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14 04:50:41

中俄建交70周年:鲁迅与俄苏文学的深厚渊源及影响

今年是中俄建交 70 周年。回望历史,两国的人文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学方面,俄罗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从广度上看,从深度上看,都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近现代以来,很多中国作家都受到了俄苏文学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俄苏文艺的关系。

鲁迅的写作生涯与俄苏文学存在深厚渊源。冯雪峰指出:“鲁迅与俄苏文学的关系,贯穿了他的整个文学活动。”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也有类似表达:“我们俄罗斯作家感受到鲁迅的创作是亲切的,这种亲切是除了我们祖国作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创作所仅能拥有的。”可以说,鲁迅对俄苏文艺的涉猎较为广泛。一方面,他在自己的藏书方面对俄罗斯有所偏爱;另一方面,在译介外国文学时,他对俄苏文学也格外钟情;并且,在自己的创作方面,受俄苏作家的影响更大更多。鲁迅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中曾由衷地表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鲁迅的俄罗斯文学藏书与翻译

鲁迅一生对藏书极为喜爱。他保存下来的藏书数量达 13000 多种。在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俄罗斯文献,大约有 600 种。这些藏书中,既有文学、美术作品,也有哲学、美学以及社会思潮与历史资料。这些藏书在鲁迅博物馆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许广平先生曾概括道:翻译苏联文学(包含俄罗斯文学),在鲁迅毕生的革命活动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粗略统计,在他将近 600 万字的著作中,苏联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有 160 多万字,约占他全部著作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占全部翻译量的一半以上。

鲁迅确实高度重视俄罗斯文学,他翻译过不少作品。他本人年轻时仅学过一点俄语,没能真正掌握,但他常通过德、日两种语言转译来开展翻译事业。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接触并留意到了俄国的文学。在他刚开始的翻译生涯中,就开始涉及俄国文学。1908 年,鲁迅在他的论文《摩罗诗力说》里,向国人介绍了果戈里、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等作家。随后,1909 年出版了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这部《域外小说集》被当作中国近现代以来直译传统的开端。茅盾曾说:从严格的思想与艺术的评价角度来看,对外国文学进行严肃且认真介绍的,起始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以及导师,也就是鲁迅。

https://img2.baidu.com/it/u=1725427519,174544711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62

鲁迅文学作品从《域外小说集》开始,就把译介的重点放在 19 世纪中后期到 20 世纪初的俄国、东欧和北欧等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国家的作品上。早期鲁迅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主要有安特莱夫、迦尔询、爱罗先柯等作家的作品。鲁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把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同调”。他说在那些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那是“精神迷人的一隅”,这让他生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影响了他的小说写作。后来,鲁迅翻译了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并且亲自将高尔基、法捷耶夫等革命文学作品翻译到中国来。1936 年 10 月 18 日,这是鲁迅辞世的前一天。在这一天,鲁迅依然坚持校阅了果戈理的《死魂灵》第二部译文。并且,鲁迅还预言了《死魂灵》在中国将会受到欢迎。

1927 年之后,鲁迅的译介开启了新的方面。他深刻地意识到有必要翻译几部“世界上已被确定评价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于是,他开始着手介绍和翻译俄苏文艺理论,主要翻译的是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述了文艺与社会等原则问题。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阐述了文艺与阶级等原则问题。这些著作阐述了美学的原则和文艺批评的任务等原则问题。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鲁迅当时的思想困惑给予了释义,对鲁迅当时的文学笔争给予了澄清。

鲁迅收藏的俄苏文学数量不少,然而大多是经由日文或英文翻译过来的。当时由于懂俄文的人才极少,了解俄国历史的人也不多,这让鲁迅深感苦恼,他曾感慨像瞿秋白这般精通俄文的人才的稀缺。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专门从事俄苏文学翻译的人非常少,除了曹靖华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业余翻译家。在这样的形势下。鲁迅积极组织未名社和左联的一些青年人参与此工作,他热心地鼓励和扶植了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冯雪峰、柔石等从事俄苏文学翻译的新人。有时,他不仅用自己的稿费来资助译作的发表,还亲自对一些译本进行斟酌与修改。

