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延时摄影技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转场的全面指南
我从 2014 年 9 月起开始真正接触延时摄影。到现在,已经断断续续拍摄了一年时间。期间,我从固定机位到大范围都进行了尝试。在这段拍摄时光里,我遭遇过许多问题。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将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大家一起交流并探讨关于大范围延时摄影的拍摄、后期以及转场等方面的内容。从相机移动距离方面来区分,常见的延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机位拍摄,另一种是使用滑轨辅助拍摄,这两种情况下相机的移动距离一般不会超过 2 米。而大范围延时摄影则不同,它通常会移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距离来进行拍摄,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无法使用滑轨操作,通常我们是通过挪动三脚架的方式来进行拍摄。
关于前期拍摄
前期拍摄据我了解存在两种方式。其一,通过挪动三脚架来进行拍摄。其二,采用手持的方式进行拍摄。
1、前期用三脚架拍摄
用三脚架进行拍摄,这是最佳的拍摄方式。具体的操作模式为,每拍摄完一张照片后,就挪动三脚架去拍摄下一张。在我拍摄大范围延时的过程中,有一个这样的花絮。
从上面的视频中能够看到我进行拍摄的方式,接着我将详细地阐述具体的操作步骤:
首先要确定拍摄的主体,接着确定移动的位置,然后选取对准点。比较好的拍摄习惯是,先在拍摄的初始位置拍摄一张照片,再在中心位置拍摄一张照片,最后在终点位置拍摄一张照片,之后对这三张照片进行观察,从而在心中对拍摄完的画面有一个大体的把控。
关于对准点,建议选择拍摄主体上固定且全过程可见的点,此点最好与周围对比强烈且靠近画面中心。这样便于在移动机位后迅速对齐,能保证对准点一直在画面的同一个位置。这里需使用相机的屏幕取景功能,可通过打开网格线或按下机身上放大按钮后出现的对焦框来定位。
拍摄前最好进行计算,算出大概的拍摄张数,同时也要算出每一张之间移动的距离。例如,你需要拍摄某个物体,那么就需要先计算出大概要拍摄多少张,以及每一张之间需要移动多远的距离。
摄一段 5 秒钟的素材,总移动距离是 50 米。以 25 帧每秒来计算,需要拍摄的张数为 5 乘以 25 等于 125 张。每次三脚架挪动的距离是 125 除以 50 等于 0.4 米。要保证拍出来的延时平滑,每一张的移动距离需尽可能相等。
如何准确控制移动距离呢?可以借助地面的地砖或者其他明显的标记来参考。比如像下图这种情况(图自网络),能够每次将三脚架的某一条腿挪动到画白圈的位置。
如果没有东西可供参考,那么可以用粉笔在地上做记号,或者自己进行估测,只要误差不是很大,基本就可以。
另外要确保拍摄成功,很关键的一点是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需保持水平。保证水平的方式,其一为借助相机内置的电子水平仪,其二是在云台上外接高精度水平泡。我的意见是采用外接水平泡来进行拍摄。
建议使用三维云台进行拍摄,这样便于精确调节。普通的球形云台在拍摄大范围时,很难对其进行控制。如果你尝试过三维云台,那么我相信你会爱上它。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下面是我拍摄的一段延时素材,我用红框标注了拍摄时的对准点,且未经过后期稳定,然而可以看到它已经比较流畅了。
以下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后期的稳定处理并非是万能的。如果在前期拍摄时没有处理好,那么到了后期,即便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挽回局面。
2、手持拍摄
接下来谈谈手持。一般来讲,不建议进行手持拍摄。因为手持拍摄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后期无法直接去除抖动。还得结合手动 key 关键帧来进行微调。这样做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
但是有时候并没有条件去给你架设三脚架,例如以下一段视频:
这是我在北京冬至之际拍摄的颐和园十七孔桥。当时我是站在结冰的湖面上进行拍摄的。因为湖面极为光滑,并且光影变化极快,转瞬即逝,所以我只能用手持的方式进行拍摄。下面呈现的是后期稳定后的效果。
接下来要说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追车”。这种情况我最先在 Rob 的作品里看到,然后自己也学着去尝试了,并且也是手持拍摄的。
我们先看下稳定前和稳定后的效果:
稳定前
稳定后
https://img0.baidu.com/it/u=827530082,36841477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63
可以看到效果很明显,它的拍摄方式与大范围的原理相同。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通过摁紧快门来进行连拍,而是需要自己把握好节奏。我这个例子大概是每隔 0.5 秒拍摄一张,拍摄时一方面要保证相机端平,另一方面要让你追踪的那辆车始终在画面中心。
这种情况是因为车速较快且手持,所以前期拍摄出来的画面会抖得很厉害。不过,只要不是特别离谱,并且手能够端平,后期是能够将其完美解决的。
二、关于后期处理
关于调色、去闪烁以及黄昏渐变等固定机位延时摄影所涉及的操作,我就不详细阐述了。我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在中进行去闪烁操作(如果没有光线变化,可省略此步骤);接着在 Raw 中进行调色并转成 jpeg 图像序列;最后将其导入 After(以下简称 AE)中,进行稳定和细节的修饰。
我先以“追车”的片段为例。前期拍摄的素材是保持端平的。所以后期我要做的是让黄色的出租车一直处于画面中心。这样画面就会看起来流畅且稳定。
以上是关于后期追车的相关操作。普通的大范围后期稳定较为简单,利用 AE 里的 warp VFX(变形稳定器)这个插件,便可一键实现稳定,在 80%的情况下无需对其他参数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以下这个视频,就是使用warp 直接稳定的:
