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火热录制中,鹿晗高铁遭围堵,韩国娱乐节目模式在中国大受欢迎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魏峰浙江卫视的王牌节目《奔跑吧兄弟》第四季正在火热地进行录制,并且还出现了鹿晗坐高铁被粉丝围堵的这种混乱情况。《奔跑吧兄弟》作为浙江卫视的王牌节目,从开始播出到现在一直都在引领着国内娱乐综艺节目的潮流。虽然这档节目是从韩国的《Man》移植过来的,在开播初期也存在着各种被吐槽抄袭以及缺乏创意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到粉丝对它的追捧。国内娱乐真人秀节目众多,像《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以及《极限挑战》等。在这些节目中,随处都能看到韩国真人秀的痕迹。这使得媒体不禁感慨:中国人似乎快要把韩国真人秀模式全部买光了!
中国明星真人秀节目处处留有韩国娱乐节目的身影
韩娱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
首先得承认,如今韩国在文娱产业方面,对于周边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像中国内地也包含在内,确实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整体来看,韩国不但大致守住了本国的市场,还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除了动漫类作品外,还有受语言、历史因素影响极大的出版物(如小说、杂志等)类型。而以影视、综艺、音乐类作品为代表的韩国文娱产业,其外溢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近代以来长期占据亚洲最重要文化输出地位置的日本。
这种发展速度复制了上世纪韩国制造业腾飞的奇迹,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个规模处于中等之列、没有传统海外文化市场的国家,在短短十几年内做到这些,足以让人骄傲和自豪,也应当赢得他人的尊敬。
韩国的文娱产业如今能够取得成功,这与近几届韩国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和扶持有着紧密的联系。 韩国文娱产业取得如今的成功,是因为近几届韩国政府始终对其重视并且给予扶持。 近几届韩国政府始终重视和扶持,使得韩国的文娱产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功。对多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著作权法》《保护电视电影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以真金白银大力资助韩国文娱产业的成长。
政府的支持和补助并非最为重要。韩国文娱产业能够迅速崛起,其一在于 90 年代韩国经济基本完成起飞,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全面进入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消费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对文化娱乐产品的需求达到空前高涨的程度,从而创造出了产业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以电影作为例子,在 2014 年,韩国的人口仅排在世界第 25 位。然而,由于人均观影的次数在世界上处于首位,所以韩国拥有了第七大的电影市场。倘若没有这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那么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有如今韩国电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韩国文娱产业的发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二是韩国的文娱产业,从历史角度来看不算辉煌,或许正因如此,其心态上的包袱相对较少。它能迅速接纳新的主流大众文化,认同文娱产品商品化这一观念,且像其他商品一样,需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在韩国,很少能听到文娱行业的从业人士发出这样的抱怨:“观众的深度不足,喜好平庸且碌碌无为,只热衷于观看烂片和神剧。”等等类似的情况。而是愿意去研究大多数受众的喜好,并且让自己作品的立意向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靠近。通俗来讲,就是普遍会主动去追求“接地气”。
在笔者看来,这种良好风气能够形成并维持下去,关键在于韩国的文娱行业汲取了先进国家的经验,并且普遍构建了以制作人为中心的工作体制。尤其因为韩国的娱乐产业如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存在着严重的寡头垄断倾向。CJ、乐天、NEW 这四大公司在电影制作方面,多年来的市场占有率处于 70%-90%;KBS、MBC、SBS 这三大公共电视台掌控着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而在音乐类歌星、偶像制造领域,主要是被 SM、YG、JYP 这三大经纪公司所分割。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那些以背离社会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审美观为傲的“艺术家”,在韩国几乎难以找到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的空间。
https://img1.baidu.com/it/u=3807162431,38199075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1
光有正确的战略是不够的。韩国的成功经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现代文娱产业同样需要工业化。尽管文娱行业对个人创意、表演天赋有一定的依赖,但是原有的旧师徒培训模式以及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流程,明显无法满足文娱产业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近年有许多中国青少年艺人进入韩国演艺公司,前往韩国接受全面的“韩式培训”,其中一些人已经正式开始演艺生涯。从他们的经历能够看出,韩国文娱公司在对旗下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时,完全是按照流水线的方式、以科学的方法、依据规范的流程来成批进行操作的,这种培训的效率与传统方式相比,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
韩国文娱产业模式雷同,但也标志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韩国文娱产业不仅对艺员有要求,在内容生产方面也能呈现出强烈的工业化色彩。韩国的电影、电视、综艺以及流行音乐,大多都具有类型化和模板化的特征。韩剧倾向于强烈的“洒狗血”式情感渲染,流行音乐通常节奏强烈且配舞酷炫,韩国电影的类型特征更为显著,无论是罪案、动作、黑帮类型,还是爱情、社会、喜剧类型,稍微资深一些的影迷都能察觉,尽管故事各异,但在电影技术、叙事结构、剧作原理等方面,常常都有高度相似之处。然而,这并非是缺点!这标志着韩国文娱产业已经跨过门槛,进入了比较成熟的自由王国。与之相比,中国的同行们往往总觉得还缺那么一点东西。
芝诺的乌龟,中国文娱业赶不上韩国?
