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928 发表于 2025-3-15 21:37:36

高德地图月活超越抖音,揭秘中文互联网App使用频率排行榜

哥们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会在微信里面反复横跳,也会在抖音里面反复横跳,还会在微博里面反复横跳。偶尔会上支付宝,在支付宝里喂个鸡,浇个水。

从上班时的使用频率来看,以下这些 App 相对比较方便摸鱼:微信(用于与同事闲聊等)、QQ(可与朋友交流)、淘宝(浏览商品)、微博(查看各种信息)、抖音(短暂放松)等。

但要告诉大家一个或许有些特别的冷知识,高德地图的月活跃用户数量,曾经一度超过了抖音。没错,就是那个平日里用于打车和导航的高德地图,其月活跃用户数量比你每天吃饭、上厕所时都会看的抖音还要多。

根据相关报告,今年一季度在整个中文互联网领域,月活超过 7 亿的 App 仅有五家。

高德地图位列第四。微信排在它之前,淘宝也在其前,支付宝同样位于它之前。而抖音则要往后排一些。

说实话,差评君未曾想到,高德地图每个月会有如此多的人点开。

另外,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呢?这个地图 App 正在不断被加入吃饭洗浴的服务,也在不断被加入机酒票务的服务,还在不断被加入买房洗衣等各种服务。

现在的高德,差评君认为,它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具备各种功能的“超级 App”。 现在的高德,差评君觉得,它具备了齐全的功能,像是一个“超级 App”。 现在的高德,在差评君看来,已经是个功能很齐全的“超级 App”了。

这么说吧,在 App 首页轻轻往下拉一下,像租房、代驾、买车这些五花八门的小入口,就直接显现出来了。

甚至,你还能在高德上跟陌生人聊天。

在遇到堵车的情形时,导航上会显现出一个小图标。若点击这个小图标,就会进入到一个公共聊天室。

实时聊路况是很平常的事啦。大家在过两天的国庆期间,如果堵在高速上,进入后或许能够获得零食,或许能够获得泡面,或许能够获得湿巾等等这些随机的物品。

反正现在除了短视频,高德啥都要雨露均沾一下子。

不过,看似复杂。按照业务场景来分的话,差评君觉得高德地图中的服务,能够分成出行服务这一类,同时也能分成生活服务这一类。

而每个类别细分下去,又能翻出不少料来。

以出行场景为例,最近对其进行了 v15 版本的更新。其中,北斗卫星无网导航功能以及卫星求救功能,基本上满足了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导航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遇到危险时发送定位求救信息,非常适合喜欢户外游玩的老哥。

还有 AI 领航员,它是基于高德地图导航服务做出的升级。

官方介绍称,这次 v15 的启动速度和存储空间进行了优化。然而,有网友吐槽“启动仅需 0.01 秒,却要先看 3 秒的广告”。

https://img1.baidu.com/it/u=392077069,269669732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83&h=386

高德今年在香港上线了打车业务。前阵子,高德的顺风车也陆续开始运营了。

在出行场景方面,高德地图的服务铺得很全面。其一,涵盖了公交地铁、网约车等城市出行方式;其二,扩展到了飞机火车等城际出行领域;其三,还包括租车、代驾以及周边游等服务。

在用户心智方面,至少有这样的情况。当大伙们出门时,通常会默认打开高德地图 App 。这表明高德地图作为一个工具平台,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

我们接着来看生活服务方面,在“附近”频道上有各种吃喝玩乐的项目,这些项目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前段时间他们推出了一个餐厅排队的功能。排队拿号这件事并不新鲜。然而,过号之后还能够自动帮忙取号,我觉得这一点值得给产品经理加个鸡腿。

去年的“高德秒送”,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进行打趣,思考是不是网约车的生意不太好做了,所以高德才会开展跑腿的副业。另外,与星巴克合作的“沿街取”,也让人们看到了高德的道路是多么宽广。

高德变成了集本地生活的大成者,差评君认为这与阿里巴巴有密切关系。

熟悉阿里的老哥或许知晓,阿里本地生活主要由饿了么以及口碑这两大块业务构成。其中,饿了么负责即时配送这一工作,口碑则承担了承接到店业务的重要任务。

但是,这个口碑处于一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尴尬状况。隔壁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成立的大众点评已经发展得很好很活跃了,而口碑在阿里体系内曾经一度被关停,之后又辗转依附过淘宝、支付宝和饿了么,然而,这仍然无法改变它被边缘化的处境。

