态圈成员赋予能力,以此建立起竞争壁垒。
三是平安金融主业在获客方面能产生协同价值,在提升客户粘性方面能产生协同价值,在提高客均价值方面能产生协同价值。
如果说横向和纵向是任何企业在进行战略大发展时都不能忽视的常规方向,那么第三点对于平安未来的发展来说,或许是最为关键的道路。
金融 + 健康,中国平安要用两条腿走路。
既然是两条腿,那就意味着不是单独行动,而是像正常人走路一样,必须有相互配合。既然是两条腿,那就意味着不是各自行动,而是如同正常人走路那般,必须有协同动作。既然是两条腿,那就意味着不是孤立行动,而是像正常人走路那样,必须有协作配合。
平安医疗健康产业的壮大,对于起家的金融业务意味着什么?
这次媒体开放日上给出的答案是有场景的保险,是有温度的保险,是有服务的保险。
这个答案在近两年中国平安整个寿险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或许会变得更有价值。
平安寿险从开始起步之时,就始终未曾开展价格战。它不会不顾及可持续发展而推出低费率的产品去抢占市场,不会在赢得市场份额的同时却输掉承保利润。然而,在当下互联网渠道有大量竞争者以低价抢夺用户的情况下,怎样做到不打价格战,同时又能够对打价格战的竞争对手给予有力的回击呢?
或许, 健康医疗的附加值,是一条康庄大道。
保险产品所附加的健康医疗属性,能够给产品带来更多的温度。
平安健康险推出了一项服务,并且在平安寿险产品中得以落地。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每日步数要求的用户,这项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同时还能递增保额。这样一来,既推动了用户的健康管理,又通过增加保额的方式,以一种“隐形”的方式降低了费率,从而以“价格分歧”的方式吸引了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
许多健康类保险提供的二次诊疗绿色通道,这是投保人在费率之外非常看重的增值服务。此类服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抹平费率的些许差距。
一方面,医疗健康产业的用户是中国平安金融业务交叉销售的很好对象。另一方面,关注健康的用户通常保险意识更强,也更看重服务。
从此次媒体开放日所公布的数据而言,中国平安每年新增的金融客户当中,有 15%至 20%是来自医疗生态圈的。并且,那些使用医疗服务的客户,无论是在合同数方面,还是在 AUM 方面,都要比不使用医疗服务的客户数更高。这对于提升平安保险的新用户价值,肯定是有着很大益处的。
一场疫情,让医疗健康产业的巨大价值,再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中国平安早早进行了布局,它无疑是巨大的受益者。这种收益一方面来自平安好医生持股几百亿所带来的估值攀升,另一方面来自全民健康意识增强后,平安多了一个价值驱动力,即健康医疗。
未来十年,平安的医疗产业能给中国平安带来的惊喜有多大,那张“宝藏图”未来将新增多少新玩家,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发展。
健康医疗给中国平安带来了新的动能,这波新浪潮,或许就如同邱吉尔的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
这并非是结束,它甚至不是结束的起始,而仅仅是开始的终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