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两会聚焦:江西乡村振兴策略与土地、产业、人才发展探讨
“农业大省”江西的乡村振兴有其独特之声:土地是关键,产业是关键,人才也是关键。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记者 李韵涵
乡村要振兴,该如何去振呢?又该如何去兴呢?在 2021 年全国两会召开的这段时间里,那些来自“农业大省”江西的代表和委员,纷纷围绕着土地、产业、人才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声音。
中部的江西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其粮食总产量连续 8 年都稳定在 430 亿斤之上。在 2019 年,江西的乡村常住人口达到了 1986.8 万人,该人数占江西总人口的比重为 42.6%,所以江西是实实在在的“农业大省”。
航拍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的 X002 县道(梅里路)。农村公路穿梭在金色稻田之间,穿梭在秀美乡村之中。行走中的车流与乡村美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动脉画卷。(资料图)刘占昆 摄
耕地不能拔“牙齿”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https://img2.baidu.com/it/u=362551355,3412958047&fm=253&fmt=JPEG&app=138&f=JPG?w=353&h=500
破解用地方面的瓶颈以及化解用地方面的难题,可以说是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为期盼能够得到解决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提出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出发,依据不少于 5%的新增指标,以省为单位单独列出新增的乡村产业建设用地。
胡汉平建议,要优先保障乡村产业的用地需求,比如农产品加工流通的用地需求、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的用地需求、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用地需求以及电子商务的用地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刘晓庄表示,需采取具有强力效果的硬措施。要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予以落实。严禁出现违规占用耕地的情况,同时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绿化造林、挖湖造景。要严格把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这一行为,遏制耕地向非农领域转变,防止耕地不再用于粮食种植。
刘晓庄称,需改变对农药化肥高度依赖的生产方式,要倡导对乡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导致大面积的土壤环境变差以及出现农村面源污染。
航拍了位于江西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井冈红神山茶基地。(资料图为刘占昆所摄)
产业不能搞“扎堆” 利用互联网推广乡村产业
刘晓庄认为,产业不能集中在一起搞。产业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抓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乡村在资源禀赋方面的特点,适合养鱼的就发展渔业,适合种果的就发展果业。在使乡村产业形态变得丰富的基础上,通过让村民共享利益,来增强农村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后续力量,不能只注重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不能搞那种费力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雷燕琴认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以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十分关键。能够大力发展以油茶、白茶、食用菌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而带动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https://img0.baidu.com/it/u=1265355705,351039666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来自江西井冈山乡村,是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认为,应借助互联网来推广乡村产业,比如在乡镇搭建网络平台,对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服务以及统一宣传,以此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李洪亮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新合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他是“85 后”大学生村官。他建议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推动农产品进行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品牌化的升级。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力量,促使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在江西德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并且加入到农村电商的行列中。(资料图)刘康 摄
教育不能摆“姿势” 引导高技术人才“回流”“下乡”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身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的“掌门人”,他认为应当培养和支持那些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农业经济结构相契合的乡村企业人才,还要引导高技术人才“回流”到乡村,让他们“下乡”,以此来助力“三农”的发展。
农村电商在快速发展时,出现了农产品销售困难的问题,还出现了复合型高端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以及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的问题。李洪亮建议,应把“淘宝村”的培训以及网络直播培训纳入地方商务系统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培训范畴。
此外,刘晓庄建议推动城乡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以及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要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那些能够留得下且稳得住的一专多能的教师,从而让更多优秀教师乐意留在乡村进行任教。(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