不少人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凭借在技术积累、题材开放性以及从业人士专业素质等方面的优势,韩国文娱产业的领先优势几乎不可动摇。然而,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却无法认同。认为如果深入分析的话,会发现韩国文娱产业现在(对中国)的相对优势,或许已达巅峰,之后很可能只会下滑,并且这个转折的临近之快以及其发展速度,可能会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文娱产业的开发程度和成熟度已经相当高了,想要在已有的高度上再前进半步自然会困难许多。以电影为例,从 2013 年起,韩国连续三年全年观影总人次都超过 2 亿,平均每个韩国人一年之内会看超过 4 次电影,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个成绩值得欣喜,然而也表明韩国电影在本国市场上已没有太多潜力可供挖掘了。韩国权威的电影振兴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实际上,从 2006 年达到巅峰之后,近十年来韩国国产电影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现出逐步降低的态势。2014 年的占有率仅为 50.1%,2015 年的占有率为 52%,这两年都只是勉强过半。
其它文娱行业类别都面临着相似问题,有的已经遇到国内市场容量的天花板,有的即将遇到。韩国只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即便再充分挖掘潜力,与大国相比,其市场规模依然很有限。同时,现代文娱产业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总体上也遵循一般工业化生产的规律,也就是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文娱产品具有复制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的特点。“大制作”与中小规模作品相比,其优势会被显著放大。好莱坞在全球的成功便是这方面的最好证明。
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在近十几年才开始真正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近十几年之前,中国文化娱乐市场并非全面市场化。近十几年是中国文化娱乐市场真正开启全面市场化的时期。电视、综艺类节目通过“上星”这一方式,打破了央视和本地台所形成的实际垄断;电影在国家开放拍摄主体资格,影院向院线制进行转型之后,传统的“学院派”对商业电影的排挤以及钳制,最终变得无力;而网络平台的出现,给传播方式和途径带来了根本性的颠覆。长期以来,游戏、小说、音乐等类型同时受到盗版和传统僵化的束缚,在有了合适的商业化渠道之后,它们所展现出的活力之快、之大,完全超出了事先所有人的预料。
市场出现了如同火山爆发般的喷涌态势。2004 年盛大集团收购国内排名第一的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仅花费约 1500 万元(200 万美元)。到 2014 年末至 2015 年初,腾讯公司从盛大手中接过起点时,起点的估值已高达 50 亿元。电影市场的例子较为人熟知。内地影市早已是世界第二大。实际上在去年 2015 年,全国人均观影次数不足 1 次/年。从任何角度观察,其潜力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头。
有人也许会问,这只是市场大小,和质量有关吗?
事实上,有关,而且密切相关!
