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A·天物:从上海航海仪器总厂到网红街区的转型之路,探索工业遗存如何变身为热门打卡地
连日来高温,使人们户外活动的热情被冲淡。然而在浦东金桥的一处街区,这里是由工业厂房、仓库及办公楼改造而成的。在这里,热门餐饮店需要排队这种情况已经很常见了,即便在梅雨季的大雨天,也能迎来许多打卡族和用餐者,并且这种人气已经持续了很久了。这处街区为何叫 EKA·天物且走红呢?从工业遗存到成为网红街区的这种“变形”是怎样实现的呢?
混搭式建筑火出圈
EKA·天物紧邻浦东中环线,此地原为上海航海仪器总厂所在地。项目的整体改造设计,是由本哲建筑创始人蒋华健担任总规划师和总建筑师,而 Lab 创始人俞挺主持完成了铜堡和青丘白崖这两组作品的建筑设计。
走进这一经过更新的街区,各种风格的建筑进入眼帘。有铜堡,有红砖艺术楼,有半仓,有红砖小楼,有白色城堡,有黄色集装箱楼……三十多幢特色建筑散布在其中。它们材质迥然不同,形状各异,色彩搭配也不一样,让人仿佛身处一座混搭式的大型露天建筑博物馆。在社交平台上,这里是各路网红博主自发推荐的一个去处。以铜堡为例,它在街区中出镜率最高。这座建筑的灵感来源于当年办公区的自行车棚外观。用几十万吨铜焊接出了一座拱形建筑,非常引人注目。这座建筑用于举办各类时尚走秀和高端展览等活动。
铜堡外观
铜堡内部空间
铜堡紧邻餐厅那一侧的水体深度仅有 3 厘米,然而却存在很大的发挥空间。记者前来探访的时候,水面之上正在举办一场装置艺术展。几十只椅子摆放在水面上,这些椅子的材质和形状各不相同。椅子的金属反光材质与每到整点就喷洒出来的喷泉以及光亮的铜堡相互呼应,呈现出一种奇妙且和谐的现代美。有时候,这里会被打造成水上的 T 台。各路模特在这儿缓缓行走。如镜子般的水面,将衣袂飘飘的样子倒映出来,充满了十足的时尚感。
俞挺是铜堡的设计者,他是一名规划师,曾参与过钟书阁、思南书局等网红建筑的设计。在他的观念里,焊接是造船业的核心技能之一,那由几十万吨铜焊接而成的铜堡,一方面是在向中国的造船业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也与 EKA·天物街区的在地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铜堡旁有一座书报亭,它是 20 世纪 50 年代建起的,至今得以保留。它的外墙斑驳,红砖墙体裸露,上面长满了青苔,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街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举办走秀活动时,模特从书报亭的圆拱门走出,然后缓缓步入铜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旧穿越的感觉。
特意保留下来的旧书报亭。
https://img1.baidu.com/it/u=1465695647,246901003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街区内有一座高高的砖红色烟囱。在这座烟囱下,有两座相邻的异形建筑,它们由俞挺设计。一座是蓝色的,一座是白色的。在俞挺的理念里,蓝色代表海水,白色代表浪花。建筑顶部高低起伏的线条如同海浪一般。这些线条呼应了街区航海相关的主题以及勇敢探索的精神。同时,俞挺还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灵感,用摇摇摆摆、起伏不定的海浪来寓意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寓意海水和浪花的两座建筑
文化活动成点睛之笔
仅靠建筑的外观特色,无法让 EKA·天物长期走红。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连绵不绝,还有好逛的小店以及风格各异的餐饮品牌,这些才是让这座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街区逐渐被人们熟知的综合要素。
