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解读:房住不炒战略下房地产贷款调控新动态与数据解析
冉学东最近几年,“房住不炒”战略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房地产金融的调控愈发严厉。尤其是从去年年末开始,央行发布了房地产贷款的“五条红线”。自此之后,房地产按揭贷款在额度和利率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购房贷款的最高利率已超过 6%,并且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额度普遍较为紧张。
央行发布的数据表明,2021 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 50.78 万亿元。此余额同比增长了 9.5%,它低于各项贷款的增速 2.8 个百分点,同时比上年末的增速低 2.2 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加了 2.42 万亿元,该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 18.9%,并且比上年全年的水平低 6.5 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达到 36.58 万亿元,并且同比增长了 13%。其增速比上年末低了 1.6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的增速依然不低,额度十分庞大。然而,在上半年,各银行都在使用额度,到了下半年,额度被用尽,就变得非常紧张了。
房地产按揭贷款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下半年的零售业务该如何开展,以及如何维持此前那种高速增长的业绩和利润,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采取了捡起消费贷款的举措,目的是弥补房地产贷款增速下滑或者减少的不足,同时加大了场景布局和客户拓展的力度,尤其在一些地方性中小银行中,其消费贷款增速较为突出。
媒体统计显示,6 月末从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重方面来看。宁波银行的消费贷款占比较高,达到 60%。西安银行的消费贷款占比较高,达到 50%以上。南京银行的消费贷款占比也较高,超过 40%。江苏银行的消费贷款占比也较高,超过 40%。上海银行的消费贷款占比也较高,超过 40%。成都银行的消费贷款增幅较大,超过 70%。紫金银行的消费贷款增幅较大,超过 50%。无锡银行的消费贷款增幅较大,超过 50%。
从绝对规模方面来看,有 16 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超过了千亿。其中,邮储银行的消费贷余额达到了 4821 亿元,在众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排在其后的是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它们的消费贷规模都超过了 2200 亿元。江苏银行的消费贷余额达到了 2171 亿元,是唯一一家突破两千亿关口的城商行。
房地产贷款到消费贷款,这是商业银行资产摆布的一种趋势。然而,消费贷款并非是一个避风港。最近,风险事件频频发生,从最早的韦伯教育开始,接着到蛋壳公寓,再到今年以来培训贷大面积暴雷,这些都表明这个行业的风险不可轻视。
消费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不同,房地产贷款总有资产可作抵押,且该资产的市值是以实时交易的资产价格为参考的。通常情况下,除非出现系统性风险,否则局部风险相对容易掌控。而房地产行业基本上仍属于政府控制的行业,办理房地产贷款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只需跟着放贷就能获得收益。
但是消费贷存在差异。其一,政策风险较大。像今年实施“两减”政策后,整个校外培训行业都化为乌有,许多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选择跑路。此时,贷款客户并未进行应有的消费,却必须归还贷款。暂且不论法律层面,仅从道义角度来看,消费者并未接受服务,为何要无端付费呢?这是讲不通的。
这类贷款属于纯粹的信用贷款,不存在抵押。其利益相关方较多,包含培训机构、贷款机构以及消费者。消费者的数量通常较为庞大。倘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近日华尔街英语出现问题,波及 6000 多人,存在十多亿元的“学费”空缺,这些与平安银行、支付宝(花呗、借呗)、度小满金融(百度有钱花)、北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信银行(信用卡)、浦发银行(信用卡)等十多家金融机构有关。
其实对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监管机构早就已经认识到了。
2019 年 11 月 2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该报告指出,
目前消费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通常会借助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手段来进行引流、进行尽调以及降低成本。然而,其底层的算法和操作有可能会趋于相同。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得金融市场的价格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而引发风险的叠加共振,使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进一步加剧。
央行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注重需求侧管理,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激发国内消费潜力。然而,不宜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央行还称,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期间,部分金融机构未重视消费金融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明显下沉,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的问题较为突出。2020 年开始后,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以及消费贷,其不良率已经呈现出上升的迹象。
商业银行此前在房贷市场获利颇丰。如今,它必须从房地产市场转型,进入消费或制造业领域。同时,它必须具备更专业的水平和精神,以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否则,可能会陷入另一个陷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