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院士与汤淳渊教师:一生奉献教育,捐出毕生积蓄的感人故事
他们如同春风,如同春蚕,以一生来践行爱的教育。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把毕生的积蓄 880 多万元无偿地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南通大学的退休教师汤淳渊以“莫文隋”之名,隐姓埋名地捐助学生长达二十多年,在他离世后才最终被人们知晓。他们用尽一生为教育作出奉献,而他们生前的遗愿都是丧事一切从简。今天,跟随教育小微,一起倾听两位老教师的感人故事↓↓↓
“布衣院士”卢永根:
一生节约,捐出880万毕生积蓄
一位老科学家,以默默的行动阐释了人生的价值。身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把自己一生的积蓄 880 多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一辈子研究学术
保存华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卢永根院士毕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带领研究团队选育出了 30 多个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 1000 万亩。他作为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保存了华南地区具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如今,我国在水稻研究技术的很多领域已经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卢永根(右三)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图源:南方日报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辛且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光辉的顶峰。这既是卢永根一直恪守的原则,也是他常常向学生念叨、时刻铭记在心的学术训诫。
拒绝留美研究,只因祖国需要他
卢永根常常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这句名言记在心中:“科学不存在国界之分,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前往美国去探望病重的母亲。他是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的。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极力想要说服他留下来,然而他坚决地予以拒绝。面对国外那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卢永根坚定地表明态度,“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卢永根在国外学习后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回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他发挥“拿来主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推动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https://img1.baidu.com/it/u=3412484977,217975379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778
2008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图源:南方日报
这些年,卢永根头上虽有多个“光环”。然而,他依然保持着“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他还保持着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会指导学生读书,会让学生看论文,会帮助学生整理著述。
近乎苛刻的节约,但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
2018 年 3 月,卢永根在孱弱病躯的支撑下,有夫人徐雪宾相伴。他将一生积蓄 880 多万元,一笔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他叮嘱道,这笔捐款需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要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还要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很多人并不知晓,在卢老进行慷慨捐赠的背后,存在着近乎严苛的节约行为。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讲道,卢永根在生活中厉行节约,其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电器,依旧在使用老式的收音机和台灯。并且,他还在楼顶进行“耕田”劳作以种植蔬菜,实现自给自足,尽可能地少买菜,从而少花钱。
他多次表明,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管是在诸事顺遂的日子里,还是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刻,都一直坚信,应当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
南通大学退休教师汤淳渊:
隐姓埋名捐助学生二十多年,离世后终被知晓
“莫文隋”这一名字,在江苏南通那可是广为人知。然而,它并非是某一个真人的名字,而是“莫问谁”的谐音。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莫文隋”就如同南通的雷锋一般,是“做好事不留名”的代称。最先借助“莫文隋”来帮助他人的,是南通大学的一位退休教师,也就是原南通工学院的副院长汤淳渊。今年 7 月 12 日晚汤老离世了。在此之后,他的事迹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暗中资助贫困学子 署名“莫文隋”
1995 年 3 月的时候,汤淳渊当时担任南通工学院的副院长。他偶然间得知有个名叫石洪英的学生家庭很困难。于是,他就悄悄地开始资助这名学生。他每个月通过邮局给她寄 100 元生活费,并且署名“莫文隋”。
汤淳渊因不想公开身份,在资助石洪英时从未与她见过面。石洪英数次依据信封上的地址去寻找,结果发现工农路“555”号并不存在,实际上,“555”号就是“无无无”号。“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
当时,“莫文隋”的故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地市民曾全城寻找“莫文隋”,媒体也参与其中。
https://img2.baidu.com/it/u=1960209734,135083977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1995 年 11 月,石洪英收到了“莫文隋”的最后一封信。信里这样写:“石洪英同学,对你的资助方式得改变啦,要是不改变的话我就会暴露。现在我筹集了八百元并存入了市建行文峰储蓄所。你每个月可以自己去提取 100 元当作生活补助费,一直到你毕业。希望你能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以后我就不再和你联系了。”
记者追忆 寻找“莫文隋”始末
记者顾晓东曾参与报道,他讲述了当年寻找“莫文隋”的始末。莫文隋每个月给这个同学寄钱,于是顾晓东便到邮局去守候。在寻找的过程里,没有找到莫文隋,但却找到了一批好人,他们都是像这样悄悄地资助、做好事的。
通过笔记进行辨认和比对,历经 29 天的寻找,顾晓东初步确定“莫文隋”是汤淳渊副院长,然后来到他的家里请求进行采访。
汤淳渊表示不希望进行宣传。随后,顾晓东向他说明,“我并非是在宣传你个人,而是希望能够宣传你的精神,期望全社会都能学习你这种精神。”他对此表示同意,不过同时也给顾晓东定下了规矩,即不能透露他的姓名。
“莫文隋”被找到了。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后,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参与报道的记者坚守了承诺,没有将他的姓名和真实身份予以披露。
1995 年开始资助大学生,因其坚持不留名,所以汤淳渊资助过多少大学生以及捐了多少钱,都已无法知晓。直至去世前,住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他,每个月依然坚持从工资里拿出 400 元捐给“莫文隋”基金。
他没有留下一分钱,他的钱主要是抚恤金,还有能报销的部分医药费。就这么点儿钱,是他用来住院的费用。
遗嘱写明 离世后一切从简
2008 年的时候,汤淳渊为自己立下了遗嘱。2010 年,他将遗嘱交给组织进行封存。他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了安排,且安排非常简约。
汤淳渊的遗嘱包含以下内容:我离世之后,不会发布讣告,也不会增添“寿衣”;不会购买骨灰盒,不会保留骨灰,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进行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狼山外口的长江里;负责操办的人员,除了亲属之外,友人包括南通大学离退处的人员,应该在十人以内;请按照上述意见来办理,亲属不能提出不同的意见。
7 月 14 日,亲友以及个别老同事与汤淳渊进行了最后的告别,这是按照老人的遗愿进行的。
来源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央视新闻、江海晚报微信号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