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俄国文学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影响:探索西欧文学对俄国文学发展的作用
俄国文学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引入并参考了西欧的多种文学流派,如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它快速地走完了西欧文学需两三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之路。同时,还涌现出了像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众多杰出作家。这些使得 19 世纪的俄国文学成为继古希腊罗马文学、17 世纪以莎士比亚戏剧和诗歌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之后的全球第三个文学高峰。如果不深入挖掘 18 世纪的俄国文学,就无法准确知晓 19 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走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事情是,在这一时期,西欧文学对俄国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莎士比亚传入俄国的起始阶段开始研究,对 18 世纪俄国文学对其的接受状况进行探究,旨在探索这一成果。此成果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俄国《现代人》杂志研究(1836 - 1866)”以及 2021 年度山西省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专项课题“莎士比亚与 18 世纪俄国文学”的阶段性成果。
起初,经历了向法国学习以及向德国学习之后,英国文学以莎士比亚为代表,逐渐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影响。18 世纪时,莎士比亚在俄国的译名有很多。有 Шакспир、Шекспер、Шекеспир、Шакеспир、Шакеспер、Сакеаспеар、Чекспер、Шакеспеар、Чексбир、Шакехспарь、Шхакеспи 等。这些译名说法各不相同。最后才确定叫 Шекспир 。
没讲到剧作的具体内容,且经过了“英语—法语—德语”这样的第三手翻译,与原英语杂志《旁观者》(The ,1711-1712/1714)里的文章差别较大,给译者和读者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这种间接提到以及借助中介语的译介办法在早期俄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中具有代表性。真正有关剧情且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文章,在三十多年后才首次出现。
18 世纪 40 年代末之前,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俄国人而言是很陌生的。然而,依据一些史实可以推断出,有部分俄国贵族知识分子是有机会接触到这位世界级文豪的。
1553 年时,英国人开辟了前往俄国的海路。俄国驻英的外交官成为了第一批能够直接接触莎作和莎剧的文化人。其中,俄国古典主义的开创者安·德·康杰米尔(Антиох Дмитриевич Кантемир,1708-1744)就是这些文化人当中的一个。
这位大公文学修养深厚,他的儿子在 1730 年到 1736 年期间担任俄国驻伦敦大使。之后,他调任至驻巴黎大使一职。直至 1744 年,他离世。
https://img0.baidu.com/it/u=2324259062,245402144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8
从他的书信往来可以知道,康杰米尔读了好多英语和法语的莎评文章。从巴黎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也能知道,康杰米尔读了好多英语和法语的莎评文章。像伏尔泰《哲学通信》(1734)的“第十八封信”就在他读的这些莎评文章之中。康杰米尔认为伏尔泰的莎评是“让人讨厌的讽刺”,这种看法或许与他和巴黎以及意大利戏剧理论家路易吉·里科博尼(1676-1753)的往来有关。
康杰米尔仔细研读了里科博尼的戏剧理论著作《对欧洲各剧院的历史和批判性反思》(“Réetsur les différents théatres de l’”,1738)。这部著作中包含了诸多关于英国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康杰米尔曾在巴黎出版里科博尼的新书《戏剧的改革》(De ladu théatre,1743)。此书为包括俄国戏剧在内的欧洲戏剧发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此书还为包括俄国戏剧在内的欧洲戏剧发展给出了具体办法。
可以觉得,康杰米尔借助伏尔泰和里科博尼的作品,让莫斯科以及彼得堡的俄国读者知晓了莎士比亚。不过在这个时候,莎翁的形象还不是十分清晰。
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对莎士比亚进行严肃谈论的俄国学者是古典主义剧作家阿·彼·苏马罗科夫(АлександрПетровичСумароков,1717-1777)。苏马罗科夫是俄国首位将文学作为职业的学者,同时也是期刊行业的先驱者以及文学批评领域的先行者。
1748 年,在苏马罗科夫的一本名为《两篇书信》(?Двеепистолы?)的小册子中,其第二篇《论诗歌》(Эпистолаостихотворстве)里出现了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文中首先将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等多位英国作家一同列为“应当追随的伟大作家”,并且指出他们俩都未受过良好的教育。
苏马罗科夫在注释中列出了莎士比亚确切的生卒年月,这或许是从一部德文百科图书得来的。如此一来,俄国读者知晓这一具体信息比法国读者早了好几十年。同时,“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一评价据了解出自 1709 年在伦敦出版的第一套英文莎士比亚七卷本传记。
苏马罗科夫在《论诗歌》这篇文章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表述。这表明俄国学者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且变得更加全面,然而他们依然未能摆脱法国和德国的影响,进而未能形成关于莎士比亚的独立见解。正如布尔加科夫所言:“苏马罗科夫只是对伏尔泰关于莎士比亚那些广为人知的评论进行了重复。”
苏马罗科夫受到影响更大的莎评来自皮埃尔—安多尼·拉普拉斯所著的《论英国戏剧》。这本书的第二卷对《哈姆雷特》有翻译与转述。苏马罗科夫依据此内容,在 1748 年于彼得堡推出了自己版本的《哈姆雷特》。
https://img2.baidu.com/it/u=349830748,56658008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哈姆雷特》的首个俄译本未被同时代的批评家所称赞。评论家瓦·基·特列季亚科夫明确表示,这出剧缺乏独立性,模仿的迹象十分明显。然而,苏马罗科夫却进行了正面反驳,他称“我的《哈姆雷特》,除了在第三幕结束时的独白以及克劳迪乌斯跪地的情节之外,其余部分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不同的”。
苏马罗科夫认为自己是依据《哈姆雷特》的情节进行重新创作的,因此他不追求还原原剧。所以,后来的评论家大多都觉得苏马罗科夫的《哈姆雷特》“压根不是翻译,而是一部关于同样莎士比亚情节的全新戏剧”。
布尔加科夫认为“苏马罗科夫的《哈姆雷特》并非是想要让俄国社会知晓伟大英国剧作家的这部作品”。
莎士比亚对苏马罗科夫的作品有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体现在《哈姆雷特》中。在苏马罗科夫后续的作品里,也有着显著的体现。
比如说哈姆雷特那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在他的悲剧《辛纳夫和特鲁弗》的一个场景中能够被看到;苏马罗科夫在快要去世的那几年,他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兴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并且开始将英国戏剧与自己的文学观念以及作品创作联系起来。
在充分了解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学家—剧作家”身份之后,苏马罗科夫依据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三世》,创作出了戏剧《伪德米特里》(1771 年)。将莎剧《理查三世》与苏剧《伪德米特里》的台词和情节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模仿的迹象,伪德米特里的一些独白与理查三世的剧中台词关系较为密切。
把对权力怀有向往且残酷暴虐的篡权者置于宏大的人民背景之中,这种情况也大致相同。尤其当整个剧情的推进极为迅速,并且最终结局已然确定之时,这些都显示出苏马罗科夫在创作《伪德米特里》时借鉴并吸收了莎剧《理查三世》。
1748 年,苏马罗科夫在《论诗歌》中首次提到莎士比亚,并且出版了自己版本的《哈姆雷特》。之后的三十年,俄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处于低谷期。到 60 年代中期,在俄国的出版物上几乎见不到莎士比亚的身影。从 6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的这十几年,文学杂志成为了译介莎士比亚的主要场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