EKA 天物文化顾问赵艳双向记者透露,从设计开始,到进行改造,再到开展招商工作,到如今,EKA·天物项目已经历经了三年时间。最初的定位是文创街区,主要功能为办公。然而后来他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办公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于是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思考重新定位和转型的事宜。去年开始,街区陆续举办了好几场大型文化活动,同时还进行了餐饮品牌的招商等工作,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去年年初,街区刚有个雏形,人气还不高。刚刚组建好的招商团队开始向外面招商。正巧有个电音节在寻觅场地,活动主办方和街区招商团队意见一致,决定把电音节安置到街区。那时场地的条件尚未完备,我们没有从活动中收取票务方面的费用。这次电音节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游玩,其中有不少是国外的音乐爱好者。这也是 EKA·天物首次真正进入到大规模公众的视野之中。
墙面上标注着已入驻街区的部分餐饮及商业品牌。
街区的人气真正热起来,是因为一系列餐饮品牌陆续入驻。工作人员介绍,第一家入驻街区的西餐厅是兰巴赫,它给这里带来了不少人气。大批建筑群落成后,这里开始有了一些热度,但当时没有可消费的地方,多数人只能拍照后离开。兰巴赫进驻后,大家有了吃饭的地方,餐厅本身拥有一批粉丝消费群,很快就出现了排队吃饭的情况。据介绍,EKA·天物这家兰巴赫是该餐饮品牌在浦东的首家店,长期在体系内同品牌销售业绩中处于前列。街区的招商团队在实践中发现,之前有一些知名西餐品牌不太愿意来到浦东,但仍有一些品牌愿意尝试。目前有多个餐饮品牌在街区落户,这些品牌几乎都是相关品牌在浦东开设的第一家店。
除了餐饮设施之外,一些很有特色的服装店、饰品店、茶具用品店等都已经在这里落户了。在一家叫做布兰兔的时尚茶用品店里,有一名女性顾客稍微逛了一会儿,挑选了 4 只单价为 128 元且花色各不相同的保温杯。当被问到为什么买这么多杯子时,她说:“女儿今年初中毕业了,正好可以把这些杯子送给闺蜜。”
时尚茶用品店出售的茶具。
五六月份刚刚过去,EKA·天物连续举办了多场文化和艺术活动。到了 6 月底,与卷宗合作的设计生活节在街区的 7 栋老厂房落地。从展览的入口处领取一副特制的眼镜,然后分别透过红色镜片和蓝色镜片去看画,就会发现同一幅画上有两种不同的图案。展厅内引入了多款概念性家居作品,这些作品来自海外设计师。这些作品与老厂房展览空间呼应,老厂房保留了原有工业风斑驳墙面和红漆钢梁,二者颇具反差感。
https://img1.baidu.com/it/u=1778726135,392488461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067&h=800
5 月时,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2024 届优秀毕业设计展在此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赵艳双留意到,与一些较为小众的先锋艺术展相比,大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很受欢迎,有不少参观者当场询问这些展品能否售卖。“我们正在考虑与相关企业合作,把一些适合商业化的毕业设计展品转化为可销售的文创产品。”
老厂房区域举办的设计生活节。
老厂房区域举办的服装秀。 受访者供图
街区不断注入新功能
漫步 EKA·天物,有不少值得打卡的去处。同时,部分区域仍在施工。对此,赵艳双表示,EKA·天物并非常规类型的城市更新作品。尤其在项目启动之初,运营方面临疫情挑战,所以在已有顶层设计逻辑下改为分期交付、分期施工,陆续开展对街区运营的策划,这难免会遇到一些瓶颈。
目前街区的专用停车场还在建设当中,在人流高峰的时候,车位不够用。所以,部分区域存在人车混流的状况,这种情况持续了大概半年。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对动线进行调整之后,从 6 月开始已经做到了人车分流。
金色拱门是街区热门打卡点之一。
目前,EKA·天物仍在持续进行优化,并且不断注入新的功能。当下,街区正打算打造一条休闲文化街。一座初步完工且具有东方禅意风格的建筑,正处于招商阶段,这将进一步完善街区的业态品类。一家拥有几十间客房的精品酒店,也在紧张地进行装修。
既有建筑改造后产生了示范效应,这吸引了紧邻街区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关注。目前,EKA·天物正积极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探索相关合作事宜。未来,这里能够一站式提供博物馆参观、逛店、用餐以及住宿等设施,在延长人们停留时间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街区文旅消费的增长。
街区特色建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