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上限揭秘:为什么微信好友数量上限是1万个左右?
你有多少个微信好友?博主“吃饼达人王小美”不久前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微信好友上限是 10004 个。图片显示他逐个添加好友,直至被提示好友数量已达上限。这引得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调侃,有人说“笑死,根本没这么多好友”,还有人说“这怎么还有零有整的”。
图源:微博截图
腾讯客服随后回应,称微信好友数量上限大概为 1 万个,且并没有确切的数字。这意味着不同的用户,其微信好友的上限或许是不一样的。
图源:腾讯客服截图
那么,为何微信好友数量上限约为 1 万个呢?这么多的人,能够聊得过来吗?
我们能认识这么多人吗?
微信好友数量上限,并非一开始就是1万人左右。
微信好友数量上限曾一度为 5000 人,之后发现能够添加超过 5000 人的好友。按照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说法,微信的好友上限是 5040 人,此设定源于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
书中设想了一个城邦,这个城邦是完美且卓越的。柏拉图计算后认为,理想国的人数应为 5040 人。他觉得 5040 这个数能够被 1 到 10 之间的任意数整除,在进行分配、纳税、战争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等方面,都非常便于划分。
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人群越来越广。基于此情况,微信更改了好友数量的上限。腾讯官方称,微信当下最多能够添加约 1 万个好友,这里面包含公众号的个数,但不包括群以及企业微信联系人。
的好友数量上限比微信低很多。普通 用户添加好友的最高上限为 3000 人,超级会员用户的最高上限是 5000 人。
图源:腾讯客服截图
https://img1.baidu.com/it/u=2631998280,302830469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11&h=500
这和QQ用户的年龄分布有关。
腾讯 在 2019 年发布了一份《00 后在 QQ》报告。报告指出,在 会员用户中,00 后占比超过一半。在 空间说说发布量方面,00 后贡献了 67%的比例。易观的统计数据表明,用户中 95 后占比在 25%以上,其活跃渗透率 TGI(某一群体相比全部群体对某款 App 的感兴趣程度)高于微信。
可见,长期在 上的用户大多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社交圈子可能也相对比较小。这或许就是 好友上限低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用QQ的人越来越少了。
今年 11 月 15 日,腾讯控股发布了 2023 年第三季度财报,时间截至 9 月 30 日。财报中提到,在移动终端的月活账户数为 5.58 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 3%。微信及合并后的月活账户数是 13.36 亿,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微信的月活数量比 多两倍多。它几乎将中国人口全部覆盖。大部分人都借助微信来维系自己的社交网络。所以自然不会在 上加太多人。
但是,有 3000 人或者 5000 人,微信有 1 万。我们会达到这样的上限吗?我们真的认识这么多的人吗?
牛津大学的学者马克斯·罗瑟是著名数据资料网站“数据化我们的世界”的创始人。2023 年 6 月,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为《我们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和统计学的价值》。
罗瑟引用了 2010 年美国的一项统计学研究。这项研究表明,倘若把知道对方的名字当作“认识”的标准,一个美国人在其一生中大约能认识 611 人。然而,倘若你是社交达人,那么在一生中大概会认识 800 人。
美国人口比中国少很多。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 2022 年美国总人口约 3.33 亿。我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显示 2022 年年末我国人口约 14.12 亿,约是美国的 4 倍多。即便将相关研究结果扩大 4 倍甚至 10 倍,依然达不到微信的好友上限。
一个美国人在其一生中能够结识的人的数量,平均下来是 611 个,而中位数是 470 个。
当然,如果你从事的职业需要你和很多人进行交往。例如销售这个职业,在这种情形下,是有可能拥有数千个微信好友的。
只不过,我们真的需要认识这么多人吗?
好友在精不在多
我们无论是 i 人还是 e 人,微信添加了诸多好友,在一生中都仅仅能够与约 150 个人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而这个理论便是著名的邓巴数。
1992 年,罗宾·邓巴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他推断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新皮质的相对大小和群体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基于这些动物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情况,他进一步推断出:人类智力能够让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四舍五入后大约是 150 人。这里所说的稳定社交网络,指的是知道对方是谁,并且了解对方与其社交圈中其他人的关系。
https://img0.baidu.com/it/u=1563648079,298780282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84&h=1216
根据 150 人的社交规模,邓巴进一步指出,在我们的一生中,能被称为熟人的人只有 100 个,这些熟人是记得名字、能认出脸且有基本了解的人;能称为对彼此都足够了解的朋友约 25 个;而真正的“重要他人”不会超过 5 个。
很多公司和组织将这一定律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2007 年,瑞典媒体有报道,瑞典税务局重组了他们的办公室,目的是保持在 150 人的限制之内。
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存在区别。邓巴提出的“150 定律”忽略了人类为克服潜在缺陷而发展出的一些东西,比如文化机制、实践和社会结构。这个定律并没有很让人信服。
2021 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依据最新的人类大脑尺寸以及新皮质尺寸的准确数据。他们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拟合。最终得出了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社交的人数范围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3.8 到 520 ;另一种情况是 2.1 到 336.3 。
为什么这次得出的最高人数上限,远远高于邓巴数的150人呢?
斯德哥尔摩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约翰·林德参与了上述研究,他认为这证明了文化进化对人类认知有促进作用。从社交网络普及这一情况,到人们爱好发生改变,在这些改变与进化当中,人类的大脑在不断发生改变,认知极限得以扩大,所以能够接纳更多的社会接触。
当然,这离微信好友的上限还是很远。
更重要的是,微信好友个数上限高达 1 万。我们都清楚,里面很多人只是一面之交,没见过面的也有不少。真正能建立“稳定社交关系”的对象其实没几个。
《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认识的人到成为熟人,需要相处 50 个小时;从熟人到成为普通朋友,需要相处 90 个小时;从普通朋友到成为好朋友,需要花费 200 小时以上。毕竟,变成好朋友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
2015 年,同济大学的王洪伟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他指出,社交网络发展得越庞大,用户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就越少。同时,人们原本希望通过社交网络来与朋友建立紧密联系,但这种联系会随着朋友数目的增加而降低。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特别善于社交、认识的人特别多,微信真的把人数加到了 1 万。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在“无关人士”身上耗费的时间变多了,而花在真正好朋友身上的时间或许就变少了。
我们不可能与这 1 万个微信好友都成为朋友。因为换算后可知,这需要花费两百万个小时,大概是 228 年左右。
在当今这个人类还无法实现长生不老的时期,还是把时间花费在那些更值得的人身上吧!
(中国新闻周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