有一种让我很头疼的情况,前期拍摄条件极为恶劣,后期无法实现一键稳定。比如在大理古城内拍摄大范围延时,我当时虽努力进行前期拍摄,然而因游客数量多,对准点常被遮挡,致使 AE 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进而导致稳定失败。
我们先看看这个视频:
它是如何稳定住的呢?我未找到捷径,而是将 100 多帧的照片导入到 PS 中,使其变成一个一个的图层,接着进行手动对齐,之后再把一张张的图片导出到 AE 里面。
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巨大,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这样作死。
好,后期常见的情况大致就是这些了。接下来,我要分享一些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在网络上几乎很难找到,那就是关于转场的问题。
三、关于延时摄影的转场
在转场方面,我受到 Rob 作品的影响较大,并且一直将他视为我学习的方向。我对他的作品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看,同时也尝试着进行模仿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思路,而不进行具体操作的演示,因为这些操作都属于十分基础的内容。
先看一段视频,这是我在王府井大街拍摄的一段大范围延时:
我觉得镜头衔接得还可以。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具体看看它是由哪些镜头得来的,大家就会明白。
看完这些素材后,我认为你们能够明白这个镜头是怎样达成的。其中有 3 段视频,还有一张接片的照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次转场。
有人说过,在拍照片时,需用后期的思想来指导前期拍摄,我认同此观点。而拍延时时,若要达成很好的转场效果,就需要用剪辑的思维去进行前期拍摄,这是极为重要的。
在你前期拍摄时,你脑海中已经清楚知晓你最后得出的效果是何种模样了。
我们再举个例子:
不考虑这个场景(因为确实不太好看),仅看转场方面,大家应该能够想到这是由三段素材剪辑而成的。以下是这三段素材:
https://img1.baidu.com/it/u=746327210,125082319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79&h=500
它们在 AE 中是通过使用最简单的缩放操作和位移操作的关键帧变化来完成的。这些操作属于基础操作。我要强调的重点是两个镜头之间衔接的细节。
我们仔细来看从第一段素材到第二段素材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是素材一缩小成了素材二。
然而在缩小之前,它呈现出一个微微放大的态势。接着,将镜头从第二段素材持续向右拉至第三段素材。当镜头拉到最右端时,镜头又向左移动了一小段距离,随后再次回到最右端。
我们可以通过慢镜头再观察一下:
这里这样做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达成一种拟人或拟物的运动形态。就如同一个人需要稍微往后退两步来助力,这样才能冲得很快;而一个弹簧需要先往下压一压,之后才能弹得很高。
如果这样说还不太能理解的话,我制作了一个小球运动的动画,以便简单地进行演示。
可以看到,从左边移动到右边时,上面那个小球比下面那个更生动。因此,在转场上处理好这些细节,能让你的片子更具观赏性且更有动感。
四、学习方法
我通过别人成熟的东西来进行学习。比如我观看 Rob 的片子,我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剖析。既然别人已经一帧一帧地拍摄好了,那你就应该借着这个机会,也一帧一帧地去观看。
Rob 拍摄的是迪拜,其中有一个镜头,在一天光线变化的过程中,一栋高楼就建成了。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将其进行慢镜头回放。通过回放可以看出,它并非是建造出来的。而是为了达到画面效果,在后期里是一块一块贴上去的。这些东西如果不仔细看,你永远无法知晓它是怎样做到的。
最后,光看还不行,多去试着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问答环节
Q:文中提到的间隔0.5秒是如何实现的?
其实是在心里进行估算,这种估算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只要差不多就行。并且还需要手动按下快门。
可以看到它并非是通过建造而形成的,而是为了达到画面效果,将其一部分一部分地粘贴上去。意思是它不是整体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逐块粘贴的方式来呈现出特定的画面效果。
在 PS 中是将建筑逐帧逐帧地贴上去的,你只要一帧一帧地去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情况。
Q:关于对准,有的镜头角度都是大范围移动,怎么对准?
其实这样的问题让我感到很头疼。我的做法是,先拍完一张,然后在下一张拍摄时,将对焦点稍微挪动一下,接着拍摄,之后再继续挪动对焦点进行拍摄。
转场时使用了放大缩小这种方式,那么在拍摄时能否通过拉焦距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A:如果像素够的话,可以的。
如果以一个人物雕像为中心,当正面的焦点集中在眼睛上时,走到雕像的背面,之前位于眼睛上的焦点便无法再看到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选择对焦点呢?
A:我会选择对准雕像头部的中心位置。
刘三根是 90 后。他是华盖创意的签约摄影师,也是尼康官方的合作摄影师。他擅长风光摄影、建筑摄影、人像摄影和延时摄影。2015 年,他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因为专业的缘故,在大学期间他开始拿起单反进行拍照。从那之后,他就停不下来了。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并且刊登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
个人主页:微博:@刘三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