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合作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及实践探索
2014 年第 6 期,总计第 242 期的《黑龙江高教研究》中,有关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合作 - 情感”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郭惠秋和朱兴东(来自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地处黑龙江哈尔滨 )指出,依据多年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和情感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高校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融合,吸取两种教学的积极部分,从而构建起“合作 - 情感”的教学模式,并从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结构、程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矛盾, 对其最基本特征加以认识, 并进行合理分类。教育模式一方面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进行简要概括,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进行概括并抓住特点,就能得到个别教育模式,进而丰富教育理论。体育舞蹈源于人类的生活、劳动与情感,它属于一种人体文化。人类社会在演变,文化进程在推进,体育舞蹈也随之不断发展。它经历了原始舞蹈、公众舞、民间舞、宫廷舞、社交舞以及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等多个发展阶段。社交舞是体育舞蹈的前身,社交舞也被称作交际舞、交谊舞。体育舞蹈融合了体育、音乐和舞蹈,它以双人或集体配合练习作为主要运动形式,是一种娱乐健身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具备普及性、实用性、流行性和自娱性等特点。在练习及比赛过程中,能让人精神焕发,陶冶情操,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交和观赏作用。舞蹈本身属于人体运动。所以,舞蹈具备运动健身以及健美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就通过舞蹈来进行身体锻炼,像“阴康氏之舞”就是这样的例子。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舞蹈的喜爱一直在增加。各种有氧舞蹈、街舞、健身操,还有如今广泛流传的广场舞,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所以,把舞蹈当作健身、健美的一项体育项目,丰富了体育的内涵。体育舞蹈是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新兴的体育项目,对其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素质教育提出已二十多年。教育界乃至社会对于“素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自身的“素质”问题,也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讨。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我们对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认识终于回归到了“以人为本”的层面。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健康成长,提升人们的素质。不过,素质并非仅仅涵盖知识、技能以及智商的质量,同时还包含着情感的质量。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否则,教育就不完整。所以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时,要认识到情感方面品质的重要性,不能忽视人与人的沟通能力以及怎样维持人与人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它反映客观事物能否满足需求。情感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养精神。情感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能让人以不懈努力去达成既定目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程度较为重要,所以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成为情感的核心。如果没有将人作为根本的这样的教育意识,那么即便教育不再以“应试”为目标,依然是缺乏人文精神且违背教育真谛的。合作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彼此相互配合而采取的一种联合行动和方式。甚至在人们进行竞争的时候,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
合作是人的一种基本行为,它能让人的自利性与互利性达成统一。《孙子兵法》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战略理论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对战争持有非常审慎的态度。《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能够不通过战斗就让敌人屈服,这是最好的;首先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等的是攻打城池。孙子最崇尚的是“不战”,崇尚战略制胜。其次是外交致胜,并且将针锋相对的战争视为下策。一旦战争爆发,孙子又认为团结合作是致胜的利器,说“上下同欲者胜”。《孙膑兵法・篡卒》中说:有五种情况能经常取得胜利,即得主专制能胜;知道能胜;得众能胜;左右和能胜;量敌计险能胜。五种致胜之法中有两种与团结合作相关。收稿日期为 2014 年 4 月 10 日。作者郭惠秋是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作者朱兴东是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