由于电影是当今综合要求最高的文娱产品,还是以它为例。
https://img0.baidu.com/it/u=3028379957,386367698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138&h=800
了解当代电影幕后产业的人都知晓,就在数年前,韩国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当代影视工业的关键部分——特效制作上,一直处于毫无争议的最领先地位。并且有许多人觉得,即便在全球范畴内,韩国电影工业技术也已经仅仅次于美国。中国近些年的很多大制作影片的特效方面,从 2007 年的《集结号》开始,一直到 2014 年的《智取威虎山》,其背后都有韩国的特效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去年的中国国产电影中,一部《寻龙诀》以及一部《大圣归来》突然出现。这一下子表明,无论是在真人影视领域,还是在动画作品方面,中国影视工业的最高水准都已经全面达到了与韩国相当的水平,甚至还超出了一些。并且从未来数年里中韩电影重要作品的制作计划来看,这种差距很有可能还会继续增大。
《大圣归来》代表了中国动画制作的新高度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电影行业的情况并非是个例,许多其他文娱产业也都存在类似情况,且这些情况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在游戏、小说、动漫等领域,中国在产业规模方面,以及在技术水准和扩展延伸品牌价值等方向上,早已将韩国同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近来在中国,知名“IP”争夺战风起云涌。其产业链很长,涉及的范围很广,程度很深,规模很大。在全世界除中美以外,恐怕很难找出第三家能与之相比的。这不仅仅是反超韩国,其影响力远超其他国家。
当然,韩国在一些领域保持着技术和经验优势。例如在电视综艺以及真人秀节目制作方面,当下正呈现“韩流”强劲吹拂的态势。从央视到地方台,都纷纷大力引进韩国相关节目版权来制作中国版。像刚出炉不久的《无限挑战》,还有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它们的原始版都源自韩国。据统计,不包括联合创意的节目。现在有超过 20 台的节目是来源于韩国综艺真人秀的。这些节目正在播出或者即将播出中国版。其声势非常盛大,在中国电视史上,就算不是绝后,那也是空前的。
有人担心长期这样下去,韩国是否会垄断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意权”。这虽可作为警诫之语,但其实不必太过担忧。韩国文娱产业在内容创意方面现有的优势,主要是源于他们的先发性。根基或许并不牢固,如今有大量韩国的相关专业人才,他们携带着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积累,与中国展开广泛合作,这对于中国迅速汲取他们的经验而言是极为有利的,能够做到青出于蓝。在这一方面,内地与港台文娱行业的合作历史堪称最佳范例。并且如同港台一样,韩国的从业者也同样难以抵挡中国市场的“黑洞效应”。事实上,仅从公开消息来看,已经有多个韩国综艺的资深制作团队。还有数家韩国顶级的影视技术公司,它们整体都转向了中国发展,为这一过程的加快做出了贡献。
不少中国艺人到韩国学习,又反身回来开拓大陆市场
观察一国一地的相关产业是否在进步,要看它优秀且在发展的那部分。不能只盯着某些差乱的部分。那样虽能找出些“新闻”,但无法看清整体趋势,会误导自己,也会误导别人。中国的文娱产业这些年受到很多批评,其中有些是很有道理的,而有些批评采用的却是双重标准。
去年韩国票房排名第二的《暗杀》,其观影人次达到了千万以上(1270 万人次),属于所谓的“现象级”大片。此片引进国内后,“专业性”的评论都呈一边倒的赞誉态势,同时还猛烈地批判国产同类影视,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为什么人家孩子那么好”的例子。笔者看片之后可以肯定,《暗杀》是一部合格的动作类商业片,同时也是一部“抗日神剧”。《暗杀》的故事主线是韩国地下抗日武装的锄奸行动。从剧情设计到各段重要高潮战斗,都严重脱离现实性,有些任务是正常人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然而一方面把“手撕鬼子”当作国产影视作品的某种固定标签,另一方面却对有着同样毛病的外片夸赞不已,难道仅仅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吗?
当然,这并非是在为国产文娱产业和产品的薄弱之处进行开脱。但需要看到,真正能够反映中国文娱产业现状与未来的有《寻龙诀》《大圣归来》《美人鱼》,有《琅琊榜》《北平无战事》,有《开心麻花》。还有不计其数且不断被市场和受众认可的新作家、新画家、新主创、新导演、新演员。更是有无数隐身于幕后,凭借自己的工作推动中国文娱产业朝着工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工程师、技工……笔者结识了一些身处其中的朋友,因此可以说,要是再给他们一些时间,那在华丽舞台的中央肯定会有中国的身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