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青战役实录:南京大学医学院陈显成医生武汉15天抗疫纪实
莫说武汉是围城围得住的是疫情
围不住的是人情
小南青说
国家有难 轮到我上场
你说我太年轻
我说我
正年轻
小南将为大家带来出征武汉的相关内容!小南将推出青战役实录系列报道,带领大家一同走近先锋,对先锋进行学习,向先锋表达敬意!
我在武汉的15天
陈显成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他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同时,他还是南京大学医学院 2019 级的博士。
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来,这让我国面临巨大考验。我是南京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也是重症医学专业的青年医生。我秉持着医学生的初心,怀着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应当有所作为。
https://img2.baidu.com/it/u=353337008,406942865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54
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凭借出色的危重症救治经验与能力,成为此次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力量。疫情伊始,科里就开始留意新冠疫情。1 月 16 日,已制定针对新冠肺炎相关诊疗的预案。1 月 23 日,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 B 区成为南京鼓楼医院新冠患者定点收治专科,而我在那一天就成为了与新冠病毒战斗的前沿人员。
疫情开始蔓延,医院开始准备支援武汉。我是医院中最早接触并诊治新冠肺炎的医生之一,在第一时间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医院的新冠疫情冲锋队。然而,在医院第一批和第二批援助武汉的队伍中,都没有我。看着那些前赴后继冲到一线的师长和同仁,我再次积极地向医院申请加入支援的队伍。
(陈显成与家人的合影)
2 月 12 日,我最终实现了愿望,加入了医院组织的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开启了我的支援之旅。我会舍不得年仅 2 岁且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我的妻子也是医生,她很忙碌,无法独自照顾儿子。所以,我们只能狠下心把他送去父母家。我也不忍心让已经年迈的父母,在牵挂和担忧之余,还得费心劳碌地照顾幼子。但是,身为医学生,平日里的所有学习以及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服务。在祖国有着最迫切需求我的时刻,我必须舍弃自己的小家。纵然心中有着不舍与不忍,然而我依然决定去履行作为医者所应尽的职责。
因为疫情的缘故,武汉面临物资紧张的情况。所以在出发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医疗队携带了全部的医疗和生活物资,其中有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我的行李箱也被各种物资塞得满满当当,有口罩、尿不湿等。甚至连榨菜、面包、方便面都准备了半个月的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尽量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克服一些小困难,尽早地投身到抗疫工作中去。
2 月 13 日傍晚抵达武汉。之后,我们迅速整理物资,接着快速运送物资,同时完善病房。15 日,正式接管了武汉第一医院的感染第 22、23 病区,该病区共有 71 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说话时气喘明显,走路也气喘明显。然而,只要去查房,我就会与患者握手,会与患者亲密交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会鼓励安慰患者,以此来表达我对病患的关爱和对武汉人民的支持。
患者眼中,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感激,看到了信心。不断有患者提醒医生和护士要注意安全,要保护好自己,这让我深受感动。隔离区规定每个班是 4 小时,但病情重且任务紧,再加上要尽早熟悉病情以及防止病情突然变化,所以每班我都会详细交班,这样前后一个班至少需要 6 小时才能结束。下班出来后才发觉,在武汉飘雪的冰点温度之下,我仍旧浑身湿透。我的鼻梁以及面颊上,有着被口罩压出的深痕,这些深痕已经开始慢慢地结痂。
工作中,我每 24 小时需到病房一次。在病房里,我要处理危重患者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还要进行各种操作,如深静脉穿刺、呼吸机使用等,同时还要沟通安慰患者等。每个班我都很紧张,时刻想着在隔离区的这段时间,要尽量多做事,尽早让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一刻也不敢松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医疗队能够高效运转了。我们治疗的 71 位危重症患者中,已有数十人准备出院。良好的治疗效果,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未来充满希望。在全国众多医护人员汇聚武汉的重要防疫时刻,我们所在的武汉第一医院,每个病区都有患者相继治愈出院。我坚信,在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无数不顾个人安危、辛勤付出的医护人员的奋斗下,我们必定能尽早战胜新型冠状肺炎。我身为一名青年医生,在这场战“疫”中必然会扛起重担,会给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尽到职责、做好本职工作的答卷。
我是火神山“光头强”
目前他在火神山医院进行支援。
https://img1.baidu.com/it/u=989289161,167954893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我是南京大学医学院 17 级科研型硕士。之前,大家常常叫我“帅哥楠”。而如今,大家更倾向于称呼我为“光头强”。这所有的变化,都源自于我与火神山所肩负的共同使命。
疫情爆发的时候,当得知东部战区总医院在组建医疗队去支援武汉后,我立刻报了名。我的父母也是医生,他们清楚形势的严峻以及医生所肩负的责任,在我决定志愿去支援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
其实,在报名时我是有顾虑的。我正在读硕士,目前正在准备今年的毕业答辩。如果我到一线参加支援工作,就可能会面临延期毕业的风险。然而,我清楚,从医者的学研终究是为了人民健康服务。在这个时候,抗击凶猛的病毒,保卫人民的身心健康,就是我学习和工作的意义所在。医之初心以及身为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感在鞭策着我,我毅然踏上了征途,在此要感谢我的导师汪俊军主任,他给予了我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说实话,初到火神山医院时,展现在我们和战友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简陋的工地。我支援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检验科,承担着检测病人临床标本的任务。然而,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这样才能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开展工作。于是,我们这 12 位从各地汇聚而来的人便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考验,那就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临床实验室。
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与队友们先后领取物资、搬运仪器以及打扫卫生,经历了无数的加班加点,最终让实验室能够按期投入运行。在实验室建成的那一瞬间,我感到特别欣慰,心中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硕士期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而在武汉的支援任务则十分艰巨。来到火神山医院后,我们几乎一直处于没有休息日的状态。大家都清楚,防护物资是由全国各地捐助的,每一件都得来不易。然而,为了确保安全,每次同事交接班时,都不得不多使用一套装备。有一次,仅仅是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我创造了连续工作的最长记录。我穿着三级防护服,期间不吃不喝,持续工作了十小时。那次工作结束后,当我弯腰去脱防护服时,几乎快要晕倒了。
抵达武汉时,我有一些想法。我期待着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战胜疫情,这样我就能及时回去,顺利完成答辩。我心里想着,到答辩的时候一定要梳个帅气的发型,所以出发前舍不得理发。然而来到武汉开始工作后发现,头发过长不利于防护服的密闭,对日常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来了之后,就一定要把工作放在首位,暂且把自己的那点私心放下。我只能舍弃自己的一些东西,所以就有了后来我发在朋友圈里的“光头强”造型,这也算是武汉支援之行给我带来的全新造型体验。
“光头楠”
到了武汉之后,我看到了诸多令我震撼的细节。有火神山兢兢业业的普通施工者,还有因未能如期交付工程而抱头痛哭的建筑公司老总。有连续 56 小时不曾合眼的仪器工程师,也有 24 小时在岗待命、接送我们上下班的公交车司机……
来到武汉支援一线已经快一个月了,不知不觉间。回顾这段时间,我得到了很多珍贵的人生经历。在这场战役里,我们医护工作者并非独自战斗,全国上下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努力,都在尽力参与其中。被这么多坚守职责的人们环绕和支持,你只会觉得自己付出得还不够,绝不会有一丝抱怨。
在抗击病毒的这场战役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我们相信胜利即将到来。我们每一个南大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奋力拼搏。我认为这些壮举会让世界上其他国家感到羞愧。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