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全球裁员10%规模达1.4万人,马斯克确认中国地区同样受影响
特斯拉进行了裁员,裁员比例为 10%。马斯克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对这一裁员事件进行了确认。与此同时,特斯拉还暂停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招聘工作。多家媒体有相关报道,内部人士透露,特斯拉在中国地区也接收到了相关信息。今年 2 月的时候,特斯拉就要求所有经理去确认自身团队里的“关键”成员,同时要对下属进行“二元评估”。并且,特斯拉还取消了部分人的半年绩效评估。由此可见,特斯拉进行裁员,其实早就有一些迹象和苗头了。
特斯拉有 14 万全球员工,由此可计算出此次裁员人数约为 1.4 万人,这是特斯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从 2017 年开始,包括这次在内,特斯拉一共进行了 5 次裁员,然而这次与之前的情况有所不同。
裁员涉及中国地区,什么原因?
马斯克在邮件中提到本次特斯拉裁员的原因,是为公司的下一阶段增长做准备,并且要寻求降本增效。进一步来说,特斯拉面临着利润率下滑、销量下滑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与此同时,公司的前景也不被外界所看好,所以特斯拉必须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此次裁员与前四次裁员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涉及了中国地区的员工,而之前中国地区并未受到影响。例如在 2022 年 6 月份的裁员中,被裁的员工不包含中国员工。相反,当时特斯拉在中国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招聘,这与北美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原因是当时上海受不可抗力影响较为严重。然而,中国新能源车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同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需要反哺国外市场。最为重要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下线的车辆成本更低,能够保证更高的利润率。而中国车市的内卷现象,使得原本具有成本优势且能行使定价权的特斯拉,失去了这一优势。
简单回顾此次裁员前特斯拉的动态:一季度盈利和销量未达预期,马斯克意识到今年电动车市场没那么有趣了。接着是特斯拉减产以及全球涨价的消息,之后股价大幅下跌。随后有消息称特斯拉放弃 Model 2 的计划,马斯克宣布今年的重点在 8 月份。此举给特斯拉带来了 5%的股价上涨。然而,这次裁员信息被曝出后,此前回升的股价又一次消失不见了。
本次裁员之前,特斯拉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一季度成绩。这里所说的成绩并非仅指中国地区的销量,而是包含了反哺国外市场的销量。特斯拉的销售人员曾向我们表明,当下特斯拉有一些现车,但如果要挑选颜色和配置,提车至少需要等待两周到四周的时间。特斯拉已有非常成熟的供应体系,却仍需要如此久的提车周期。原因一方面是 3 月底因涨价风波导致销量激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上海超级工厂此后生产的新车,首先要满足海外市场的供应。
特斯拉在中国的竞争力在逐渐减弱,进而使得产品需求也在减弱。这便是特斯拉中国进行减产并且优先供应海外新车的缘由。
网友对特斯拉提出了质疑。Model 3 经过了 7 年才进行改款。改款的内容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FSD 一直在传言要进入中国。但一直没有相关的消息。即便 FSD 进入中国。仅依靠纯视觉方案。其是否还有竞争力很难确定。特斯拉的产品力曾经是“遥遥领先”,而现在却变成了“毫无特点”。甚至在销售介绍产品时,能够提及的关键产品力就只剩下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产品安全体系了。
因此,特斯拉接下来的策略是继续降本和继续打价格战。不过,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此次裁员能够顺利完成,并且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成本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
2022 年进行了裁员,之后特斯拉在 2023 年年初引发了出人意料的价格战。特斯拉给出的理由是得益于成本的极致控制。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降本与裁员有一定关系。此次特斯拉有重复之前行为的意思,只是可能它自己也没料到,中国车企带动的全球电动车产业内卷的力度如此之大。
特斯拉的竞品不得不提一下。小米 SU7 以 21.59 万的起售价进入市场。华为给智界 S7 最低配车型配备了纯视觉智驾。拥有高阶智驾的阿维塔 12 售价不到 27 万。即使 Model 3 和 Model Y 此前在中国曾有全球最低售价,也无法掩盖其竞争力减弱的事实。
特斯拉在中国售卖的仅是裸车。选颜色需要额外付费,增加配置也得花钱。最为重要的是,尚未落地的 FSD 价格为 6.4 万元。加上这些费用后,即便只是最低配车型,其售价也超出 30 万很多。在价格方面,它完全没有竞争力。放弃 FSD 且对其不抱期待,虽然现阶段 FSD 未进入中国,购买就如同花冤枉钱,但说不定哪天它就能用了,所以这个钱还是得花,不然特斯拉就会失去最核心的产品价值。
简单来说,特斯拉此次陷入了困局。这次的困局与 2022 年那次不同,这次面临的压力更大。解决起来也更加繁琐。估计在裁员之后,特斯拉还会有其他重大举措持续跟进。
特斯拉裁员,与中国市场有何关系?
值得讨论的是,在内卷不断加剧的这个时代,特斯拉眼下所采取的这些行动,能不能让中国的新能源车企给予重视呢?
目前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从 2023 年年报能够看出,仅有比亚迪、理想和特斯拉这几家新能源车企能够盈利。进一步缩小范围,能盈利的纯电动车企只有特斯拉。这意味着在内卷的状态下,纯电车企想要盈利是极其困难的。而目前全球绝大部分主流纯电车企都位于中国。
需要思考两件事,一是面对特斯拉主动求变,二是中国纯电车企会进一步“乘胜追击”还是换位思考自己面临的处境。
需要从几个层面考虑。
第一,关于成本控制方面。特斯拉能够成为纯电动车企的领军者,其最强的能力体现为,它在产品价格的控制上十分娴熟,并且始终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利润水平。尽管 2023 财年利润率有所下降,然而它仍然是全球盈利状况最为良好的纯电车企。
在这方面,中国几乎所有的纯电车企都无法做到。这是企业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隐患。在竞争激烈的情形下,持续亏损与加大投入是相互矛盾的,但企业又不得不去做。
第二,涉及市场竞争和市场预期。头部车企若对市场预期不看好,那么就可能会对投资者和消费者对行业的信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行业发展,同时也会影响销量增速。较为简单的是,今年纯电车型的增速明显放缓,而混动车型的增速明显加快,并且呈现出吞噬纯电市场的趋势,这就能够说明相关问题。
第三,关于供应链方面。裁员有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影响,这是因为裁员所释放出的降本增效的信号,有可能会进一步使得特斯拉整车的材料成本和生产升本被压缩,会进一步对其进行压缩。
第四,关于政策响应方面。目前新能源车企存在盈利问题,这本身就显示出行业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特斯拉的引领作用,有可能会把行业拉回到良性竞争的状态,进而改善行业环境。
总体而言,特斯拉本次在中国地区进行裁员。这看起来像是企业自身的行为,不过对行业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说它能影响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至少能给其他友商起到警示作用,一味地进行内部竞争,最终疯狂的可能是自己。
结语
特斯拉进行裁员,这直接反映出当前纯电动车行业存在的问题。纯电动车的产品力看似在不断增强,然而市场增速却在放缓,其市场份额即将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赶超。市场反响虽然很火爆,但与终端反馈并不成正比。最为重要的是,整车降价的速度比成本降低的速度还要快。不可逆转的是,纯电动车市场仍将继续竞争下去,然而是否应该以一种良性的方式展开竞争呢?
作者丨路咖汽车
页:
[1]