俄罗斯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鲁迅曾说:在自己创作起步之时,“所依靠的全部都在于先前看过的大概一百来篇外国作品”。俄国的文学、英国的文学、东北欧的文学以及日本的文学等不同国度的文学,都对鲁迅的创作起到过影响作用。然而,俄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就如同鲁迅所总结的那样:我认为俄国文学比其他任何一个外国的文学都要更加丰富一些。

鲁迅对俄罗斯文学理解深刻。他与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产生强烈共鸣。他觉得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最可贵的特色是其表现出的深刻真实性和批判性,这种特色是空前的。他还称“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并且,他对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评价。他指出:西欧的文明国人将俄国文学看作半开化。然而在世界文坛上,俄国文学是胜利的,它犹如一块“伟大肥沃的‘黑土’”。

https://img2.baidu.com/it/u=3414421684,20317733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7&h=500

鲁迅多次对俄罗斯优秀文学中所蕴含的博大的爱与深沉的人道主义感到惊叹,他称赞“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鲁迅给予的不仅仅是怜悯,更是力图去谋求他们的解放。他认为,为他人宁可牺牲自己,在他看来是当得起“伟大”的。这种博大深沉的爱被鲁迅视为“异常的慈悲性”,它是俄罗斯文学的突出特色,并且“与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俄罗斯作家以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为代表,让鲁迅感佩的地方在于,他们提出了人的生存的重大问题,一直致力于揭露人性的复杂与缺陷,还唤起人们对社会的改造以及对灵魂的剖析。正因如此,鲁迅把“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当作自己的创作原则,把“为人生”当作自己“做小说”的“主见”,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深刻地透视社会人生,揭出病苦,以此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宗旨。他认为,俄罗斯文学具有深刻性。它既表现了底层人们“不幸”的经济贫苦,也展现了精神贫困。当时的中国国民状况也是如此。他笔下对不觉醒的人们的描写,与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情形极为相似。他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沉重主题,对国民性进行了反思,深深感受到了启蒙的艰难。他指出,在俄罗斯文学当中,存在着“挣扎和反抗”这一情况,同时也并非仅仅只有“叫唤、呻吟、困穷、酸辛”。对于俄罗斯文学的译介以及其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鲁迅达成了借助文学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理想。

鲁迅既追求“表现的深切”,又注重“格式的特别”。在思想性方面,他深受俄苏文学影响;在艺术手法和审美表达上,也有诸多吸纳。他坦然承认自己的《狂人日记》源自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药》中还印刻着安德莱夫象征与写实相调和的手法。果戈理悲喜剧融合了讽刺笔法与抒情风格,契诃夫的风格简练朴素且有“含泪的笑”,透露出醇厚韵味,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敢于正视”“并不平安的灵魂”的心理刻画等,这些都对鲁迅的创作有重要启示和影响。有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他们都是短篇小说大师,都擅长用最精炼的文字,呈现出“含泪的微笑”。

别林斯基将果戈理的短篇称作“装在狭小框子里的巨大图画”,而鲁迅的短篇小说也是这样。鲁迅通过对中外优秀文学遗产的广泛汲取和借鉴,使其成为了“忧愤深广”的文学经典。鲁迅取材注重“小人物”和“平常事”。他运用“白描”“画眼睛”“画灵魂”等手法,以最精炼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表达出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容。能够透过日常生活,深刻地反映出社会本质,从而形成了鲁迅的艺术风格。

统计显示,鲁迅对俄苏作家进行过翻译或评述、译述等工作,其涉及的俄苏作家数量多达 37 人。在他译述过的外国作家当中,俄苏作家处于首位地位。在接受与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鲁迅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分析。他以“拿来主义”为立场,既显示出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一脉相承,又充分汲取了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经验,这显示出他文学思想的开放性与超前性,体现出一位伟大作家可贵的精神追求与探索,为后世作家昭示了成功的奥秘,也提供了可仿效的经典范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俄建交70周年:鲁迅与俄苏文学的深厚渊源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