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15 11:43:38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7 月 10 日至 11 日,经济观察网记者宋馥李获悉,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宁曲阜举行。700 多位中外嘉宾汇聚到孔子的故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作为主要议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发出“尼山声音”,并贡献出智慧和力量。

本届论坛除了主议题外,还设置了 6 个分议题,分别是“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传承与创新”等。论坛开幕当日,在“全球挑战下的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之下,世界各国的学者分享了很多精彩的观点。

浙江大学哲学院的陈越骅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世界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高等学府,在东西方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柏拉图学园建于公元前 374 年,而中国的稷下学宫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它们作为人类智力的高峰,相互遥相呼应,这十分有趣。这表明,东西方文明在面临挑战时,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即寻求在变动的时代找到智慧的答案。这两个机构完全可以视为人类文明交流和互鉴精神的显著标志。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进行争鸣的文化中心。由于这里学术自由,观点能够争鸣,所以它成为了中国古代大学的建制来源。柏拉图学园的希腊三贤开创了古典希腊哲学最为光辉的全盛时期,让理性主义成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主流。在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时,能够与柏拉图学园相媲美的只有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https://img1.baidu.com/it/u=380917031,403268374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孔令栋教授认为,当前的国际秩序状况类似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如今的国际秩序呈现出礼崩乐坏、烽烟四起的态势。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以后所形成的国际和平与发展秩序,看起来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局部性的国际冲突频繁发生,并且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孔令栋认为,现代东亚国家实现了崛起,其中中国更是实现了现代化。这证明了儒家文化圈在后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优势。儒家实际上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它更强调在利益之上存在着礼仪,以及有着安全公正的社会秩序。因此,在国际关系方面,儒家伦理如同追求国内秩序一样,更注重追求集体安全和秩序至上的理念。

坦桑尼亚姆万扎圣奥古斯丁大学的教授查尔斯·基蒂玛持有这样的观点:如今全球领导力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在 1945 年,全球各国汇聚在一起创建了联合国,其目的是保障世界的和平安定,给所有人带来福祉。然而在近期,战争仍在持续,国际法虽然存在,但并未得到良好的遵守。现在,我们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全球问题,同时还需要达成价值方面的共识。这些价值观包含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那么,我们如何获取这些价值呢?必须从文明体系中去获取。

基蒂玛表示,人类乃是地球最为智慧的物种。不同民族理应在全球范畴内获得认可,而非仅仅由某一个特定国家来进行确定与认可。坦桑尼亚人居住在拥有 53 个国家的非洲大陆之上。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上帝造物主所创造的产物,从出生起就与祖先之间存在着神性的联系,这便是精神层面的事物。每个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拥有极为多元的价值观,世界各民族都应当以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互动和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劳悦强指出,今天为何要讲不同文明的交流呢?因为当今世界存在诸多纷争。在这些纷争中,纷争的双方都仅仅局限于自身单方面的利益,而不太会去考虑对方的利益。实际上,局限在个人或者群体利益之中而不顾及他方的这种情况,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的观念中,此被称作“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大小属于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人常常提及“大人”“小人”。汉字自身就蕴含着这一奥秘,汉字“大”由“人”演变而来,人伸展四肢即为“大”,故而谈及“大”便与人类的行为相关,是你的行为使你变得“大”,而非你天生就“大”。

https://img0.baidu.com/it/u=3200820403,135020631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劳悦强认为,谈及中国文化或儒家文化时,必然会提及“和而不同”。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和而不同”呢?那应当具备大格局。就像在儒家经典《大学》里,“大学”最基础的含义是能让人变得宏大且博大的学问,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之中。当群体之间不和谐时,通常是由于过于局限于自身利益,而不太在意对方的利益诉求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权相禧指出,亚洲文化通常不讲个人,在提及人时至少会涉及两个人,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然而,西方文化更侧重于个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西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而在东亚文化中,人们相互构成一张网,所有人都紧密相连、相互关联。

就“交流”这一事情而言,权相禧觉得,“交流”在西方相较于在东方显得更重要。在东亚以及中国,当人们提及“交流”时,更多着重的是表达,也就是表达情感、情绪。然而在西方,人们更为关注交流的信息。在东亚文化里,双方交流时的话外之音,正是这种交流指向双方是否和谐的目的所在。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合作部副部长路则权研究员认为,中国人以儒家“仁”的概念来指导生活。这种状态使得中国人的群体趋向呈现出必须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思考问题时也倾向于采用整体状态,而非只考虑自身。中国和西方在思维方式与精神面貌方面存在不同。只有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当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时,才能够意识到这种差别的真实存在。

路则权谈到,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时,需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多元的特点,要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论,也要摆脱中国文化本位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推动今天的发展,从中外关系角度看,我们立足中国就一定要关心世界。当今世界存在诸多冲突,交流是理解彼此的关键,而交流的背景、范围、内容都很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