3 年前,阿里将高德、本地生活(包含饿了么和口碑)以及飞猪进行了整合,组建了生活服务板块。去年,口碑被直接打包并交给了高德。

不可否认,高德地图月活超 8 亿,它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在理想状态下,用户会在 App 上购买团购套餐,然后导航到目的地进行消费,这样就能让用户的所有需求都在上面得到满足。

总之,高德的月活用户已经位居全国第四。高德看起来似乎有点势不可挡,似乎只要坐等变现就可以了。

但差评君认为,从表面上看一片大好,然而在这背后,高德前面的道路,实际上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平坦。

这么说吧,高德把自己塑造得好像有三头六臂,仿佛无所不能。然而,不少用户打开它的时候,真的只是单纯地为了打车或者导航这两件事。

给大家看个数据,去年国庆期间,高德日活的峰值达到了 2.8 亿。我们进行一个粗略的计算,假如同期高德日活为 2.8 亿,并且前面提到高德的月活是 8 亿,那么日活除以月活的比值是 0.35 。用这个比值再乘以 30 ,得出 10.5 ,这就是用户每个月平均打开高德的天数。

对比之下,微信的比值近乎 1 ,这表明用户几乎每天都会开启微信。然而,隔三岔五才会打开高德,并且在打开高德的情况中,很大概率是为了打车和导航,并非是为了上去购买团购券。

高德区别于大众点评、小红书这些平台,它缺少种草的内容属性。所以很少有人会时不时地打开高德,去查看一家餐厅到底好不好吃,也很少有人会去查询某某景区的攻略。

用户心智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平台即便有流量,如果没有消费的用户,就无法吸引优质商家入驻。而商家资源匮乏,也无法招来用户。

https://img1.baidu.com/it/u=1204801678,65644060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60&h=2170

本地生活的战场一直都很激烈。当年在“百团大战”中存活下来的有大众点评、美团、口碑和糯米。如今糯米已经停止运营,口碑并入了高德,大众点评也被美团收购了。

这两年,也就大把大把往里烧钱的抖音,能跟美团掰掰手腕。

各路科技媒体的报道,基本都聚焦在美团和抖音上,甚至小红书、快手等中大厂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攻防战也被关注,而高德似乎一直处于战场边缘,很少被提及。

当然,烧钱高德肯定也会,但问题又来了,高德烧得起多少?

高德作为一个地图服务商,要回归其定位。他们家的钱首先应该花在最核心的地图导航业务上。

地图测绘的成本方面,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通过车辆采集以及步行采集等方式,把道路和 POI(地标信息点)进行采集。这些数据采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之后才能得到电子地图数据。

这段时间所花费的人力和财力,不是一家小企业能够承担得起的。看看在国内数量稀少的这几家地图服务商就可以明白,哪一家没有一些大型企业的背景呢?

海外很有名的图商 HERE 曾被诺基亚转手,原因是它太会亏损了。它一年的收入仅有 9.7 亿欧元,而亏损却要达到 12.4 亿欧元。

抛开成本,咱们再来聊聊高德目前怎么赚钱。

直接的方面,App 中到处都有广告。另外,给 B 端客户提供地图导航数据,以及网约车聚合平台的抽成。尽管高德未曾对外公布过详细的营收构成,但主要部分基本离不开这三项。

高德目前应该不会对 C 端用户进行收费。上次出现了车标皮肤收费被误传为地图服务收费的情况,导致大家的情绪有些难以控制。

高德之后有可能会在地图服务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类似车标皮肤那样的增值服务。

毕竟挣钱嘛,不丢人。

根据阿里 2024 财年报可知,本地生活集团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其收入主要来自饿了么。因此,差评君大胆猜测,在大厂们激烈竞争的本地生活战场中,高德的这项业务,应该仍处于吸血的状况。

高德回到初心,它做本地生活的路线与其他平台不同。 高德的初心是其做本地生活的基础,其路线与其他平台存在差异。 高德在做本地生活时,其路线有别于其他平台,这源于它的初心。

美团是以本地生活为起始的。抖音和快手具备内容基础。高德工具从一开始就具有其独特属性,走上了一条人相对较少且缺乏可借鉴成功案例的道路。

高德若想在本地生活的市场取得更大进展,就需要逐步改变自家平台在用户心中所具有的工具属性,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德胜在地图导航与到店消费之间存在着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强关联性,差评君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它能够将这种关联性做起来,我们能够多使用一个平台,这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德地图月活超越抖音,揭秘中文互联网App使用频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